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残留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 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 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生产上的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及UPLC-MS/MS测定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1%;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002 5、0.000 1、0.012 ng。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0~12.4 d和16.5~19.3 d;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5 d和3.7~5.3 d;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新乡和银川市三地以240 g·hm-2 和 360 g·hm-2 施药量分别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 d时,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中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国家标准(GB2763-2016)。  相似文献   

3.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相似文献   

4.
吴雪原  盛旋  樊玮  汤锋  岳永德 《茶叶科学》2007,27(2):141-146
选择三唑磷、硫丹、氯氟氰菊酯三种农药,在生长均匀的茶园喷施,采摘施药后第2、5、9、14天和21天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获得含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成茶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农药在成茶、茶汤和茶渣中的残留含量动态,研究表明:成茶和茶汤中的残留水平随施药间隔天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茶汤中农药残留的浓度与成茶中的浓度呈正相关且为线性关系,平均浸出率分别为29.06%(三唑磷)、5.11%(硫丹)、1.73%(氯氟氰菊酯),不溶于茶汤的农药残留大部分存留于茶渣中。将人体因饮茶而摄入的农药残留量与农药ADI相比较,结果表明饮茶摄入的此三种农药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非常小,仅在10-3~10-5 水平上。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相似文献   

6.
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冲泡次数、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及茶水比等不同条件对茶叶冲泡过程中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汤中的氟含量随冲泡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少;茶汤氟浸出率随冲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冲泡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茶水比的增大而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化学分析法对两种铁观音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表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溶出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科学指导饮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依次用沸水冲泡2min、3mi n、5min后,每次所冲泡茶汤中的茶多酚浓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80-300μg/mL);同等冲泡条件下,茶氨酸与咖啡碱更易浸出于茶汤,儿茶素的浸出率高于茶多酚。铁观音茶经3次沸水冲泡后,影响茶汤滋味的儿茶素、茶多酚等成分的累计浸出率分别为30%和10%左右,茶氨酸累计浸出30%左右,咖啡碱最高累计浸出50%左右,进一步印证了铁观音茶是一类较耐泡的茶叶。  相似文献   

8.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寻找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在浙江遂昌开展了15%茚虫威EC等5种新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茚虫威EC 50 ml(a.i)/hm2(下同)、24%虫螨腈SC 108ml、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 66 ml药后1-21 d的防治效果在80%~90%之间,与10%吡虫啉WP 90 g的90%左右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24%氰氟虫腙SC 216 ml药后1-14 d的防效为28.95%~70.62%,极显著低于吡虫啉;25%吡蚜酮WP 150 g均显著低于吡虫啉。5种药剂对茶树及其他生物未见不良影响。生产上可将15%茚虫威EC、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24%虫螨腈SC作为该区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轮换药剂,逐渐替代10%吡虫啉WP。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现状及其溶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当前我国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REOs)的现状及其溶出特性,分析了2007~2010年全国各地1245只茶叶中∑REOs的现状,并对不同含量及不同加工方式的茶叶进行溶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茶叶中∑REOs中值约为2mg/kg,含量范围介于未检出至13.80mg/kg之间;90%以上的茶叶∑REOs小于5mg/kg,∑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为45%~65%;乌龙茶∑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低于50%,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其∑REOs残留量小于2mg/kg的茶叶比例均在70%以上。当茶叶磨碎后其稀土浸出率均显著高于原样。茶叶加工过程中对芽叶的挤压程度可能是影响稀土浸出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各类茶的稀土浸出率为:针形茶<扁形茶<卷曲形茶<粉茶。茶汤中∑REOs以第1次冲泡最高,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递减。3次冲泡的总浸出率以乌龙茶粉最高,约为60%;其次是乌龙整茶,约为50%;针形绿茶的稀土浸出率最低,仅为5%。即使对总浸出率最高的乌龙茶粉而言,当乌龙茶粉干物质中的∑REOs达到6mg/kg,茶汤中的∑REOs也仍低于饮用水的限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磊 《福建茶叶》2014,(1):13-17
本文建立了HPLC-MS/MS测定乌龙茶及其茶汤中7种苯甲酰脲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3~1.00 ng/mL,定量限为0.09~3.02 ng/mL,回收率为90.3~1 03%。7种农药残留在乌龙茶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特性:除虫脲在冲泡过程中较容易被浸提出,其次杀铃脲、氟苯脲、氟铃脲、氟啶脲、氟虫脲和啶蜱脲;氟虫脲和氟啶脲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特征,似乎只受他们的溶解度控制,而其他5种农药的浸出特征主要受茶和热水之间的分配系数控制。本研究有助于乌龙茶的安全饮用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1.
联苯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在茶叶上使用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规范使用农药,容易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危害茶园环境,影响消费者健康。联苯菊酯是茶园中较为常用的农药。有研究表明,菊酯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量的约45%是由生长稀释引起的。按照推荐浓度施用,7天安全间隔期后残留量可以降低至安全限量(5 mg/kg)以下。加工过程中联苯菊酯降低24%左右,主要发生在干燥工序。茶叶中的菊酯类农药在茶汤中浸出较少,绿茶和红碎茶中联苯菊酯在冲泡中分别溶出4.4%和4.6%。通过田间喷施降解剂(包括微生物制剂、氧化剂等)、辐照处理干茶等也有进一步降解联苯菊酯残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13.
茶叶饮用多是以散茶加沸水冲泡,自从出现和流行袋泡茶以后,茶叶冲泡饮用便更加方便、卫生。袋泡茶冲泡后,茶渣留在纸袋内,便于茶汤加乳加糖。袋泡茶不仅饮用方便,而且可以增加物质的浸出量从而提高茶汤浓度。据化学鉴定:袋泡茶比散泡茶的水浸出物的绝对量约高5%,一次冲泡的浸出量,袋泡比散泡可相对提高23%,由此可见2克袋泡茶就几乎相当于2.5克散泡茶的浸出量,从而提高了成茶的利用率,消费者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4.
浅析高级绿茶的冲泡水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是用水冲泡饮用的,水质对茶叶品质有重大的影响已为广大饮茶者所熟悉。然而,关于茶叶的冲泡水温,尤其是高级绿茶的冲泡水温,究竟是100℃好,还是90℃或80℃好,则有不同的看法。为此,笔者选用一级龙井茶作了不同水温(70℃、80℃、90℃、100℃)的冲泡试验,进行茶汤品质的感官审评比较,此外还测定了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率,以探析高级绿茶适宜的冲泡水温。  相似文献   

15.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汤风味是评价其感官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和生物碱类物质等主要内含物以不同浓度复合形成了茶汤的独特风味。不同的冲泡方式对茶叶内含物质浸出的量和比例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方面综述了冲泡方式对茶叶内含物浸出率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7.
崂山绿茶矿质元素溶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青岛崂山绿茶中9种矿质元素的溶出特性进行研究,考查了冲泡水温、浸泡时间和冲泡方式等因素对浸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的浸出量受冲泡水温、浸泡时间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元素在80℃~90℃水温下溶出量可达最大,而冲泡时间以30min为佳。煮茶时茶汁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泡茶时第二泡浸出量仍可达第一泡的50%以上,证实了崂山绿茶具有营养丰富、耐冲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绿茶审评的冲泡方法不同于我国,各种茶叶的投茶量、用水量、浸泡后茶汤量、水温、浸泡时间均有不同的规定(见表)。这些规定是由日本茶叶泡茶方法研究会统一制订的。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防治牧草盲蝽的有效药剂,指导田间施药,以试管药膜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牧草盲蝽的毒力大小。为确保方法的可行性,通过预备试验测定了试虫密度和短期(3 h)食物的有无对试管药膜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试验方法。然后利用此方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牧草盲蝽4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4 h,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啶虫脒、噻虫嗪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3.39、43.71、52.32、127.32、141.48、166.08 mg·L-1;处理后48 h,LC50分别为23.24、28.16、23.35、65.38、92.59、102.17 mg·L-1。可见,阿维菌素对牧草盲蝽毒力最高,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次之,丁硫克百威、啶虫脒、噻虫嗪的相对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20.
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采用点滴法测定了7类32种药剂对不同水稻生态区二化螟种群的室内毒力。基于这些毒力数据,推荐对二化螟毒力较高的7种新型农药(氟虫腈、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和氟啶脲)和一些中低毒性的有机磷品种(如辛硫磷、喹硫磷、毒死蜱和哒嗪硫磷)作为大田药效试验的候选替代药剂。评估了田间二化螟对10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7种对鱼高毒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氟氯氰菊酯、λ 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S 氰戊菊酯)对二化螟的毒力高于大多数有机磷类农药。虽然我国禁止上述菊酯类杀虫剂在水稻上使用,但是浙江瑞安田间种群(RA05)已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λ 高效氯氟氰菊酯等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66.7、51.9、41.3和36.8倍)。对鱼低毒的3种菊酯类农药(乙氰菊酯、醚菊酯和氟硅菊酯)对抗性二化螟(RA05)的毒力高于三唑磷。因此,可考虑将这些对鱼低毒的菊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和抗性治理的轮换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