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掌握桃小食心虫雌虫的产卵机制及规律,为桃小食心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虫伪产卵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虫产卵器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o)hm式鬃毛、芽孢感器、乳状感器以及分泌孔.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桃小食心虫雌虫的产卵机制及规律,为桃小食心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虫伪产卵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虫产卵器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hm式鬃毛、芽孢感器、乳状感器以及分泌孔。  相似文献   

3.
利用丹皮酚对马铃薯块茎蛾雌、雄蛾分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了丹皮酚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对马铃薯块茎蛾雌、雄蛾求偶行为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丹皮酚亚致死浓度LC_(10)处理1日龄雌虫后,雌虫的求偶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单雌求偶时间由(61.92±6.54)min降至(34.6±4.31)min,单次求偶时间由(15.44±2.15)min降至(5.69±1.02)min;处理后雄虫对不同当量正常产卵器粗提物的接触次数、滞留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正常雄虫对处理后雌虫产卵器粗提物浓度只有0.5头当量时降落次数、滞留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在其它浓度下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而产卵量和孵化率与对照相比,只有第1天有显著差异,第2、3天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观察其生殖器及胸足感受器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究其寄主选择等行为的机理。【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蠋蝽生殖器及胸足感受器类型及其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蠋蝽雄虫交配器和雌虫产卵器上的感受器均有4种,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但雌虫产卵器上的刺形感受器和毛形感受器长度长于雄虫交配器;雌虫和雄虫胸足上的感受器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以及B?hm氏鬃毛感受器,但雌雄虫胸足上的感受器大小存在一定差异:雌虫中后足上的刺形感受器长度长于雄虫,雌虫后足上的毛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长度长于雄虫,雄虫前足上的B?hm氏鬃毛感受器长度长于雌虫。【结论】蠋蝽生殖器和胸足上都存在多种类型的感受器,其形态和种类差异不大,仅部分感受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木瓜实蝇是我国口岸经常截获的危险性害虫之一,该虫是桔小实蝇复合种中最具经济重要性的种类。选取了区分桔小实蝇复合种的一些形态特征对木瓜实蝇实验种群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木瓜实蝇雌虫产卵管长及雄虫阳茎长因个体而异,在亲代与子代间不存在遗传稳定性。雌虫产卵器基节长与其第5腹节背板长比值,雌成虫构成dm翅室的CuAl脉长与其产卵管长比值,以及雄成虫构成dm翅室的CuAl脉长与其阳茎长的比值分别是1.25,1.15及0.73。这3个特征值在亲代与子代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具有遗传稳定性,是鉴定木瓜实蝇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一、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5~2.0毫米,前翅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形似小蚊子;复眼大,黑色,肾形;角细长,念珠状,黑色,各节环生密而长的刚毛;胸部、后胸色深,后胸显著隆起;足3对,细长;腹部1~5节背面有红褐色带;腹末产卵器管状;雄虫外形与雌虫相似,  相似文献   

7.
介壳虫是同翅目、盾介科的昆虫。大多数虫体上有蜡质分泌物。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  相似文献   

8.
花斑皮蠹成虫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花斑皮蠹成虫活动性越强,飞翔的虫口数越多;光照度为380 lx时,短时间内即可刺激成虫起飞,在黑暗的条件下,成虫比较安静;未交尾的雌、雄成虫起飞虫口数分别为31.1%和82.52%;交尾产卵后雌、雄成虫起飞虫口分别为6.67%和77.78%;配对成虫有61.2%的成虫飞翔,其中雌虫占14.3%,雌虫未产卵或开始产卵或羽化后7 d内起飞较多;成虫交尾呈"V"型,一生多次交尾;雌虫产卵前活动频繁,身体边爬行边后倾,后倾时露出产卵器上下左右摆动,寻找适当的产卵场所;卵有单产、串产、成排产、聚堆产,卵多产于缝隙等处.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雌孤雌品系的对雄蜂吸引力显著小于两性品系的雌蜂,而且与雄蜂无交配行为(两性品系的雄蜂根本不选择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作为交配对象;两性品系的雄蜂有交配企图,但是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会躲避雄蜂);产雌孤雌品系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率分别为(95.60±0.71)%和100%,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的(80.22±1.89)%和(86.46±1.68)%;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全发育历期显著比两性品系长约1d;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产卵器插入频率为每小时(15.80±0.66)次,显著低于两性品系的每小时(23.73±1.74)次;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寄生率和寿命分别为(22.90±1.33)%和(10.05±0.72)d,两性品系为(25.47±1.2)%和(9.86±0.74)d,两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可能存在行为上的生殖隔离;PI-Wolbachia既能够对松毛虫赤眼蜂造成正面影响(降低产卵器插入频率;提高后代羽化率),也能够造成负面影响(延长全发育历期),但从整体影响考虑,产雌孤雌品系可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0.
《油气储运》2007,(5):27-27
1.雌、雄虫的分养。中华真地鳖养至5~6个月(第8次蜕皮之前)时,雄虫即将成熟,而雌虫还要经过3次蜕皮才能性成熟,尚还不需要交配,交配也只需约20%的雄虫,从而造成雄虫过剩。为利于雌虫生长,提高养殖效益,应将雄虫拣出,与雌虫分开饲养。区分方法:观察虫的腹部3条呈甲片状横纹的第二、三条弧,呈月牙形、弧角约40度的为雄虫,弧角约70度的为雌虫(参见下图)。雄虫后腹部生殖口盖较小,而雌虫较大。爬行时,雄虫行走姿态较高,6足竖起,雌虫则伏地而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是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近年来,由于栽培方式和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变化,该虫发生的面积逐年扩大,对小麦的危害程度越来越重。一、红吸浆虫与黄吸浆虫的区分吸浆虫体形较小,形似蚊,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密被细毛,头小,复眼大,前薄而透明,带紫色闪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雄虫抱雌器基节有齿,雌虫产卵器较短,伸出时不及腹长的一半,末端有两瓣,足细长。幼虫2mm左右,蛆形头小,无足,体橙黄色,前胸腹面有"丫"形剑骨片。蛹为裸蛹。  相似文献   

12.
螳小蜂属于长尾小蜂科的螳小蜂亚科Podagrioninae。本亚科昆虫体一般为蓝绿色或铜色,常具金属光泽;后足腿节胀大,腹面具齿。雌虫产卵器长。螳小蜂有一特性即是在螳螂的卵期受到它的寄生,因此,其种群数量受到抑制。根据江西、广西、安徽等地采集的螳小蜂标本鉴定,共得三种。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 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 Rondani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末端上的感受器(简称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上有8种感受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板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感觉孔;腹部上发现3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产卵器上分布了4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和分泌孔.本研究还对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尤氏赤眼蜂属UscanaGirault及圆翅赤眼蜂属PoropoeaFoerster中3新种;(1)粗腿尤氏赤眼蜂UscanafemoralisLou新种,本种与豆象尤氏赤眼蜂U.callosobruchiLin相似,但本种前翅缘毛明显较长,雌雄前翅最长缘毛分别为其翅宽的0.4及0.44倍,翅面纤毛不如后种规则,雌虫产卵器较长,为后足胫节长的1.5倍,容易区别。(2)中国圆翅赤眼蜂Poro  相似文献   

15.
<正>芳香木蠹蛾,蛀干害虫,属于鳞翅目,木蠹蛾科,因老熟幼虫遇到惊扰可分泌一种芳香气味的液体而得名。寄主为杨、柳、榆、槐、白蜡、苹果、梨等。幼虫蛀入枝干和根茎的木质部内危害,造成树木机械损伤,破坏生理机能,树势衰弱,形成枝干枯梢,甚至整株树木死亡。1形态特征1.1成虫。体灰褐色,粗壮,雌体长28~41 mm,雄体长22~35 mm,触角栉齿状,翅基和胸背褐色,后胸有1条黑横带,前翅布满龟裂状黑色横纹。雌虫体较雄虫粗壮,腹部末端有突出的产卵器,雄  相似文献   

16.
白蜡虫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近年来陕西咸阳地区白蜡虫养殖和白蜡生产逐渐兴起,但白蜡虫在该地区的种群生态学及生产适宜性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对该地区白蜡虫生活史、雌虫种群动态、雄虫泌蜡量、种群分布特征及寄生性天敌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并与其他传统产虫、产蜡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咸阳地区白蜡虫生产适宜性。结果表明,陕西咸阳地区白蜡虫1 a完成1代,能够正常完成生长发育且种群繁衍良好。雌成虫初期(8月)死亡率较高,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时期。雄虫终泌蜡厚度为4.60 mm,单体泌蜡量为0.603 mg,略低于传统产蜡区四川峨眉的泌蜡量,但高于传统产虫区云南昭通、昆明等地的泌蜡量。1龄雄虫主要分布在寄主植物大叶女贞叶片前段,1龄雌虫主要分布在前段和中段;2龄雄虫主要分布在枝条的前段,2龄雌虫在枝条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寄生性天敌主要为膜翅目跳小蜂科和姬小蜂科的寄生蜂,其中危害白蜡虫卵期的寄生蜂为中华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黑角啮小蜂,危害白蜡虫2龄雌虫和雌成虫的寄生蜂为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蜡蚧啮小蜂和白蜡虫长尾啮小蜂,危害白蜡虫2龄雄虫的寄生蜂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啮小蜂、蜡蚧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兰花新入侵害虫康瘿蚊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危害特点,为其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观察康瘿蚊的危害特点,并采集虫样于室内饲养,在体视显微镜及解剖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结果】康瘿蚊雌成虫体长1.2~1.7 mm,雄虫略小;复眼位于头顶,由10个小眼面组成;前翅长1.2~1.5 mm,半透明,后翅特化为平衡棒;雄虫阳茎顶端尖,向外延伸,超出肛下板,雌虫产卵器较长,长度大于腹部的1/2。老熟幼虫长可达2.2 mm,白色至淡黄色,蛆状。蛹为被蛹,长约1.2 mm,椭圆形。目前已记录康瘿蚊寄主植物共10科22种,已知分布危害地区有: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柬埔寨、越南、美国、澳大利亚等。康瘿蚊雌虫通常将卵产于植株顶端幼嫩的花苞上,造成花苞畸形、变色、褪色等,使花苞不能正常开放而脱落。【建议】加强检疫,避免康瘿蚊通过切花等传入我国其他省(市);对已发生康瘿蚊危害地区应采取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其种群密度,避免其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8.
稻赤斑黑沫蝉属同翅目沫蝉科害虫,成虫体长12mm,前翅覆质,后翅膜质,可见腹节为6节.雌虫前翅基部有两块白斑,端部有一红斑;雄虫前翅基部也有两白斑,翅端有一大一小两块红斑,产卵器为凿状,口器为刺吸式口器.若虫腹部有发达的泡沫腺,能分泌胶质,与呼出的气体相混造成泡沫盖住全体,以作保护,故称"吹沫虫"或"吹泡虫".成虫能飞善跳,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受害后叶片褪色、干枯,严重时整个植株枯萎死亡.例如水稻受害后,稻叶呈黄色或火红色,后期穗小,瘪粒增多,产量下降,严重时稻叶枯死,不能抽穗结实.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麦黑潜叶蝇在天津市的发生规律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麦黑潜叶蝇一年发生1代或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月上旬羽化出土为害。成虫为害高峰期为4月上旬,雌蝇用粗硬的产卵器刺破麦叶;形成一行行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幼虫为害盛期为4月下旬,百株有幼虫可达20~42头。幼虫潜食麦叶上半部叶肉,并形成袋状白色透明虫道。幼虫约8d左右老熟,老熟后爬出叶外入土化蛹越冬,化蛹率为54.5%左右。麦黑潜叶蝇为害可使小麦减产12.5%~14.3%。  相似文献   

20.
楚雄腮扁叶蜂聚集产卵引诱物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严重危害云南松等松属植物的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 Xiao)雌蜂聚集产卵和幼虫聚集取食的化学机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对相关气味源的趋向反应。单向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未交尾雌蜂对松针和带卵松针粗提液的挥发物具有明显趋向反应,但对松针、带卵松针、未交尾雌蜂产卵器和已交尾雌蜂产卵器的淋洗液未做出趋向反应;已交尾雌蜂对松针淋洗液、未交尾雌蜂产卵器淋洗液没有表现出趋向反应,但可被松针粗提液、带卵松针粗提液和淋洗液、已交尾雌蜂产卵器淋洗液所引诱。双向选择试验表明,与松针淋洗液及未交尾雌蜂产卵器淋洗液相比,已交尾雌蜂更趋向于带卵松针淋洗液和已交尾雌蜂产卵器淋洗液。根据试验结果可以推测:1)松针挥发性物质在楚雄腮扁叶蜂已交尾雌蜂的寄主搜寻和选择中发挥作用;2)产卵雌蜂生殖副腺分泌物(包括新卵表面附着的分泌物)是引诱楚雄腮扁叶蜂雌蜂聚集在同一个松梢上产卵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