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茶的综合利用日益广泛,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世界各国亦积极展开,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表现为:(1)茶提取物作食品添加剂,如食品风味改良剂、着色剂、抗氧化剂等;(2)茶籽制油供食用,茶籽提取茶皂甙作啤酒及清凉饮料的助泡剂、弥化剂;(3)茶叶或茶汁与食品配合加工等。本文综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
茶皂素定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31年日本青山新次郎首次从茶籽中分离出了茶皂索(Thea saponin)以后,世界主要产茶国家亦相继开展了茶皂素的研究工作。茶皂素属三萜类皂甙,是皂甙的一种。皂甙在自然界广为分布,是一类由配基、糖体与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糖甙化合物。因其水溶液振荡时能产生持久性的类肥皂泡沫,故有“皂甙”之称。茶籽中皂素的含量因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定量方  相似文献   

3.
论茶籽油生产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国茶籽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茶叶生产上的副产品,发展我国茶籽制油工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茶籽油的特性、脂肪酸组成、制油工艺、油脂精炼以及油脂稳定性等方面研究,证明茶籽油是一种富有营养的优质食用油。其油和饼粕的化学组成,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和利用价值。同时,还论述了我国茶籽油生产的现状和影响出油率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以及茶籽资源的利用潜力。为发展我国的茶籽制油工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茶资源十分丰富。茶多糖作为从茶叶、茶花和茶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复合多糖,因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引起极大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文章对茶多糖的提取纯化、化学结构、功能活性及产业化应用进行综述,以加强对茶多糖的认知,推动茶叶健康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茶皂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皂素是广泛存在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日化、建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茶叶籽及茶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茶皂素,但因其不是评价茶产品品质的主要成分而相对研究及开发利用较少。本文从茶皂素的理化性质、制备技术、分析方法、生物活性、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叶籽与茶叶中茶皂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采叶作物,在过去茶树栽培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注意到的主要是农业技术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而对茶籽的形成和茶籽产量的关系却研究得不多。近年来,随着茶籽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的发展和技术的推广,人们才开始逐步地注意到茶树栽培技术对茶树开花结实及茶籽产量的影响。现就茶树栽培中的施肥技术对茶籽产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茶籽的采收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叶用植物,主要经济价值是顶端嫩叶。但实际上茶树全身都是宝,除嫩叶外,果实也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茶园中茶籽产量大体接近茶叶的产量,一个年产茶叶3万kg的茶场,就有2万kg左右的茶籽。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笔者特就茶籽的采收和利用问题谈一些浅识。  相似文献   

8.
由于茶皂素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已使茶籽综合利用事业涉及到农林、粮油、食品、轻工、化工、丝绸、纺织等各个领域。鉴于我省茶籽资源(茶籽、油茶籽)的逐年增加和茶籽制油工业的发展,浙江省科委在杭州主持召开了茶籽饼粕综合利用科研座谈会。会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省轻工业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就茶皂素研究的现状、茶皂素的工业制取、茶皂素的  相似文献   

9.
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茶灰、废茶渣等副产品的利用,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本文综述了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期为茶叶生产拓宽出路,并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相似文献   

10.
《茶叶》1959,(1)
陝西省紫阳县紅椿人民公社深阳大队第二連有0.726亩茶园,植茶三百六十三叢,58年获得高产,計产干毛茶600斤,平均亩产达826.2斤,并采收淨茶籽120.8斤,亩产茶籽166斤,获得了茶叶茶籽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朱德焰  金开美  党永超 《茶叶》2011,37(4):242-243
产业化开发茶叶籽油既可以满足高端保健食用油消费需求增加茶农收入,还为信阳茶产业注入新内容,助推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本文结合信阳茶区茶籽的生产利用现状,调研分析论证了利用茶叶籽油走产业化之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茶树良种的调运工作也日益频繁。优良的种子除应具有高的纯度和发芽率外,还要求不带有病菌和害虫。根据作者用洗涤法进行茶籽带菌检查时发现茶籽常带有较多量的茶云纹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茶褐色叶斑病菌(Cer-cospora theae),茶轮斑病菌(Pestalozzia theae),Botrytis spp.,Penicillium spp.等真菌,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茶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的记载,始于唐贞元廿一年(805),到中国学佛的日本高僧最澄(762~822)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籽,在其住持的京都比睿山延历寺、日吉神社等地播种。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包括日本、韩国等海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参与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中,认为805年"日僧最澄携天台山、四明山茶叶、茶籽,从明州(宁波)回日本,是为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随后,日僧永忠、空海从明州回国又带去茶叶、茶籽。"  相似文献   

14.
以武夷水仙茶叶籽为原料,采用乙醇水剂法提取武夷水仙茶叶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pH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0%(V/V)、料液比1∶7、pH 9、提取温度60 ℃,在该条件下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提取率为93.61%。在提取的武夷水仙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8种脂肪酸,以油酸(51.77%)、亚油酸(23.14%)为主,∑SFA∶∑MUFA∶∑PUFA=1∶2.64∶1.2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表明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食用油,研究结论可为武夷山茶产区茶叶籽油提取、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由于茶籽(Camellia Sinensis.L)中含有味苦而辛辣的茶皂素,以致使这项数量可观的物质财富一直未能物尽其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现在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浙江茶籽制油工业的兴起和茶皂素的工业产品首次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试产成功,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我们俩受福建省农业厅的派遣,于今年4月14日至5月17日赴西藏易贡茶场考察茶叶生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西藏自治区和易贡茶场种茶成功的意义(一)西藏政府苦心试种茶叶终获成功据有关资料记载,西藏和平解放后,有关方面引进茶籽到西藏自治区试种,经过二次失败才走向成功。1956年进藏士兵带进茶籽试种,没有成功,1960年自治区政府第一次引进茶籽于山南地区隆子县、林芝县、昌都县及察隅县察隅乡日马村等地试种,都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影响,又没有成功。西藏政府1963年又一次引进茶籽在察隅农场和易贡农场(即现在的易贡茶场)试种…  相似文献   

17.
茶皂甙聚合反应及其聚合衍生物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以茶皂素为起始剂,利用茶皂甙化学结构上的活性基团,在特定催化剂催化下与环氧丙烷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制得一种全新的亲油性很好且具有茶皂甙表面活性的茶皂甙聚醚衍生物。讨论了各种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茶皂甙聚醚衍生物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8.
紫芽种是我们浙江农大茶叶系于1965年从鸠坑群体中用单株选择法育成的。它具有结实多、抗性强的特点,是一个可以作为以生产茶籽为主的油、叶两用的新茶种。  相似文献   

19.
茶叶开发涉及的面很广,作者春节回国时收到来自福建茶区有关单位“开发办”的同志,也包括广东、湖南、安徽个别从事开发工作的同志,赐函提出一些问题,包括技术性问题,兹借《福建茶叶》一角,谈谈有关技术关键问题。从作者的茶叶生化观点出发,提供读者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指正。本文主要讨论茶叶开发中、茶叶成分的利用问题,不涉及茶叶加工生产各种花色品种的技术问题。茶叶化学成分的利用,作者认为,在茶区除了将优质茶提高制茶工艺外,进一步可开发粗老茶、下脚茶(包括茶尘)的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茶籽除了榨油外,更应发挥茶…  相似文献   

20.
茶叶经过精制加工后,产生80目以下的细末统称茶灰,积储在茶厂内无法利用,有的茶厂对这种废物的处理,感到非常困难.其实根据茶灰所含的化学成分来说,仍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例如茶灰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皂甙等物质,假如应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充分利用,确实可以化废为宝,增加人民财富.最近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共同协作试验找到了茶灰的新用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