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黑麦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农艺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小黑麦15个F1、F2代组合7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株高、穗下节间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率达到了显著水平,穗下节间长和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单株产量、千粒重和株高在F1、F2代都具有很强的群体杂种优势,F2代优势比F1代降低了50%左右,F1杂种优势平均可延续1.1~2.0代,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延续到3代。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相似文献   

5.
几个粳稻品种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对16个粳稻杂交组合F1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1的穗部性状中,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的增加是杂种优势的普遍表现,选择结实率高的组合是实现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在杂交育种后代选择的早期世代对总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把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结实率和一次枝梗结实率放在高代进行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后代亲本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的7个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遗传进度分析,认为在早期世代对株高、每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及单株谷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并要兼顾其它性状的选择。探讨了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选择方向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择 8份陆地棉亲本 ,按 3× 5NCⅡ交配设计进行杂交 ,对F2 代 1 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其F2 代无论产量性状 ,还是品质性状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产量杂种优势的产生主要由单棉铃数的提高和铃重的增加引起的。品质方面 ,2 5 %跨长的优势明显 ,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文中讨论了组合选配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9.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平均为33.46%,竞争优势平均为23.10%.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分别达到0.33和0.2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6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6个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遗传参数、通径分析及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对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单穗重及单株谷重进行综合选择,对产量的遗传进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大豆相关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大豆结荚习性与产量的关系及大豆品质与产量的关系。分析了大豆的产量潜力及达到高产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旱育稀植、配方施肥、合理稀植、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确保水稻高产、稳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且有较好适应性的黑麦草品种,针对湖南的气候特点,以顶峰、首相、雅晴、剑宝、特高、沃土、俄勒冈四倍体等7个在我国南方较为广泛栽培的黑麦草品种为对象,对不同黑麦草品种的株高、生物学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黑麦草的株高、生物学产量与种子产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特高的株高、生物学产量与种子产量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适合在湖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镁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年6个试点的马铃薯施镁肥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镁对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性状有很大的影响,使用镁肥能使马铃薯产量提高9.6%,使用镁肥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小,效益高,适合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折合每667 m2一次性基施纯氮4 kg条件下,尿素处理产量为436.41 kg/667 m2,几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在457.10~495.87 kg/667 m2之间,均高于尿素处理,其中以双友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早熟杂交糯稻产量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产量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为在早季筛选高产杂交糯稻组合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六个品种为试材,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多数品种的产量下降。另外,每穗秕粒数、每穴成粒重的播期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穗秕粒数的品种播期互作效应显著,因而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期。六个品种中,沈农315、辽粳454在4月23日播种,6月2日移栽,适于当地种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