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黄壤区烤烟轮作与连作根系形态、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贵州黄壤烤烟主产区烤烟的合理种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稻烟-轮作和烟-烟连作两种种植模式,在一个轮作周期内,控制氮、磷和钾施用总量一致,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烤烟根系形态、水稻和烤烟的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分析了烤烟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烟-烟连作相比,稻-烟轮作烤烟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5601. 1 cm、1976. 3 cm2和59. 17 cm3,平均直径降低0. 17 cm。连作后,烤烟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098 kg·hm2和28 548元·hm-2,显著低于轮作模式。烤烟对氮、钾的吸收轮作模式高于连作模式,两季作物收获后,连作模式下0~20和20~40 cm土壤深度的除土壤pH降低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较轮作模式均升高。【结论】稻-烟轮作中烤烟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优于烟-烟连作,在实际生产中应重视烤烟与水稻等其他作物轮作,以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促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水稻比单作水稻产量分别增加3.9%和6.1%;稻渔共作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数增加,促进水稻顶三叶的叶面积增加,从而明显提高水稻的光合生产力;稻渔共作水稻的干物质量在拔节至齐穗期均比单作水稻高,可促进水稻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稻渔共作相较单作水稻可以降低低洼盐碱地的pH,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稻鱼种养型农场的特征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稻鱼系统是将水稻栽培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多量和更多样化的食物、更友好的环境的一种种养结合模式。稻鱼系统在我国历史悠久,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多样化的稻鱼系统经营模式。本文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起来的多类型稻鱼型农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比较法,从农场基本情况、水稻产量与水产产量、氮肥与农药使用、经济总产出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探讨了稻鱼种养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调查的153个稻鱼种养型农场主要为稻鲤、稻鳖、稻虾、稻蟹和稻鳅共5种类型,90%的农场的土地规模主要分布在1~50 hm~2之间,46.6%的农场以专业合作社形式经营,而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占29.4%,农业公司占24%;农场经营者平均年龄为44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占97.2%。与常规水稻单作农场相比,稻鱼种养型农场的水稻产量表现为增产或稳产效应,同时产出一定数量水产品,平均水产品产量为(1.19±0.08) t/hm~2。稻鱼种养型农场氮肥平均投入为(128.40±8.03) kg N/hm~2,比水稻单作模式平均减少33.63%;农药平均投入(6.21±0.62) kg a.i./hm~2,比水稻单作模式平均减少59.73%。稻鱼种养型农场总经济产出平均为(6.98±4.12)万元/hm~2,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大;与水稻单作经济产出(2.60±0.34)万元/hm~2相比,稻鲤、稻鳖、稻虾、稻蟹和稻鳅总经济产出分别增加效益205%、78%、156%、710%和480%。稻鱼种养型农场总投入产出比为0.47±0.16,显著低于水稻单作模式总投入产出比0.66±0.17。研究表明,以农场为载体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起来的稻鱼系统,采用标准化技术和产业化经营能使稻鱼系统的效应大大提高,也有利于稻鱼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主要连作年限对红河泸西烟区烤烟综合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类似烟区烤烟合理规划种植提供参考。【方法】以轮作模式为对照,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不同连作年限(2a、3a、4a和5a)下红河泸西烟区烤烟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除连作4年上部烟叶物理特性综合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烟叶外观质量以CK最优,并显著优于连作3年、4年和5年烟叶。各连作处理烟叶化学成分综合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连作5年中部烟叶化学协调性最差,较对照下降33.3%。感官质量综合得分以连作5年处理最差,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较对照中部叶下降11.54%,上部叶下降6.85%。从连作4年开始,随着连作年限增加,烤烟质量综合得分较对照显著降低,至连作第5年,中部烟叶综合得分较对照下降14.47%,上部烟叶综合得分下降8.22%。连作3年、4年和5年处理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多年连作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烤烟品质及经济效益,应合理规划烤烟种植,实施轮作、间套作,合理开发利用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等措施消减连作障碍,同时加大对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试验共设稻鳖鱼(RTF)、稻鳖(RT)、稻鱼(RF)、水稻单作(RM)4个处理,考察水稻根系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RTF、RT、RF种养模式总根数、根长、根体积、干物质质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均显著高于RM模式;RTF、RT、RF种养模式单株总根数在分蘖期较RM模式分别增长8.96%、5.77%、4.47%,根系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35.27%、9.54%、20.33%,根系活力分别高28.91%、79.50%、15.09%。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性状,RTF、RT、RF模式水稻产量较RM模式分别增加15.21%、5.96%、13.22%。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增加水稻产量,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的效果优于单一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烤烟调茬困难的现状,烟薯间作已发展成为临沂烟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套种模式。烟薯不同间作类型对烤烟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种烟薯间作模式大田生育期比烤烟单作缩短7 d左右;烟株株高、茎粗、有效叶数有优于烤烟单作的趋势;烟株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烤烟单作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总收入比烤烟单作增加,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临沂烟区烟薯间作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烤烟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部烟叶烟碱、总氮及氯含量,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单行烟厢烟株之间间作红薯和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红薯两种模式较传统单行烟厢烤烟单作能提高上中等烟比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复种指数,降低了烟农的植烟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以烤烟品种G80为材料,在浏阳烟区研究了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烤烟全生育期因施氮量增加而延长5~7 d,随密度增加而略有缩短3~4 d,即低氮高密处理全生育期最短;烤烟农艺性状因施氮量增大与密度降低而有所改善;试验条件下,以施氮量180 kg/hm~2和密度16 500~18 000株/hm~2的耦合效应最佳,产量分别为2 383.5与2 364.0 kg/hm~2,增产12.9%~52.3%与12.0%~51.0%;产值分别为63 043.5与62 622.3元/hm~2,增值11.7%~53.7%与10.9%~52.7%。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以烤烟为主,烤烟、大麦和花生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栽培注意事项;并对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下烟农净收入可达29250元/hm2以上,比单作烟叶增收11250元/hm2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动现代烤烟的专业化生产,以烤烟种烤分离生产模式和常规生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对烤烟经济效益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种烤分离生产模式能获得成熟度较好的烟叶,且烘烤成本降低141.74元/hm2,烟叶产值和烟农收益分别增加2 064.29元/hm2和2 031.03元/hm2,此模式在保障烟农收入的同时还能将烟农的劳动力从烟叶烘烤中解放出来;同时烘烤更专业,烤后烟叶质量有保障,初烤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化学成分均优于常规生产模式,是现代烤烟生产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腾冲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土壤中加入15%火山灰石砾对烟株生长、病害、烤后烟叶产量、化学成分及色素和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试验添加火山灰石砾处理烟株在前期生长较快且差异显著(P<005),烤后烟叶产量产值分别达324705kg/hm2,5714808元/hm2,显著(P<005)高于对照处理,化学成分更协调,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处理间多酚含量无明显差异;旱地试验添加火山灰石砾处理烟株赤星病和普通花叶病发病程度显著(P<005)低于对照,烤后烟叶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及均价分别为4840713元/hm2,7210%和173 元/kg,显著(P<005)高于对照处理,化学成分更协调,处理间色素和多酚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简化烤烟生产的施肥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一次性施入对烤烟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与常规施肥处理间产量相当,而一次性施肥和常规施肥烟叶的总氮、钾、氯及还原糖等的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以N∶P_2O_5∶K_2O为1.0∶1.0∶3.0的处理烤烟中上等烟比例较高,烟叶化学成分较为协调,其产值较常规施肥增加3 985元/hm~2,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采收成熟度及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增强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的技术措施,研究了不同采收成熟度与采收方式下对上部烟叶产量、等级质量及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时一次性采烤(上二棚叶成熟后推迟7 d与顶叶一次性采烤,以倒2叶成熟为准)烟叶产量最高,为938.64 kg/hm2,较常规分2次采烤(上二棚叶和顶叶成熟后分别采烤)与延时分2次采烤(上二棚叶、顶叶成熟后均推迟7 d采烤)分别提高了3.68%、8.70%。常规分2次采烤烤后烟叶等级质量显著高于延时分2次采烤和延时一次性采烤,且其上等烟率较延迟分2次采烤和延时一次性采烤提高15.90个百分点和27.88个百分点。烤后烟叶均价亦以常规分2次采烤最高(18.39元/kg),较延时分2次采烤分别与延时一次性采烤增加了20.43%与47.95%。常规分2次采烤烟叶的产值分别是延时分2次采烤与延时一次性采烤处理的1.26倍、1.43倍。上二棚叶与顶叶成熟分别采烤的方式能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及种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在烟草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对烟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果,2011年在湖南省衡南县植烟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烟苗移栽后,氨基酸复合叶面肥叶面喷施400倍液3次的处理对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和产值效果最佳,其烟叶的均价最高为15.82元/kg,产值最高为32 282.3元/hm2;但不同处理对烟叶的生长发育进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21号为材料,采用大面积生产上常见的3种移栽种植和2种直播种植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用工、农资和农机成本,探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结果表明,5种种植方式都能取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3 282.30 kg/hm2,变幅为2 899.50~3 642.00kg/hm2,虽然移栽种植的产量水平和总产值分别高于直播种植429.25和2 189.18元/hm2,但直播种植的生产成本低于移栽种植2 098.81元/hm2,经济效益基本持平。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油菜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60%以上,其中收获用工成本又占人工成本的50%左右。因此,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应用直播种植、机械收获,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在水稻生长期间,稻鸭、稻鱼共作系统中CH4排放峰值均出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其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P<0.05)低于常规淹水稻田;N2O 的排放通量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而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养鸭显著(P<0.05)提高了稻田N2O的排放,养鱼降低了稻田N2O的排放。2006和2007年稻鸭、稻鱼处理CH4和N2O排放产生总温室效应分别为4 728.3、4 611.0 kg CO2?hm-2和4 545.0、4 754.3 kg CO2?hm-2,其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970.89、946.81 yuan/hm2和933.25和976.23 yuan/hm2,明显低于CK的5 997.6和5 391.5 yuan/hm2。除去CH4和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2 210.64、4 881.92 yuan/hm2和3 798.37、5 310.64 yuan/hm2。【结论】稻鸭、稻鱼共作能有效的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其温室效应。因此,稻鸭、稻鱼共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旱地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旱地烤烟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指导其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安仁县为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 0001、6 5001、8 0001、9 500株/hm2)对烟株的生育期和生长、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系数和株高增加,烟株茎围变小,节距变长。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当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时,烟株留叶数和烟叶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48 660叶/hm22、397.3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及均价均逐渐减少。烟叶产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18 000株/hm2时最高(达26 801.85元/hm2)。[结论]在安仁县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旱地植烟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