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已在各类研究中被报道,关于其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已逐渐展开。本文总结了黑茶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特殊成分的化学特性和含量差异,并对黑茶的安全性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成分的功能机理研究,探讨了它们调节脂质代谢的途径或方式,同时对黑茶多成分、多途径的降脂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茯砖茶属于后发酵茶,风味独特,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功能,其具体的作用机理及主要降脂成分已被广泛研究。本文总结归纳了茯砖茶的降脂机理及主要降脂活性成分,并对茯砖茶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茯砖茶的加工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黑茶对FXR及LXR核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照材料,研究黑茶对FXR核受体及LXR核受体的活性。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FXR核受体活性,同时,普洱茶还具有很好的LXR核受体活性;而沱茶乙酸乙酯洗脱组分具有增加FXR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因此,黑茶具有调节胆固醇及糖代谢,有较好的抗代谢综合症活性。  相似文献   

4.
黑茶茶褐素类物质的提取及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减肥降脂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又由于黑茶独特的加工方式而使其茶褐素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故常常将茶褐素类物质作为探究黑茶特殊功能的切入点。另有研究表明,脂肪酸合酶(FAS)是减肥和抗癌研究的双重潜在靶点,且四川边茶提取物能够抑制脂肪酸合酶(FAS)的活性,但其有效活性成分和抑制机理复杂,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黑茶茶褐素类物质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其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作为天然功能性物质能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太清楚。研究表明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控糖代谢平衡:包括降低α-糖苷酶、α-淀粉酶等双糖酶活性,调控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及AMPK途径中多个分子靶点的磷酸化水平,影响酶与转录因子的活性与表达,减弱胰岛素抵抗及糖异生作用,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靶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等;同时,茶多酚能够调控脂代谢,通过抑制脂质合成与积累的相关酶的活性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脂质的氧化代谢,减轻脂代谢紊乱;另外,茶多酚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组织细胞的氧化伤害和炎症损伤,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  相似文献   

7.
潘联云  鹿颜  龚雨顺 《茶叶科学》2018,38(1):102-111
茶叶可调节不同组织的脂质代谢,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脂质,起到降脂减肥作用。茶叶对脂质代谢途径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及其上下游因子表达,影响脂质合成和分解,从而降低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8.
渥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主要从康砖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酶对砖茶品质形成的作用及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渥堆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关键工序。本文分别从黑茶的渥堆与微生物的关系、渥堆与黑茶品质的关系、渥堆与黑茶成分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了黑茶渥堆作用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展望了黑茶渥堆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黑茶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茶作为六大茶类中重要的一类,其加工技术及品质特征与其他茶类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探讨黑茶品质形成的实质,前人曾进行过一些研究,对黑茶加工中的物质变化及渥堆在黑茶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进行过探讨。本文就黑茶加工中色素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在黑茶色泽形成上的作用进行研究,试图说明黑茶色泽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利用HCT-8及SGC-7901两种细胞株研究黑茶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黑茶具有良好的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黑茶中含有两种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对SGC-7901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的极性要比对HCT-8细胞株具有抑制能力的物质极性低一些。黑茶具有对两种细胞株抑制的功能可能是多种物质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低极性的物质抑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是提取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理想资源。近几年关于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胁迫抗性和参与药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加。本文将从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角度对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含量、活性、毒性,降解作用以及参与药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机理进行研究探讨,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儿茶素防治心血管疾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儿茶素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和进展。本文从儿茶素抗氧化作用;调节脂质代谢;抗血栓、改善血液高凝和高黏状态;对心血管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论述了儿茶素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黑米花色苷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体内外实验研究证实花色苷具有调节脂代谢作用。黑米种皮富含花色苷,是天然花色苷重要的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黑米花色苷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分别从调节脂肪酸和胆固醇代谢相关酶及其基因的表达的角度总结了其作用机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旨在为黑米精深加工和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测定,分析了黑茶初制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纤维素酶(CEL)、果胶酶(PEC)和蛋白酶(PR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传统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分泌了不同于鲜叶内源酶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胞外酶,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蛋白质和果胶的水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证明微生物酶促作用在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各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调节机制,感受外界刺激,调整基因的表达,调节代谢途径。植物BTB/POZ蛋白在一系列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介绍了植物中的BTB/POZ蛋白的分子特征和抗病功能。此外,也就BTB/POZ蛋白在抗病应答途径、抗病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等进行综述,为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黑茶香味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茶是我国传统的茶类,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量的10%。黑茶由于其独特的风味以及神奇的药效作用而深受我国少数民族兄弟及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地区侨胞的欢迎。为了探明黑茶香味物质的代谢动态,本文作者采用色—质联用(GC-MS)和~(13)C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对四川、云南、湖南和湖北生产的几种砖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渥堆过程中黑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渥堆过程中,黑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茶多酚因多酚氧化酶引起的氧化聚合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微生物的酶促氧化与非酶促作用转化,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黑茶外形棕褐油润,汤色橙黄或红浓,滋味醇和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对渥堆过程中,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变化以及渥堆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渥堆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组分用热水即可浸出。因此,黑茶在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