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冷冻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冷冻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改进红茶的品质,本文试验设定冷冻工艺流程处理.结果表明:只有冷冻工艺处理样的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有增加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减少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冷冻工艺处理样的红茶香气纯正,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冷冻时间、不同干燥提香方式加工的冷泡工夫红茶茶样的感官评审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48h冷冻工艺技术处理后的茶样叶底色泽红亮,发酵均匀,且水浸出物含量较对照提高10%-20%;三种不同干燥提香方式的比较结果表明炭焙提香工艺最优,表明采用冷冻48h处理结合炭焙提香的加工工艺技术生产的冷泡红茶品质最佳,该工艺生产冷泡红茶具有示范推广的可行性,尤其是原料较为粗大的品种采用冷泡红茶工艺技术所制干茶品质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萎凋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雁飞等比较了传统萎凋、鲜叶冷冻以及冷冻萎凋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冷冻萎凋工艺制得的红茶除可溶性糖略低外,其余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萎凋方式,但香气组分萜烯类物质、香叶醇、苯乙醇等祁红特征物质含量低于传统萎凋。黄建琴也发现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工夫红茶的萎凋和发酵时间,增加红茶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提高滋味和汤色品质,但冷冻萎凋降低了葡萄糖酶活性,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清饮为主的国内功夫红茶消费形成新的茶叶消费热点,形成了对“香高、味醇、色亮“清醇型高级工夫红茶消费热潮。本实验试着将乌龙茶的晒青工艺添加到红茶制作中,以求改善红茶的品质。研究用福云六号和金黄两个品种鲜叶进行日光萎凋(设不晒、轻晒、重晒处理)、室内萎凋、机械揉捻、发酵、烘干的工艺组合制得红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对茶样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晒青“工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晒青处理的红茶与对照香型没有差异,但经过晒青处理的红茶甜香更浓郁,香气也更持久:(2)晒青处理的红茶水浸出含量增加,多酚类含量增加,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氨基酸的含量也增加了,滋味较醇和:(3)晒青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红茶的香气,对红茶滋味的醇厚度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红茶加工中引入晒青工艺对开发清饮型高香红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国内外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茶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感官方面,国外红茶样整体水平优于国内红茶样品。内含品质成分方面,云南大叶种红茶水浸出物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则均在3%~5%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国外红茶样茶多酚平均含量高出国内红茶样2.66%;咖啡碱含量在2.35%~5.45%之间,其中产于斯里兰卡的两个红茶样高于其他地区红茶;国外红茶样茶黄素含量整体较高,茶红素以肯尼亚红碎茶含量最高,国内红茶样则是茶褐素含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冷冻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婺源本地群体种茶鲜叶试制新工艺红茶的加工步骤及技术要求,并与市场其他红茶进行品质与耐泡度对比实验,确定该试制步骤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新工艺红茶的汤色、滋味不逊于传统红茶,但香气有待提高,新工艺红茶的耐泡性优于其他加工工艺所制作的红茶。  相似文献   

7.
热风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CZG-60型热风整形平台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30℃提香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不显著。适当的提香能一定程度的提高红茶滋味及香气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45℃,最适在115℃-130℃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8.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101-3Y型远红外鼓风恒温干燥箱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25℃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适当的提香能够提高红茶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35℃,最适在115℃-125℃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10.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物质转化,因而可能对红茶品质有负面影响.本项研究就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探明利用冷冻萎凋改善红茶品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相似文献   

12.
“超干”发酵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发酵环境条件下的红茶新发酵方法。本文以紫牡丹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在采用超干发酵方法加工红茶过程中的7个关键节点取样,分别测定各茶样的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花青素含量、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等品质相关指标,进而对其酚氨比值、茶色素各组分含量占比、花青素含量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品质相关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升降变化与感官审评结果基本吻合,“超干发酵”及配套加工技术是紫牡丹红茶最佳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优化工夫红茶发酵配套工艺参数为目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中心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参数。采用不同萎凋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同时对加工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做出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加工福建工夫红茶的茶厂,采集加工过程的样品,做出化学测定分析及感官品质分析,找出福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新工艺发酵的茶样品质均匀、叶底红亮,香气和滋味品质明显提升,感官品质总分较传统发酵提高2.1分。  相似文献   

14.
以优化福建工夫红茶发酵配套工艺参数为目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中心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参数。采用不同萎凋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同时对加工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做出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加工福建工夫红茶的茶厂,采集加工过程的样品,做出化学测定分析及感官品质分析,找出福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新工艺发酵的茶样品质均匀、叶底红亮,香气和滋味品质明显提升,感官品质总分较传统发酵提高2.1分。  相似文献   

15.
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0,20(2):105-109
比较了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品质差异 ,结果显示悬浮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茶黄素 (TFs)含量均比传统红茶高 ,茶汤汤色红艳明亮 ,滋味表现出浓强爽的特征。悬浮发酵液经适当后熟处理 ,可增加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 ,明显改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6.
文静  王守生 《福建茶叶》2008,30(1):25-26
对由蒸汽杀青与冷冻真空干燥工艺初制的绿碎茶茶样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冷冻真空干燥荼样感官审评外形匀整,汤色黄绿,滋味浓厚;其干荼、荼汤、叶底的明亮度和总色差与烘箱干燥茶样存在极显著差异;其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灰分含量分别为23.48%、160.44mg/g、5.63%、6.58%,而烘箱干燥的荼样则分别为21.47%、122.36 mg/g、5.29%、6.87%,这4种生化成分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有显著差异;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红茶标准样及安化群体种与黄金茶等三种不同嫩度红茶样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评价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芽头红茶样品中醇类含量占比最高,呈现出馥郁高长的鲜甜香;一芽一叶红茶样品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含量居中,多表现为纯正较浓的甜香;一芽二叶茶样样本间差异较大,碳氢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标准样品中占比较高,其花香明显,在安化...  相似文献   

18.
对恩施州红茶加工现状调查表明,恩施红茶生产季节多在夏秋季,萎凋和发酵专用设备普及率低。代表性红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样外形条索较紧,色泽润度好,符合宜红茶品质要求,但部分茶样存在茶汤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香气和滋味高火、闷气、生青、酸馊味严重,鲜爽度不够;叶底红度不够,明亮度较差,花杂现象严重。内质分析结果表明,恩施红茶氨基酸含量2.30%~3.49%,可溶性糖含量2.21%~4.90%,均处于较高水平,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保留量6.68%~8.73%,处于正常水平,茶叶苦涩味不明显。茶黄素含量0.049%~0.550%,茶红素含量0.61%~3.91%,变化较大;茶褐素含量2.09%~3.15%,变化相对较小。恩施红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两者比值均较高,说明恩施红茶的加工,尤其是发酵技术存在较大问题,从而导致红茶内质质量不高。建议改进恩施红茶加工的技术措施为:控制鲜叶质量,确保原料品质;引进红茶加工专用设备,实现标准化加工;严格规范加工环境,确保卫生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以紫娟茶树鲜叶为研究对象,对厌氧处理后制备的冻干样、绿茶、红茶、白茶等茶样中主要非挥发性成分(包括儿茶素、氨基酸、花青素等)进行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估其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此外,尝试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试验研究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ACE之间潜在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经厌氧处理后的冻干样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增加至1.72 mg·g-1,显著高于未厌氧处理茶样的0.04 mg·g-1(P<0.05)。厌氧处理后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样中的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影响较大;采用白茶工艺能提高茶样中氨基酸组分含量,而冻干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茶样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紫娟茶树鲜叶样品经厌氧处理后,体外ACE抑制活性显著增强(P<0.05);厌氧处理后采用冷冻干燥工艺所制样品的ACE抑制活性最强,显著高于采用绿茶、白茶和红茶加工工艺制作的样品(P<0.05)。此外,分子对接模拟试验发现,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  相似文献   

20.
不同加工处理对工夫红茶呈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碧香早为材料,对工夫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进行鲜叶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添加外源茶汁发酵等工艺改进。研究发现: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外源茶汁添加后,工夫红茶品质均较传统对照样有明显提高;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的萎凋叶茶多酚含量上升,而干茶下降;水浸出物、茶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在干茶中增加。摇青120转能使水浸出物、多糖、茶黄素含量增加,多糖增加17%,茶黄素增加45%;紫外光照射2h能使生物碱的含量增加28%。添加外源茶汁,水浸出物、氨基酸、生物碱含量变化随着紫外光照射和摇青处理的程度不同而变化不明显,但提高了干茶中多糖、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