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封冰期长达100天~130天,如何保证鱼类安全越冬是北方地区渔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1989年192平方米网箱经129天饲养,净产鲤鱼成鱼22100公斤.1990年4008平方米网箱经133~167天饲养,产商品鱼600267公斤.本文介绍了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渔船、渔具和渔期1977~78年新西兰鲣鱼和金枪鱼类渔汛期间,农渔司对国内的"APOLLO号"等9艘渔船(载重90~2000吨)和美国在新西兰作业的"VOYAGER号"(1597吨)进行了登船观察,搜集了资料.各渔船所用的围网长度为640米至1463米,高度为64米至252米.渔汛自12月25日起,至4月底结束,10条船共计工作806天.其中探索和捕捞401天,航行136.5天,检修117.5天,卸鱼上货66.5天,恶劣气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条件下河蟹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温在-1.8~-2℃时,囊胚期的蟹卵仅处于滞育状态,但对胚体并无影响,当水温开始上升时,胚胎发育也随之加快。当水温处在9.5~22℃时,从受精到幼体孵出,约为35天,22~24℃时,约需20~25天.水温从10℃降至-1.8℃,再从-1.8℃上升到20℃胚体约需210天才能出膜。  相似文献   

5.
一、年产量与成套设备工艺流程的确定 1.年产量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提出的每小时生产能力为0.3~0.4吨,以全年生产250天(扣除假日与设备维修保养),每天生产8小时计,全年生产时数为250天×8小时/天=2000小时,则单班年产量为(0.3~0.4)吨/小时×2000小时=600~800吨。 2.成套设备工艺流程的确定配合饲料厂加工工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先  相似文献   

6.
瓦氏黄颡鱼卵呈近似圆球形、浅油黄色,为沉性卵,卵球极柔软.具有二层卵膜,内层薄而透明,卵径平均为1.67mm,外层厚且遇水后产生很强粘性而附着在异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胀,卵直径达2.14mm.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4.85~5.35mm,出膜后第3~4天开始摄食,10~12天各器官发育完善,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与成鱼相同.  相似文献   

7.
咸海卡拉白鱼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取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aralensis)进行全人工繁殖,对受精卵各阶段发育形态进行观察.该鱼受精卵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微粘性,卵粒白色透明,直径(1.32±0.04) mm.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视泡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胚动期、心脏搏动、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22~24 ℃时,受精卵经56 h 45 min孵化出仔鱼.胚胎发育所需积温1 232~1 344 h·℃.孵化第1天仔鱼沉卧水底,体色为白色,全长(4.51±0.08) mm;第4天仔鱼平游,开始摄食蛋黄和单细胞藻类;第6天鱼体卵黄囊消失,食轮虫或丰年虫幼体;第10天仔鱼全长(7.60~9.80) mm时下塘,仔鱼摄食浮游生物;第15天仔鱼全长(9.10~11.3) mm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夏花鱼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育池准备1.池塘条件鱼种培育池面积2001~3335米2,水深1.5~2.0米;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符合GB11607标准;各池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按0.3千瓦/亩功率配备增氧设施。2.清塘消毒鱼苗放养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并曝晒5天,杀灭野杂鱼及其他敌  相似文献   

9.
一、准备工作  1.池塘的选择:大小不限,以 0.5~ 3亩为宜,深 1.0米以上,底质最好是壤土,保水保肥效果好;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池埂牢固,池塘光照要好,有利于培养饵料生物。  2.清塘:鱼苗下塘前 20天左右排干水,清除过多淤泥,平整池底并曝晒数日,然后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用量为 100~ 125公斤。  3.肥水:清塘后 2~ 3天,即鱼苗下塘前 5~ 7天,加水至 50厘米深,然后施经发酵的有机粪肥,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鱼苗下塘后,能吃到适口的天然饵料,施肥量为每亩 100~ 200公斤。  4.放苗前的准…  相似文献   

10.
二、鱼苗培育技术1.鱼苗池的选择和清整池塘要求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阳光充足,水质清新。面积3~7.5亩,用前7~15天用生石灰彻底清塘。进水必须经40目的筛网过滤,与孵化池基本相同。鱼池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和整修,并彻底清塘消毒。2.施基肥在鱼苗下池前3~5天,向池内加注新水0.5~0.7米(要严防野杂鱼及有害生物进入池内),并施放基肥。通常每亩施发酵的畜粪200~400  相似文献   

11.
0.5~0.6克/尾的鲤鱼苗经140天左右的饲养,平均个体重达600克左右,单产625~831公斤/亩,其中鲤鱼437.5~776.2公斤/亩,饵料系数1.18~1.34,净效益1662~2516元/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广西区科技厅下达的《斑鳠人工配合饲料与营养分析的研究》课题中的斑鳠人工育苗技术要求,在斑鳠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鱼种培育技术研究.我们于1999年的4月下旬至7月中旬,先后将8批孵化出的33808尾斑鳠鱼苗(1.2cm~1.5cm),经16天~21天培育,获得3.0cm~5.0cm规格鱼种20365尾.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南美蓝对虾(P.stylirostris)与南美白对虾形态相似、生活习性相近,比南美白对虾的成熟体形更大,生长速度更快,我国现有的养殖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虾池都适合养殖它,尤其适合于北方沿海地区进行精养、半精养方式的养殖.笔者在南美蓝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现该品种具有6个明显优点:①抗病能力强,对病毒不甚敏感,因而养殖成活率高;②生长快,规格均匀,正常条件下,养殖80天~110天可生长到体长12cm~14cm,平均每10天体长增长1.2cm,如果比中国对虾晚放苗15天,而收获却可以提前15天左右,且增长率比中国对虾提高20%~30%;③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换水量较小,为中国对虾的2/3,水环境稳定;④可以摄食普通饲料,蛋白质含量与中国对虾基本相同;⑤加工出肉率65%~68%,比中国对虾高出4%~5%,且肉质细嫩;⑥适宜于高密度养殖,放苗密度低则5000尾/亩,高则可达15万尾/亩.  相似文献   

14.
2.仔、稚、幼鱼培育结果受精卵孵化出仔鱼第3天,投喂小型轮虫后,解开孵化袋使仔鱼进入育苗池塘中。仔鱼进入池塘第2天,在池塘四个角落可见到个别仔鱼游动,随着天数的增加,池塘四周游动仔鱼也有所增多。仔鱼下塘16~21天(仔鱼19~24日龄),仔鱼开始变态为稚鱼。仔鱼变态为稚鱼期间,均出现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厂余热分别以25~30℃和20~23℃水温使短盖巨脂鲤越冬,保种成活率100%,体重增长4~52.5倍.在相同越冬水温条件下(25~30℃),经171天试验,短盖巨脂鲤生长速度与尼罗罗非鱼、鲤鱼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批量培育法研究了在面包酵母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脂溶性维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包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有营养缺陷的.在面包酵母悬浮液中,当添加维生素A为0.02~5.00 μg/ml时,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大,轮虫的种群增殖率R值也增大.以添加5.00μg/ml为最佳,第4天的R值达0.75,是对照组的5.6倍.添加维生素D0.005~0.20 μg/ml对轮虫的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以添加0.05μg/ml为最佳,第7天的R值为0.407,是对照组的2.7倍.添加维生素E0.001~0.01 μg/ml和添加维生素K0.01~0.10 μg/ml时,第4天的R值与对照组无差异.另外大规模生产培育褶皱臂尾轮虫时,适当添加脂溶性维生素A、D的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优于不添加脂溶性维生素A、D的对照池.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相似文献   

18.
缅越螺系从国外引进,该螺适应性强,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繁殖力强,而且营养价值高,因此适于作为鸭、乌龟、甲鱼、河蟹、虾、黄鳝、水貂等的饵料。   1.繁殖快:该螺的繁殖能力很强,每交配一次,母螺可连续产卵多次,每次间隔 3~ 4天, 1只母螺 1个月可产卵 1000~ 2000粒,如果温度控制得当,保持 15~ 30℃的水温,可持续产卵。每只螺年可产 6000粒卵以上。   2.生长快:幼螺在水温 5~ 30℃时,饲料充足,饲料营养搭配合理,经 45天的饲养,即可达 35~ 50克 /个左右,经 90天的饲养,平均可达 150克左右。   3.食性杂:…  相似文献   

19.
一、营造优越水环境 1.每隔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20厘米,注水方式一定要采用明渠进水,使水体充分增温、增氧、曝气,而且注水时间要选择晴天中午进行。并科学使用增氧机。 2.每隔15~20天,用20克/米~3的生石灰全池泼洒,调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鮰"肠套病"从2004年~2007年先后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湖北等省爆发,对该地的斑点叉尾鲴养殖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出现症状后的1天~2天即死亡,死亡率一般在90%以上,有的网箱几乎达100%.特征性病理变化即肠套叠,发生率可达6O%~95%.笔者对06年~07年四川省三岔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肠套病"的发病规律和爆发原因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下从营养、药物,和饲养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