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麦1号"小麦是江苏省建湖县农科所在赤霉病特大发生的1989年,从"泗阳936"小麦田内选择具有抗赤霉病的单株,经10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符合饼干小麦标准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本项目组的主要任务是筛选与小麦赤霉病抗性连锁标记,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培育优质、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五年来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扬麦9号"是优质的中低筋小麦,面粉质优,属优质面包专用粉,矮秆、高产、抗赤霉病.1999年引我市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4.
"闽麦06"是采用系谱法从"浙皮1号"与"加拿大11"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网斑病和赤霉病,抗倒伏,属中熟大麦品种。文末对大麦丰产稳产的育种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马正强团队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论文,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赤霉病的关键基因Fhb1。Fhb1是小麦中目前已知的最重要抗赤霉病QTL,具有最强的抗扩展效应,还可降低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将其导入到中感或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中,抗赤霉病扩展能力的提高幅度达76%。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扬麦158”与其两个抗赤霉病突变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58"是广为栽培的高产品种,但对赤霉病的抗性较差,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高发年份,其推广受到限制[1].陆维忠等[2~5]从幼胚组培变异产生的体细胞无性系中选育出场麦158抗赤霉病突变系,继承了来源供体亲本的高产优良性状,赤霉病抗性级数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灾害,保产增收、减损增效,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措施.2022年小麦赤霉病、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为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灾害,实现"虫口夺粮",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开展"激健"与40%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用"激健"225g/hm2与多菌灵·三唑酮常规用量50%混用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分析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为今后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漯珍一号"黑小麦是漯河地区农科所1998年研究开发的黑小麦优良品种,属优质保健黑色食品类,2001年引进我市种植.在2002年特殊的气候年份,前中期生长好于本地常规品种,经齐穗期测产,理论产量达320多kg/亩,但由于4月中旬后连续40多天的多雨寡照,导致赤霉病高发,最后实产仅为215.4kg/亩.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介绍2012年成武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控对策,以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准确开展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科学合理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方法]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赤霉病致病日,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致病日的持续时间诱发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判别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结果]经过42年资料的拟合、验证,模型能够准确判别出气象等级为4级(即赤霉病不流行)的年份。拟合的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在1~3级的年份各地均超过90%,误差1个等级的占24%~38%,误差2个等级的占0~9%。2007年动态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结论]该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发病程度,可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一喷三防"新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效果,在盐城市小麦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一喷三防"新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效果显著,该技术对江苏省绿色防控小麦赤霉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植保无人机和助剂是否可提高农药对赤霉病防控效果, 以及为大田防控小麦赤霉病筛选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助剂可显著提高各农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优于担架式喷雾器和人工喷雾等传统方式;农药添加助剂并使用无人机喷药组合下, 小麦赤霉病发病最低。因此, 利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是可行的, 这为大面积推广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试验支撑。小麦扬花初期防治1次, 在黄熟期前的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 仅防治1次的效果差异不大, 需增加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6.
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小麦宁麦12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 zeae(Schw.)]是世界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赤霉病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并且,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全国赤霉病受害面积超过667万hm2,约占小麦总面积的1/4。在江苏省赤霉病不仅是淮南地区的主要病害,而且淮北地区近年也发生较重。据统计,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5成)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2成)每2~3年发生一次,但几乎每年都有轻微发生。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严重恶化子粒…  相似文献   

17.
"扬麦12号"是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与南京农大合作育成的抗病、优质、高产蒸煮类中筋小麦新品种.我站于2003年秋引进该品种,经几年试种、示范,表现为丰产、稳产性好,生长清秀,成熟期适中,熟相好,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较轻,粒重、容重较重,因而深受本地农户欢迎.我区从2004年秋播起大面积推广种植,至2006年秋播种植面积已占小麦总面积的36.82%.随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产量水平也逐年提高,2007年亩产量达314.3kg,为锡山区小麦生产连续4年增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会导致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且病菌产生的毒素还会污染麦粒,影响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小麦赤霉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力争将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应重点搞好以下工作。1调整种植结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黄淮常年发生区和华北、西北偶发区,结合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项研究得出: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6.25%、≥62.5%,暖雨日≥6天的年出现频率≥50%、≥25%,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31.25%等敏感指标;并以此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界线、常发界线、极重病界线、重病界线、次偶发界线;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划分为赤霉病发生气候带(Ⅰ)和赤霉病不发生气候带(Ⅱ)。Ⅰ带又分为四个气候亚带,即冬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A);冬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B);春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C);春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D)。并将四个气候亚带划分为10个气候区,即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A#-1)、重病气候区(ⅠA#-2)、中等病气候区(ⅠA#-3)、偶发气候区(ⅠB#-1)、次偶发气候区(ⅠB#-2);春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C#-1)、重病气候区(ⅠC#-2)、中等病气候区(ⅠC#-3)、偶发气候区(ⅠD#-1)、次偶发气候区(ⅠD#-2)。该研究结果客观的揭示了赤霉病的地域分布规律 ,可为做好区域性长期预报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铜陵市3年重发,给广大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明确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2016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20%烯肟·戊唑醇等防效较好,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推药剂;2次用药防效要明显好于1次用药,2次施药时间分别宜在扬花初期和药后7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