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9年开始,我们在过去小面积苹果矮化栽培的基础上,扩大发展到28400亩,其中矮化中间砧8400亩,元帅系、烟青、绿光等短枝型20000亩。具体情况如下: 1979年春,在汪疃镇天奋村建矮化中间砧苹果园10亩,株行距2×3米,亩栽111株。品种为‘红尼卡”(郑州果树所引种),基砧淄博海棠,中间砧M4和M7。定植第二年花株率12.1%;3年生花株率达98.7%;4年生验收产量,平均亩产575公斤;5年生平均亩产达到2694.4公斤。 198 0年春在茼山乡西武林村建立矮化中间砧苹果园16亩,株行距2 × 3米。其中新红星12亩,基砧淄博海棠,中间砧M9;烟青、富士等24亩,基砧淄博海…  相似文献   

2.
1 密度调整与树形改造相结合 果园密度调整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品种特性、砧穗组合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在肥水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区域,果园密度可参照以下标准:普通品种/乔砧组合,每667 m2(亩)栽22~28株,株行距为4~5 m×6m;普通品种/矮砧或短枝品种/乔砧组合,每667 m2(亩)栽45~67株,株行距为2.5~3.0 m×4~5 m.对密度过大的果园,可根据要求确定永久株(涂红漆标识),其他当作临时株处理,在保证稳产的前提下,按临时株为永久株让路的原则,影响一点去一点,直至彻底间伐.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密植试验中,比较了接于半矮砧和乔砧上的一些苹果品种的生长和产量。密植处理每公顷株数变化在400~1,600株之间。窄行距(3~4米)树整成篱壁式,宽行距(5~7米)树整成圆灌木形。栽后6~8年中,密植的矮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密植减少了延长生长、干横截面积、冬剪重量、花芽数和单株产量。当每公顷株数加倍时,其干横截面和冬剪重量要减少20~30%。株产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当每公顷株数增加四倍时,最高株产减到1/5。在每公顷株数超过900株时,半矮砧苹果树于栽后6~8年里产量最高,然后下跌。由于适当的修剪,以后各年的苹果株产总维持在20~30公斤。每公顷800株处理,栽后8~10年获得高产,当它充分占据其空间后,产量是稳定的。株产最高在45公斤上下。而每公顷600和400株的密度,于栽后14年产量最高,株产达70~90公斤。乔砧上的乔化品种,甚至在最大的栽植密度下(400株/公顷),栽后8~10年也能获得高产。由于高密,获得了每公顷果园的早期高产。后来,很密的栽植在产量和果实品质上就出现了不良效果。以每公顷栽植600~800株长势弱的品种效果最好。在14年内,密植的矮化效果有利于果园的生产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应是良种、良苗、良法的集成。果品生产要符合市场需要,建立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供销一体化的系统工程。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对建园高度重视。苹果的栽培密度一般为:乔砧上接普通品种,株行距宜4米×5米至4米×6米,每亩33~28株;半矮化砧(M7,MM106)上接普通型品种,或乔砧上接短枝型品种,株行距宜3米×4米~4米×4米,每亩56~42株;矮化砧(M26,M9)上接普通型品  相似文献   

5.
<正> 1980年全国果园面积为334,000公顷,较1975年减少16,000公顷,但产量却大幅度增加。预计1985年面积将再减少15,000—20,000公顷,产量增至2,400,000吨。苹果为波兰最重要的果树。目前,新建苹果园均按中等密度栽植,每公顷600—1000株(40—66.7株/亩—译注),每公顷平均产量20—30吨(2666.7—4000斤/亩—译注)。  相似文献   

6.
<正> 威海市果树园艺场于1974年以来,在海滩沙地上进行了乔砧密植红星苹果的丰产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两种栽植密度,其中亩栽161.8株的(行株距为2米)有2.003亩亩栽541.6株的(行株距为1米)有1.957亩。试验中均采用了一般的修剪控制技术,结合其他科学管理措施。目前,6年生红星苹果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我场矮化中间砧苹果密植园是1976年春建园,共6.2亩,栽前全国深翻80厘米,整成梯田,土壤为砾质粘土.速效氮为25.5ppm,速效磷为4.5ppm,速效钾为90ppm,苗木是本场自育二年出圃矮化中间砧苹果苗,质量较差(内有省果科所部分苗子)。基砧是难咽,中间砧多数是M4和M7,有少数M2和M9。栽植时挖60厘米见方的定植穴,每穴施烂猪皮粪200斤左右。采用大小行栽植方式,大行为操作行,是3—3.5米;小行2.0米,株距2.米;共栽869株,平均亩栽 140株,主栽品种为金帅,授粉树是红星. 裁后前两年采用大田正常管理,以后管理粗放。82年开始又转入正常管理.一…  相似文献   

8.
1975年,为了研究栽植密度和生长的关系,用几何级数放射状排列式,栽植了嫁接在矮化砧(M.9与M.26)和半矮化砧(M.7及MM.106)上的红星苹果树.此系统提供了嫁接在矮化砧M.9或M.26上的453—3178株/公顷树的7个栽植密度和嫁接在半矮化砧M.7或MM.106上的330—3178株/公顷树的8个栽植密度.定期产量(总DM产量;Y)与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试验,柑桔园栽植密度从每公顷1250株到1万株(即约每亩83株到667株。计量单位换算,下同——译注),达到每公顷50~70吨(约每亩3333~4667公斤)的最高产量所需年限有很大差异。密度最大者仅需4年,密度最小(稀植)者则需14年。在澳大利亚,矮化甜橙栽植密度为每公顷667~5000株(约每亩44~333株),开初几年累计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每公顷2250~5000株(约每亩150~333株)  相似文献   

10.
《山西果树》2009,(2):29-29
据《果农之友》介绍,意大利和法国苹果生产有如下特点:①矮砧密植。大多数采用M9矮化自根砧,每667m^2(亩)栽178~269株的密度栽培。②用2年生带有分枝的苗木建园。基砧M9,直接嫁接品种,2年生苗高1.5m以上,分枝6~9个。③篱架栽培。与栽植葡萄一样,采用篱架栽培,可克服矮砧固定性差等缺点,实现立体结果。④树形采用高纺锤形。95%以上的果园都采用高纺锤形,  相似文献   

11.
美八苹果 (美国 8号 )是已进行品种审定并在各地表现优异、经济效益好的早熟品种。现将各地栽培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供参考和交流。1 栽植密度据不同条件 ,每 666.7m2 (亩 )的栽植密度不同。一般沙滩地株行距 2 m× 3~ 4m,666.7m2(亩 )栽 1 1 1~ 83株 ;丘陵地 1 .5~ 2 m× 3m,栽1 48~ 1 1 1株 ;矮化中间砧 1 m× 3m,栽 2 2 2株 ,高产期过密时 ,可隔株间伐移栽 ;保护地栽培矮化中间砧为 1 m× 1 .5 m,栽 44 4株。2 提高均衡营养水平2 .1 施好定植底肥 定植时每穴施腐熟农家肥 5 0 kg、过磷酸钙 1 kg、尿素 0 .1 kg、三元复合肥 0 .1 5…  相似文献   

12.
以枳砧宫川早生为试材,选用从4年生(1969年)至19年生(1984年)的树,在不深耕,少施肥(施肥量为同一密度深耕、施肥条件的1/2)和深耕(深耕度0.6米)、施肥(成年树每公顷施硫铵270公斤,过磷酸钙240公斤、氯化钾220公斤)及不修剪、不疏果和(轻度)修剪、疏果(叶果比大约35:1)条件下,设每公顷栽1250、2500、5000和10000株4个密度,研究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条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于1956年即引入了英国的苹果矮化砧木,但大量的应用发展主要是在七十年代,现在全省约有40余万株,主要砧号为M2、M4、M7、M9及 MM 系104、106、109、111。一般作为中间砧应用,中间砧段长度为20厘米左右,基砧为山丁子。行株距采用4×3米及4×2米,但也有少数采用5×3或3×2米的。现仅将 M2、M4、M7、及 M9的生长结果情况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在1967年,用2年生的“宫川早生”温柑,采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条件的处理,直至第19年树龄,进行试验。 栽植密度是每公顷1250株(2.0×2.8米,折每亩83.3株);2500株(2.0×2.0米,折每亩166.3株);5000株(1.4×1.4米,折每亩333.3株);10000株(1.0×1.0米,折每亩666.6株)四个密度。 栽培处理是:浅耕 低肥(1/2标准施肥量) 不修剪和不疏果;深耕(0.6米) 标准施肥 不修剪和不疏果;浅耕 低肥 修剪和疏果;深耕 标准施肥 修剪和疏果。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改善高密园树体光照条件,解决果园郁闭现象,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为确保减树不减产,减树不减效的目的,现就间伐后果树的生长、结果和经济效益,调查总结如下。1间伐园的基本情况该园位于洪家镇曹公村曹俊果园,树龄为15年生矮化红富士园,中间砧为M26,长度20厘米,栽植时中砧全部入土。面积5亩,株行距为2米×3米,亩栽110株,株行间  相似文献   

16.
在对矮化中间砧苹果进行生产性能试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树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及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于1983年11月,对不同矮化中间砧嫁接红星苹果成龄树进行了树体地上部和根系的解剖分析,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材和方法 试材:取自矮化中间砧试验园M9、M7、崂山奈子中间砧嫁接红星17年生树(基砧为山定子),对照为乔砧(山定子)红星同龄树。栽植株行距为3×3.3米。每种砧木选1株树冠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树作剖析树。各砧木剖析树的树体生长情况及累计株产见表 1。该试验园为平地,壤土,排水较差,有机质含量 0. 8 3%,速效氮、磷、钾…  相似文献   

17.
以八棱海棠实生砧、M9和SH40矮化自根砧、或M9和SH40中间砧(八棱海棠作基砧)为砧木,分别与“红富士”苹果嫁接,利用根系观测系统,研究了不同砧木苹果根系生长状况,并分析了其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平均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条数密度均表现为“红富士”/八棱海棠>“红富士”/SH40/八棱海棠>“红富士”/M9/八棱海棠>“红富士”/M9>“红富士”/SH40.在接穗和乔砧八棱之间加入矮化中间砧,使根长密度减小,但仍然高于矮化自根砧.与“红富士”/八棱海棠相比,M9和SH40作中间砧或基砧均使树体变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累积枝条长度、干径、短枝数量和长枝数量均可作为判断根系特征的重要指标,其中长枝数量和累积枝条长度可作为判断多项根系性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中间砧对富士品种的生育影响和提出适宜的砧穗组合作为良种良砧配套矮密栽培的依据。自1978年起进行了富士苹果砧穗组合研究。 试验方法 试验区设于平地,沙质壤土。pH6.9,有机质含量0.38%,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46、16和60ppm。 试验品种为富士,中间砧有M2、M7、M2、MM106,崂山奈子和红玉、鸡冠;基砧为莱芜茶果(M. Prunifoila)。基砧接品种为对照,共八个处理。试验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小区5株,重复三次,株行距1.8×3米。定植时为一年生苗。 试验园定植前进行深翻,沟宽一米,深半米,施入基肥1500公斤,以后每年每亩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宁夏海原县茴香苗菜生长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茴香品种民勤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M1(低密度)、M2(中密度)和M3(高密度)3种种植密度的大田试验,分别测定30 d内茴香苗菜土壤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株高、根系性状及单位面积鲜(干)产量。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推进,M1、M2和M3茴香苗菜株高、主根长、单位面积鲜(干)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出苗后30 d,茴香苗菜株高大小依次为M2>M1>M3,主根长度大小依次为M2>M3>M1,单位面积鲜(干)产量大小依次为M2>M3>M1。综上所述,民勤2号茴香苗菜目标鲜产量为170~220 kg·667 m-2时,民勤2号茴香苗菜生产的适宜密度是5万~7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20.
<正>1加大栽植密度栽植矮化苹果树,应根据不同的矮化砧木和不同类型的短枝型品种,适当加大栽植密度。例如,M26中间砧苹果树,一般667m2可栽80~100株;M7中间砧苹果树,667m2栽50~60株比较适宜。要挖深坑大穴、施足底肥、根系拉浆、及时浇水、定干套袋,保证新栽果树成活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