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沾河林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6月在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通过路线调查法研究了该地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的结构,旨在揭示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模式以及它与物种生态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排列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针叶林。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着垂直变化。也随栖位而改变,并且这些变化在各鸟类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鸟类群落中,5种常见鸟类(灰头鹀、大山雀、沼泽山雀、黄腰柳莺、黑眉苇莺)有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中各物种生态位的平均宽度和重叠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Lih、Lhi)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对陕西略阳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太白杨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白杨群落生态位宽度排列顺序为太白杨>鹅耳枥>牛皮桦>华山松>铁木>灯台树>三桠乌药>五角枫>锐齿栎>红桦;生态位重叠指数(Lih、Lhi)大于0.03的种对有64对,占总数的71.1%;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0.3以上的种对有31对,占总数的68.9%。表明群落优势种之间生态位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各优势树种对资源的利用相似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西黔江弩滩段鸟类群落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多样性在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为后续系统开展广西河流生态系统鸟类群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野外调查,在研究区域的固定样带及样点对各季节的鸟类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及其活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并根据调查记录的鸟类种类、数量、生境状况等信息,计算各生境内鸟类的丰富度、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指数.[结果]经野外调查,广西黔江弩滩段现场共记录到鸟类37种,隶属9目22科,其中留鸟24种(占64.9%)、冬候鸟8种(占21.6%)、夏候鸟2种(占5.4%)、旅鸟3种(占8.1%).鸟类群落的优势种(频率指数RB>10)为矶鹬、金腰燕、白鹡鸰、田鹨、红耳鹎、白头鹎和麻雀,其余为普通种或稀有种.在5种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为林地生境>农田生境>河漫滩生境>河岸生境>江面生境.广西黔江弩滩段林地生境与农田生境的鸟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均为0.68;鸟类种类及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冬季的鸟类种类最多(35种)、夏季最少(26种),春季的鸟类数量最多(4394只)、夏季最少(2334只).[结论]广西黔江弩滩段鸟类群落结构特点为林鸟所占比例远高于水鸟,留鸟构成鸟类群落的主要成分,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鸟类的种类及数量最少.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对广西黔江弩滩段河流湿地生境依赖性较强的水鸟产生较大影响,但不会对适应农田生境、林地生境的林鸟造成较大影响,库区生境难以吸引游禽栖息活动.  相似文献   

4.
根据野外18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瑶山苣苔(Dayaoshania cotinifolia W.T.Wang)生存群落20个优势种群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戟叶圣蕨(Dictyocline sagittifolia Ching)、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Desv.)Spring]、球子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phaerosora(Tagawa)Ching]和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tissima Ching)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Levins值和Hurlbert值分别为1.752 3和0.759 8、1.604 5和1.035 5、1.627 2和1.158 7、1.771 4和0.601 6;瑶山苣苔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Levins值和Hurlbert值分别为1.324 6和0.456 5。瑶山苣苔群落中20个优势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大部分在0.10~0.25,大于0.20的只有18对,占总对数的9.47%,表明瑶山苣苔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种间的竞争关系较弱。瑶山苣苔多生长在林下石壁上,在空间上易发生生态位分离,从而确保了与其他物种的共存。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寒区不同人工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及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海大通县不同人工林配置林下植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和样地植被调查,分析了不同人工林(白桦纯林、青海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林下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同时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人工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生态位宽度广的物种,如问荆、珠芽蓼、东方草莓等,往往构成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的优势种;混交林草本群落下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最大,分别为0.605和0.612,相对于阔叶林和针叶林,其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发育;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可能由于斑块的存在,导致一些林分中较窄的生态位宽度也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结论】不同人工林,由于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复杂性,造就了植物群落内部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鹞落坪半夏生境地主要草本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鹞落坪半夏Pinella yaoluopingensis生境地主要草本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鹞落坪半夏资源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对安徽省鹞落坪保护区特有种鹞落坪半夏生境地草本层进行调查,运用Levins和Shaa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生境地主要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鹞落坪半夏生境地17个主要草本种群中,多数草本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其中,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臭草Melica scabrosa、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态位宽度居前3位,它们也是鹞落坪半夏生境地草本层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居最后3位的是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待宵草Oenothera stricta、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鹞落坪半夏生态位宽度居中下水平。主要草本种群的重要值(IV)与生态位宽度B_i、B_i'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Sig.=0.000)、0.707(Sig.=0.002)。生态位重叠值在0.4以下的种对占所有种对的83.46%,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占38.60%,而生态位重叠值1.0的种对仅占总物种种对的1.10%,各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并未与相应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呈现出相关性。【结论】鹞落坪半夏生境地主要草本种群生态学特性相似性不大,对资源的共享趋势不明显,主要草本种群能和谐地共生于群落中,但鹞落坪半夏生态位宽度并无优势,只处于伴生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氮素添加对退化草原、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关联度的影响,为退化草原的管理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退化草原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间关联性、物种生态位及生态位重叠,研究不同浓度的氮素添加对退化草原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低、中水平氮素添加群落中羊草与多根葱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羊草、针茅生态位宽度逐渐变大,多根葱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结论]在群落的恢复过程中,氮素添加提高了羊草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高黎贡山中部的印度木荷、硬斗石栎林6条600 m2的样带调查为依据,对群落乔木层26个树种中重要值最大的10个种进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为印度木荷、硬斗石栎、绿叶甘橿、贡山大叶柳、针齿铁子,它们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72,0.761,0.741,0.659,0.632和0.971,0.934,0.843,0.708,0.658.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与按重要值排列的顺序基本一致.群落中生态位重叠值Lih及Lhi>0.08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89%和75.56%,主要树种对资源有明显的共享趋势.但这些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大小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生态位宽度值大的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生态位宽度值大的树种与生态位宽度值小的树种,其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生态位宽度值小的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却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福州海岛上受马缨丹(Lantana camara)入侵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林和桉树(Eucalyptus)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χ2检验、M. 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缨丹重要值在台湾相思和桉树林下均居前列,其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占显著优势地位。两种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生态位重叠值总体较低,但马缨丹与台湾相思林下的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紫弹树(Celtis biondii)等及桉树林下的豺皮樟、鸡屎藤(Paederia cruddasiana)、雀梅藤(Sageretia thea)、两面针等物种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台湾相思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值大于1;桉树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总体联结性为显著负联结,正负联结比值小于1。两种林下15种优势物种的χ2检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
以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的红桦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相对密度 相对高度 相对显著度)/3计算乔木层重要值,以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标及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计算和分析红桦生态位宽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红桦天然林群落中,红桦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与伴生树种生态位重叠明显,群落呈聚集分布,天然更新良好。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某高校新校园内外蝶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高校新校园与其周围环境的蝴蝶多样性。[方法]对南昌市东郊某高校新校园和校外农田,进行蝴蝶多样性的抽样调查。[结果]共采集到蝶类标本1 022只,校外农田有6科14属16种,而新校园内有5科12属13种。校外农田的蝶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均高于新校园生境。[结论]校外农田的整个生态环境更适宜蝶类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4种次级洞巢鸟巢资源竞争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山雀( Parus major)各巢洞因子的生态位最宽、优势度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币鸟( Sitta europaea)、白眉姬鹟( Ficedula zanthopygia)以及沼泽山雀( Parus palustris)。4种次级洞巢鸟的优势度与巢洞因子的生态位宽度显著相关,说明其对巢资源的竞争可能影响次级洞巢鸟在群落中的繁殖优势度。  相似文献   

13.
程海涛  罗志文  杨洪升  吕冬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50-6551,6553
[目的]研究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中的蝶类多样性变化。[方法]在佳木斯大学校园和校外农田进行蝶类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共采集到蝶类标本665只,校外农田有6科、31属、35种,而校园内有6科、25属、28种。校外农田的蝶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均高于校园生境。[结论]佳木斯大学校外农田的整个生态环境较适于蝶类生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草青期食性、可食植物的营养组成和干物质消化率,并利用minitab17软件分析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相对密度和营养成分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20科37种,食性选择多样性指数1.32,生态位宽度15.79。笔直黄耆(12.8%)、弱小火绒草(11.2%)、半卧狗娃花(9.72%)、西藏柳(9.64%)构成西藏马鹿的主要可食植物,占食物组成的43.36%;菊科(29.66%)、豆科(21.38%)、杨柳科(9.64%)、莎草科(8.86%)、蓼科(8.08%)、禾本科(7.07%)、蔷薇科(6.86%)、紫草科(3.74%)所占比例较大,其他12科植物种类比例较小。西藏马鹿草青期食物组成,与可食植物能量、蛋白质、脂肪、干物质消化率呈正相关,与木质素、灰分、纤维素、单宁呈负相关,其中能量(0.735)、纤维素(0.899)、单宁(0.657)呈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某高新校园与其周围环境的蜻蜓目昆虫多样性,对江西南昌东郊某高校校园、校外水渠和校外池塘3种生境进行蜻蜓目昆虫抽样调查,共采集蜻蜓目昆虫标本1 603只,校内5科10属10种,校外水渠6科14属14种,校外池塘6科15属15种。分析了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D)等种群参数及相似性指数(Cs),发现蜻蜓目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因生境和季节不同而异,水渠与池塘的相似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6.
老龄杉木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应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等测定方法,着重对老龄杉木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林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复合群落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达4.1642,优势种并不十分突出,其生态优势度(C)仅为0.1271;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以西北坡较高;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主要是有机质,全氮和A层厚度;黄瑞木、细齿拎木、丝栗椅等6种天然阔叶树为广生态位的物种,生态位宽度指数均在0.8以上;山黄皮、枫香等4种为狭生态位物种;24个天然阔叶树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0.8~1.0之间的有16个树种对.本研究对建立新型的杉木栽培模式和混交林树种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顶山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功能群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植物功能群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谱系多样性和演替规律,同时,可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野外样方的调查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山西云顶山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优势种的植物功能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表明,有46个种对正关联极显著(P<0.01),有5个种对负关联极显著(P<0.01);有24种对正关联显著(P<0.05),有10个种对负关联显著(P<0.05);有996个种对关联不显著(P>0.05)。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72个种对正相关极显著(P<0.01),有9个种对负相关极显著(P<0.01);有33种对正关联显著(P<0.05),有8个种对负关联显著(P<0.05);有959个种对相关不显著(P>0.05)。3)经Fisher精确检验关联不显著(P>0.05)的种对(996)占总种对的92.14%,而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相关不显著(P>0.05)的种对(959)占总种对的88.71%,这意味着草本植物优势种间的生态位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4)综合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云顶山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划分为5个功能群:亚高山草甸植物功能群、中山草丛植物功能群、低山草丛植物功能群、森林和灌丛植物功能群和森林植物功能群。云顶山植物功能群与植物群落类型、生境、植物生活型和生态位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凤凰县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天然种群分布相对集中的9个样地作为资源位,按重要值总和排序确定主要植物种,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Pianka和Schoener公式分析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总计29个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结果表明:在乔木层中,刺楸的重要值总和最高(1.345),杉木、柞木、刺楸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多数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对环境需求存在较高的相似性,高重叠种对的相似度为69.23%,高相似种对的相似度为52.75%;刺楸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呈正相关;灌木层种间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在资源不足时极易产生竞争;生态位宽度值与生态位重叠值、生态位相似比例值关系复杂;刺楸生态位宽度较宽,当资源不足时,刺楸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其种群更新会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PCR及ISSR-PC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出海口两年3个群体的52条刀鲚(Goiliaectenes)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在3个群体中,利用RAPD-PCR标记技术,15个10bp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10条带,多态性为0.490~0.657,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8.63~22.38,Nei平均遗传距离为0.1195~0.1454;而利用11个ISSR引物所获得的相应结果分别为67、0.576~0.682、11.56~13.66以及0.117~0.147。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种技术所获得的上述数据呈正相关(r=0.95,P〈0.05)。AMOVA结果显示,3个群体按采集时间划分成的两年之间的遗传变异不超过总变异的1.1%,同一年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也分别只占总变异的6.99%(RAPD)和2.75%(ISSR-PCR),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6%(P〈0.0001),说明两年内所采集的3个群体之间基本上没有产生遗传分化。基于样品之间的Nei遗传距离所构建的Neighborjohing聚类图也清楚地显示出没有按采样的时间产生群体的遗传分化。对各样品之间的Nei遗传距离及Neighbor-joining聚类图分别经Mantel检测及支序分析,发现ISSR-PCR技术所获得的结果与RAPD-PCR技术的结果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ISSR-PCR标记技术具有在待测样品中能检测到高多态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决定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模式和物种的丰度。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3个层次的6个优势种与10个伴生种的光合作用参数,并测定了相应叶片的比叶面积。结果表明:16个树种的比叶面积为71.16~139.90 cm2·g~(-1)、单位面积最大光合速率(A-area)为2.95~13.27μmol·m~(-2)·s~(-1)、单位干质量最大光合速率(A-mass)为22.7~126.5μmol·kg~(-1)·s~(-1),单位面积暗呼吸速率(Rd-area)为0.02~1.15μmol·m~(-2)·s~(-1)、单位干质量暗呼吸速率(Rd-mass)为0.19~12.61μmol·kg~(-1)·s~(-1),光补偿点(LCP)为2.5~32.2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Ф)为0.006 6~0.042 8μmol·μmol~(-1)。幼树的比叶面积随物种成树所在层次降低而减少(上层种中层种下层种),与单位干质量最大光合速率的次序一致,而与光补偿点的次序相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层种的幼树具有较高的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优势种的单位面积最大光合速率显著大于伴生种(P0.05);优势种的单位质量最大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量子效率也大于伴生种,但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的比叶面积和光补偿点低于伴生种,但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的暗呼吸速率和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伴生种的暗呼吸速率和比叶面积不相关(P0.05)。不同类型幼树的叶片结构与功能的生态位分化,从功能性状的角度,为热带雨林维持高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物种长期共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