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玉米是淮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常伴有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经济损失.为减少损失,夺得灾后玉米高产,应加强玉米灾后的田间管理以减少空秆和果穗秃顶为关键点,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连阴雨引发的渍涝灾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时开展灾前、灾中、灾后监测预警评估,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本文通过解译分析石嘴山市玉米主要种植区灾前灾后的遥感影像数据,对玉米主要种植区进行了监测,并对玉米受灾面积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灾害前后玉米种植区发生较大变化,受灾区域主要分布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平罗县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惠农区和平罗县的交界处是玉米的重度受灾区;经验证,玉米总种植面积解译精度为64.9%,受灾面积解译精度达到91.7%。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玉米生产中连阴雨灾害的定量监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正>强降雨天气虽然缓解了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但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为确保灾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加强玉米灾后的田间管理极为关键。提出玉米灾后田间管理措施,供参考。1及时排水大雨过后要及时查看田间积水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河南省小麦、玉米种植区主要灾害发生特征及发生规律,按照"灾前预防、灾中调控、灾后补救"的技术构建原则,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减灾栽培技术,以期为科学开展小麦—玉米周年防灾减灾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玉米未成熟期的倒伏,由于倒伏阻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轻者影响玉米籽粒的饱满度,降低玉米收获质量,严重的由于茎折直接造成籽粒容重下降,甚至没有收成,亦可间接的导致着地玉米的霉变、鼠害和病害的发生。每年都会因为选择品种不当,田间管理措施跟不上,而发生一定面积的玉米倒伏,所以针对不同情况,妥善处理灾后的倒伏玉米,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玉米倒伏的应对措施,希望对玉米倒伏的灾后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产量占渭北地区粮食总产的50%以上,是渭北地区粮食产业丰产增收的关键。风雹灾害的频发对部分地区玉米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文章全面阐述了玉米风雹灾害的危害、灾情分级,提出了灾后应对具体措施和灾前防范与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2010年肇东市2次玉米大面积倒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导致玉米倒伏的原因,探讨灾后补救措施,进一步研究玉米倒伏对产量的影响,总结玉米倒伏预防措施,以为今后预防玉米倒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玉米产量占渭北地区粮食总产的50% 以上,是渭北地区粮食产业丰产增收的关键。风雹灾害的 频发对部分地区玉米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文章全面阐述了玉米风雹灾害的危害、灾情分级,提出了灾后应 对具体措施和灾前防范与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得出: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河北省夏玉米中前期在风雨后发后倒伏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的倒伏类型,提出了生产中实用简化的补救措施,在灾后玉米的田间管理中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南省麦玉种植区主要灾害灾变特征、规律,按照“灾前预防、灾中调控、灾后补救”的技术构建原则,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减灾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科学开展麦玉周年防灾减灾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为例,介绍了淮北地区秋季农作物灾后的田间管理措施,为秋季农作物正常生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及自然灾害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量化分析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估计粮食灾损量并测算不同粮食作物灾损量与不同自然灾害间的关联系数,得出结论如下:1)1979-2012年间,粮食总灾损量年平均146.50万t。平均波动周期5.67 a,总体来看波动幅度不断减小,具体来看各周期振幅呈现减小、增加、减小的变化规律。2)1979-2012年间,小麦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6.60 a,灾损平均变化率-0.33%;玉米灾损率平均波动周期3.67 a,玉米灾损平均变化率-0.43%。3)各类自然灾害对小麦、玉米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旱灾风雹灾害水灾。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科学应对灾害的机制,尽可能减轻因旱、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南阳市农技站开展了夏玉米晚播对比试验研究,探索玉米在晚播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情况,为在大灾之年科学指导农民灾后实施补种、改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认为,若秋季遇灾时改种玉米可选早熟品种,在7月10日前增密种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7月10日以后适合改种萝卜、芥菜、白菜、芫荽、菠菜等蔬菜.  相似文献   

16.
2018年7月以来四川地区连续遭遇强风暴雨恶劣天气,造成玉米大面积积水、倒伏,受灾严重。目前四川玉米正处于抽穗灌浆关键期,对产量影响极大,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损失,需针对灾后玉米田间排水、倒伏扶正、病虫害预防等紧急开展减灾防病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平昌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西南地区典型伏旱高发区之一,十年九灾,十灾九旱。近年来,该县狠抓旱作农业,突出发展地膜玉米生产,探索抗旱减灾途径,提高粮食产能,全县玉米产量年均增幅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华北北部地区入夏之后,暴雨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为减少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造成影响和损失,针对玉米、蔬菜等秋季主要作物,提出如下灾后补救措施:一、玉米1、洪涝灾害补救措施(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障玉米正常生长。(2)增施肥料。由于洪涝灾害,土地养分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陇东地区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的干旱风险,为指导该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陇东主要农作物产量灾损角度出发,利用作物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历史干旱灾损情况(干旱分布、干旱发生强度和频率、干旱灾损分布)、受灾体种植面积比例和当地产量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干旱灾损风险评估模型,确立综合区划指标,并进行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结果】陇东多数县(区)冬小麦、春玉米因旱减产率大于20%的年份分别超过20%和14%;冬小麦、春玉米生育期间各类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53%~94%和34%~80%;环县是陇东地区干旱发生最多,重度、极重度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冬小麦、春玉米干旱灾损率最大值均在环县,分别大于30%和20%;根据标准化风险指数将陇东冬小麦、春玉米种植区域分为低、中、较高和高4个风险区,对应的标准化风险指数(Ei)冬小麦分别为:Ei≤0.1,0.1Ei≤0.3,0.3Ei≤0.5,Ei0.5,春玉米分别为:Ei≤0.2,0.2Ei≤0.5,0.5Ei≤0.7,Ei0.7。【结论】陇东冬小麦和春玉米干旱风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呈纬向分布;陇东北部是高风险区,中北部是较高风险区,中南部是中度风险区,东南部是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三分场因暴雨形成严重内涝,秋作物大部分绝收。为了减少灾后损失,为以后大田灾后重播提供依据,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三分场选用绿豆品种郑绿8号、机收玉米品种郑原玉432作为重播作物,进行生产自救试验。结果表明,郑绿8号在8月9日播种,在遭遇8月阴雨寡照、9月上旬严重水涝渍害和10月中旬低温天气等不利条件下,10月11日开始成熟,10月27日收获,产量557.17 kg/hm2,产值5 571.7元/hm2,净收益4 071.7元/hm2,挽回绝收玉米投资成本3 333元/hm2,最后收入738.7元/hm2。说明灾后8月上旬重播绿豆品种郑绿8号能最大限度地挽回受灾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