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及产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品种的筛选、机械化技术、耕作栽培技术、高效定量深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综合组装配套集成,在哈尔滨市第一积温带的3个地区、6个试验点,形成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2008年和2009年核心示范面积累计达31 hm2,辐射带动6 667 hm2.a-1玉米生产,共节本增效为3 893.1万元.a-1。  相似文献   

2.
<正>新乡市凤泉区耕地面积0.54万hm2,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玉米常年种植面积0.47万hm2。2014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0.32万hm2,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8.6%,6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11户。为促进土地流转,农户实现玉米规模化生产,减少人工投入,实现节本增效,新乡市凤泉区农技站组织开展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主要栽培技术(一)机械化播种技术1.选择种植品种。选择生育期较短、苞叶松散、抗虫、高抗倒伏的耐密植玉米品种。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是舞钢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1.4万hm2。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播种方式改变,大面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密植栽培技术以及盲目引进不经试验示范推广的品种等因素,导致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不断加重,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笔者通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舞钢市夏玉米不同时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2014年黑龙江省达到6 667万hm2,玉米110cm大垄密植通透与抗低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一种新型玉米栽培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玉米是绥滨县第二大粮食作物,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2.1万hm2,总产1.13亿kg,分别占全县粮食面积的21%、总产的23.35%,绥滨县属于第三、四积温带玉米种植区,土壤为黑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辽东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基于密植型玉米品种的示范推广和生产调查,明确了合理密植栽培是提高辽东地区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本文总结出以密植品种选择、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的玉米栽培技术模式,同时阐述了该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辽东地区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石山地区春玉米套种猫豆模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玉米套种猫豆是"钱粮双增"的种植新模式,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2010~2011年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该项技术,示范面积累计达5 802hm2,取得春玉米平均产量6 765kg/hm2的效果,比2009年示范平均产量增长10.64%;猫豆平均产量2 700kg/hm2,猫豆净增效益17 550元/hm2。本文总结介绍春玉米套种猫豆新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豆机械化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秆强品种为基础,以深窄密双行精量点播机为载体,结合深松、分层施肥、等距、匀播、密植等技术组装配套而形成的一种大豆栽培模式,是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新技术。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2 0 0 1年种植333.3hm2 ,2 0 0 2年种植6 6  相似文献   

8.
玉米130 cm垄上宽窄行密植栽培与65 cm垄上单行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30 cm垄上宽窄行密植栽培比65 cm垄上单行栽培增产600 kg/hm2,效益增加420元/hm2,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示范,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通透密植栽培通过选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在常规种植生产基础上,对垄距进行调整,形成宽窄行栽培。试验最高产量达到11 623.5 kg/hm2。而且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项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对于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玉米分带覆膜错窝密植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凉单4号面积为1 094.0 m2,平均产量15 674 kg/hm2;玉米品种成单30面积980.5 m2,平均产量15 024 kg/hm2;玉米品种齐单1号面积1 034.0 m2,平均产量14 766 kg/hm2;同一田块3 108.5 m2,3个玉米品种平均产量15 166 kg/hm2。  相似文献   

11.
2006~2008年连续3a进行了夏玉米栽培攻关试验,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麦后直播、密植足穗、适当晚收和成熟收获是获得超高产的关键,并创出了大面积连片产量13500.0kg/hm^2、小面积产量16017.0kg/hm^2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连续4a研究表明,黄土丘陵区木枣稀植丰产园吊果比基本稳定在1.0-1.3之间;旱坡地木枣密植园4-5年生时,吊果比已经接近于1,5年以后超过1,亦即旱坡地木枣密植丰产园5年生时就已达到丰产园的要求。黄土丘陵区木枣丰产园有效枣股数量与产量的关系为y=-5.248165 1.37477x-0.039528x^2。旱坡地枣树稀植丰产园每公顷宜有效枣股数在150000-180000之间,产量在7500kg/hm^2左右,旱坡地枣树密植园,有效股数也应如此,不同的只是提早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合理的密植、适度的化学调控、科学的水肥运筹及综合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要点,优良棉花新品种新彩棉18号示范种植0.38 hm2获得产籽棉7 590 kg/hm2的高产.从温度、密度、株型等因素分析获得高产的原因,从而为其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适合西部旱区种植的绿豆品种在不同密度、施氮水平下,对高产群体结构的影响以及群体结构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同绿1号绿豆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施氮水平为135 kg/hm2、绿叶面积指数为1.766,适应旱区环境,群体结构合理,产量达到最大,为1 610.85 kg/hm2,实现了绿豆合理的高产高效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设计,对长杂2号的播期、施肥、留苗密度、种植方式4个因素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长杂2号在山西省中晚熟区取得高产的栽培方案是:最适播期5月20—25日,公顷留苗30万株左右,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密植是芝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以黑芝麻品种赣芝6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2万株/hm2、14万株/hm2、16万株/hm2、18万株/hm2和20万株/hm2)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植株生物学性状如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侧根数、根重,以及经济性状如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结蒴部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植株个体性状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差,株高和最低结蒴部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的叶面积、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也增加。但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增加密度,则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黑芝麻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该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 82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甜豌豆越冬露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荣浩  宋德宝  马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1-5863
[目的]提高甜脆3号的种植效益,加速其推广。[方法]以甜脆3号为材料,通过播期、种植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种类等试验,研究上海地区甜豌豆露地越冬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趋势。当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基肥用量为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时,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达15 181.50 kg/hm2。在花荚期增施钾肥可以明显减少落花落荚,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豆荚的商品性。使用防虫网可有效减轻蚜虫和夜蛾类虫害的危害。[结论]上海地区甜豌豆的最佳播期是11月上中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基肥用量以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为宜,追肥以氮、钾肥配施为佳。  相似文献   

18.
怀川916小麦超高产最适播期与播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怀川916小麦超高产最适播期和播量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超高产最适播期为10月5—10日,过早或过晚播种均极显著减产,尽管如此,但在10月20日最晚播种仍可保持9 062.5 kg/hm2的产量水平。可见怀川916小麦不仅是一个适合中早茬种植的高产优质良种,也是一个供作晚秋茬种植的理想品种。回归分析表明,超高产最适播量为130.0 kg/hm2,延期播种需增加播量。分析表明,从10月5日以后,每晚播1 d,需增加播量4.5 kg/hm2,增穗7.8万穗/hm2,以密补晚,可挽回因延迟播种的减产损失92.04 kg/hm2。由于株高随播种的推迟而逐渐降低,因此以密补晚而增加密度,将不会招致倒伏。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广占63S/1128,在龙山县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13.142 t/hm2,其中丘块试验田突破了13.50 t/hm2,达到了我国超级稻第3期产量目标。从旱育壮秧、规格移栽、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