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嫩梢力学特性与粗纤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旦、福鼎大白茶、肉桂、毛蟹、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对其驻芽一、二、三叶进行力学特性及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茶树嫩梢的弹性模量在4 158.88~14 849.11 kPa,最大应力在870.00~1 842.97 kPa,断裂应力在673.33~1 639.62 kPa,叶位对弹性模量、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茶树嫩梢最大力点应变在10.61%~18.36%,断裂应变在12.19%~26.95%,叶位对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不同品种有所差异.茶树嫩梢力学参数为茶叶加工机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茶树(3个品种)受铬(Cr3+)、镉(Cd2+)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铬、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铬(20~100mg/L)、镉(1~5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铬、镉含量总体随铬、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铬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老叶>新梢(一芽二叶);镉则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根部吸收的铬、镉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但镉在茶树体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强于铬,运输到地上部的镉极易迁移到新梢中。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营养器官,也是栽培茶树的目的物。叶片的解剖结构是茶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基础,与物质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茶树不同叶位的解剖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当新梢长至一芽三叶时,采一芽二、三叶。笔者于今年春季,当福鼎大白茶(11足龄)春梢长至一芽三叶时,取芽下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鱼叶,和去年秋梢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经石蜡切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现将观察研究的初步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鲜叶产量1.幼青年期一芽二、三叶嫩梢产量定植后第2年(3龄)茶树打顶采,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叶。4~8龄各轮均留一叶,采摘一芽二、三叶与嫩对夹叶。分轮分批统一标准采摘,比较鉴定的结果看出(表8),黄奇3~8龄六年平均亩产鲜叶261.7公斤,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产13%。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主要调查了茶黄蓟马在茶树1芽7叶茶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茶黄蓟马主要在茶树嫩梢芽下2~4叶位的叶片背面取食为害,叶片背面的虫口数量占88.66%,叶片正面的虫口数量仅占9.29%。茶黄蓟马在茶梢各部位上的分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4.79,P<0.01)。  相似文献   

6.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的儿茶素含量。结果表明:该品系EGCG干重占比高达13.09%,其含量基本随叶位次序增加而减少,高低顺序为一叶芽二叶三叶四叶五叶六叶老叶;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叶位的分布规律与EGCG一致;简单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叶位的分布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茶树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光合特性,并研究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的LA、LMD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由第1叶至第6叶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中部3~4叶达到峰值,第1叶和第6叶显著降低(P0.05);不同叶位叶片LI和SLA基本呈现随着叶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6叶的SLA均显著高于其他叶位(P0.05);第1~4叶的Chla、Chlb和Chl含量较高,第6叶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叶位(P0.05),Car变化趋势不明显。LA与LI、LDMC、Chla、Chlb、Chl和Car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I与其他指标不相关(LA除外);SLA与LDMC、Chla、Chlb、Chl、Car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C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DMC与Chla、Chl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hla、Chlb、Chl和Car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s和Tr与叶片功能性状不相关。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茶树新梢第3~4叶具有相对较大的LA和较强的光合能力,LDMC积累较大,可以作为表征茶树光合能力的供试叶片;SLA、LDMC和光合色素含量与Pn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作为评价茶树光合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测试分析不同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分析采摘时期对茶树新梢及茶汤铝含量的影响,阐明不同茶树品种及采摘时期对茶叶铝累积的影响并评价茶叶饮用安全.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在445.17~814.51 mg·kg-1之间,肉桂、黄玫瑰和紫玫瑰茶树品种茶叶铝含量较高,梅占、金牡丹和佛手茶叶铝含量较低.茶树新梢茶叶铝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迅速提高,采用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模拟茶树新梢铝累积与生长时间的关系,控制茶叶采摘时期是控制茶叶铝含量的有效措施;随着新梢生长时间的延长,茶汤铝含量、茶叶铝溶出量及茶叶铝溶出率迅速升高,但日常饮用乌龙茶铝摄入量在安全限量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0.
在建立茶树基因表达绝对定量实时PCR检测方法后,检测了龙井43新梢不同部位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一芽五叶新梢的第四叶中表达活性最高,为2.86E+08拷贝/μl,第四叶>第三叶>第五叶>第二叶>一芽一叶;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在一芽一叶中最高,为4.31E+06拷贝/μl,一芽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与茶叶香气密切相关两个基因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叶片中表达量和表达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地用于茶树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树各不同部位铅的累积量。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和部位间的铅含量差异极显著,大叶种茶树的铅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小叶种茶树。茶树不同部位中铅含量地上部:生产枝>成熟叶>嫩梢,地下部:吸收根>细根,对于整株茶树而言,铅含量:生产枝>根>成熟叶>嫩梢。  相似文献   

12.
黄艳  韦康  王丽鸳  成浩  贺巍  周健 《茶叶科学》2012,32(2):173-178
使用质构仪测定了龙井43和中茶108新梢各节茎的剪切力,取最大剪切力表示新梢的嫩度,剪切力越小嫩度越高,建立了最大剪切力测定新梢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质构仪测新梢嫩度是可行的;在连续时间内采摘鲜叶新梢老化主要表现在第3~5节茎,第1~2节茎的嫩度变化相对较小;新梢嫩度与成熟度、空间位置、采摘时间、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修剪处理显著提高第3~4节茎的嫩度。本研究初步证明了新梢不同茎位剪切力的变化存在规律性,为鉴定茶树品种的持嫩性提供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小贯小绿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叶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成虫产卵于茶树嫩梢组织内,干扰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受阻。茶叶受害后叶脉变红,叶片变黄、粗老,甚至焦枯,芽叶蜷缩,芽梢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受害芽叶制茶易碎,末茶增加,成品率降低,茶粒变黄,冲泡后汤色浊黄,味涩,  相似文献   

14.
茶树叶片含糖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九七九年三月至翌年三月期间,涉及六个无性系的四十多次所取的一百八十八个样木的测定结果如下: 一、茶树体内单糖含量低于双糖含量。单糖与双糖的比,成熟叶片平均为(1:3.24)0.31,一芽二叶嫩梢为(1:4.45)0.22。二、成龄茶树越冬老叶在春茶萌发至采摘初期单糖增加,双糖减少,糖总量也下降;发芽早的品种单糖增加少,双糖降低最多,因而糖总量亦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因发芽早的品种取样时单糖已大量用于新芽萌发伸育,因此耗损大量贮藏物质而致使双糖为主的糖总量却下降,发芽较迟的,这一过程正在强烈的进行之中。三、成龄茶树各季成熟叶片,单糖含量以秋梢叶最高,夏梢叶最低,春梢叶居中;双糖含量春梢叶最高,夏梢叶次之,秋梢叶最低。四、成龄茶树越冬期间,春夏秋梢上各段成熟叶片单糖、双糖和糖总量从秋——冬随气温降低而增加,冬——翌春随气温回升而减少。峰值出现在元月。单糖春夏秋叶增加比率基本接近,而减少的比率稍有不同;双糖则春夏叶增加比率较大,而秋叶增加比率较小,减少又以秋叶最迅速。淀粉含量春叶仍在增加中,夏秋叶则有所下降。五、萌发新梢比驻芽新梢下的成熟叶片光合作用强,而且糖总量也随之增加;无论那类新梢上面第一叶比下部第三叶光合作用强,糖总量也增加得多。六、光合作用强的成熟叶片,单糖增加较少而双糖增加较多;一芽二叶等采摘嫩梢糖分含量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与成熟叶片有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茶树体内单糖含量低于双糖含量。单糖与双糖的比,成熟叶片平均为(1∶3.24)0.31,一芽二叶嫩梢为(1∶4.45)0.22,成龄茶树越冬老叶在春茶萌发至采摘初期单糖增加,双糖减少,糖总量也下降;发芽早的品种单糖增加少,双糖降低最多,糖总量亦大幅度下降。成龄茶树各季成熟叶片,单糖含量以秋梢叶最高,夏梢叶最低,春梢叶居中;双糖含量春梢叶最高,夏梢叶次之,  相似文献   

16.
水仙茶树为无性系良种,属中叶种小乔木型,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显,分枝稀,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滑富革质,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厚、硬脆,嫩梢长而肥壮。芽叶淡绿色,茸毛多,较肥壮,节间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g;花冠直径3.7—4.4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稀,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产期在4月下旬。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茶树新梢解剖结构、叶片厚度、新梢有关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等方面与茶树受丽纹象(虫甲)危害的被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上表皮厚度与被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新梢叶片厚度与被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茶树发芽期,芽梢持嫩性、芽叶颜色与被害指数有一定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芽梢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被害指数的相关性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40、60ppm 2,4-D和水(对照),对具5叶同等伸育的云抗43号茶树枝条慢浸处理12小时后,从休止芽往下分别剪成第二、第三和第四叶位的短穗进行扦插。扦插二个月后观测表明,经2,4-D处理后,能改变插穗的生长规律和生长节奏,能显著地促进根系生长而抑制新梢生长。不同叶位的短穗经不同浓度的2,4-D处理后,表现的促进根系生长和抑制新梢生长的效应有差异,表明不同叶位的短穗其适宜2,4-D的浓度是不同的。不同叶位的短穗扦插后,发根能力以第四叶位的为最强,以第三叶位较弱,这可能与品种特性及枝条状况有关。用整个枝条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慢浸处理,用药量低且省工易行,可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茶树鲜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条件,分析不同茶树品种以及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加入量约为鲜叶重的1.5倍,酶提取液pH为7.8.反应液pH为7.O,抗坏血酸(AsA)浓度为0.50 mmol/L时茶树鲜叶APX活性最高;茶树鲜叶APX活性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福建7个主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的APX活性最高,铁观音的APX活性最低;茶树鲜叶不同叶位APX活性变化趋势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老叶>嫩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