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糟及秸秆栽培鲍鱼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酒糟及作物秸秆类综合培养料栽培高温珍稀食用菌鲍鱼菇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生物发酵结合物理灭菌法处理培养料和头潮菇立体袋栽、后潮菇覆土畦栽出菇配套技术,鲍鱼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20%以上。  相似文献   

2.
平菇栽培过程中,发菌成熟的菇床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菇床,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料温偏高。菌丝培养成熟的菇床,若无较低温度的影响.其料温下降的速度很慢。若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原基不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秋栽的低温型品种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何建芬 《农技服务》2004,(12):20-20
随着菇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杏鲍菇栽培量在逐年增多,但因杏鲍菇出菇期的温度范围较窄,出口菇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只采收1~2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菇农将废菌棒晒干后当柴烧,或者就丢弃在菇棚边,  相似文献   

4.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加快金针菇转潮的技术要点如下。1.及时清理料面。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基,这样有利于快速转潮。2.适当通风降温。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会在菌袋上覆盖一层薄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  相似文献   

6.
正一、栽培时间鸡腿菇栽培料于8月下旬发酵,9月上旬接种发菌,10月下旬将菌棒入棚栽培出菇,11月中旬采收头茬头潮菇;11月下旬二茬菇接种发菌,为栽培第二茬做好准备;12月中旬采收头茬二潮菇,第二年元月上旬采收头茬三潮菇;元月下旬种植第二茬鸡腿菇,4月底结束鸡腿菇生产。二、栽培配方  相似文献   

7.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1.及时清理料面。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  相似文献   

8.
正1.香菇菌棒制作基本配方:木屑850千克,麦麸100千克,玉米粉50千克,复合肥2千克,豆饼粉5千克,石灰粉10千克,石膏粉5千克,轻钙4千克,富硒香菇营养料1千克。按常规方法制作、发菌,栽培模式采取架栽或立棒式出菇,进行常规管理,收获2潮高品质香菇,生物学效率一般在50%以上;然后将剩余的废旧菌棒下架,经处理后再用来发菇。废旧菌棒处理方法:去掉塑膜,刮去残余菇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良秀珍菇栽培技术,提高秀珍菇生物学转化率和品质。[方法]从菌料选择及配方、菌棒构造2个方面,改良秀珍菇栽培技术。[结果]改良后的配方不仅保留了常规栽培中配方所体现的所有特性,而且整体提高了秀珍菇的生物学效率,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秀珍菇的出菇率。[结论]该研究为秀珍菇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菇白棒出菇既损耗菌棒营养、影响产量,又不利于管理。因此预防香菇白棒出菇,对保证菌棒正常出菇,保障菌棒的优质高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总结袋栽灰树花2季出菇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场所选择与菇棚搭建、栽培季节安排、培养料配备、菌棒制作与管理、第1季挖穴出菇管理、菌棒保存管理、第2季出菇场地准备、菌棒排置及覆土、第2季出菇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1 湿度。湿度是花菇形成的主要因子。包括4个方面: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菌棒(筒)含水量偏干(含水45%~50%),但能维持原基形成菇蕾生长;菇棚场地较干燥,地面蒸发量小;此条件能维持15~30天。  相似文献   

13.
<正>平菇地棚菌墙增产栽培技术集覆土栽培和菌墙栽培法为一体,使平菇的栽培管理更加省工,且质量优、产量高。其方法是:将采收过第一潮菇的菌袋脱去,靠地棚四周土墙建菌墙,菌墙内全部用营养土填充。菌墙外端用泥将菌棒与菌棒间空隙抹好,菌墙上筑一水槽,用于补水、补肥。此办法的优点主要有:(1)建菌墙前先出一潮菇,用已收缩的菌棒建成的菌墙不宜变形,不干裂,稳定性好;(2)地棚四壁是土,蓄水能力强,有利于调节菌墙内的水分平衡,补水多时,多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21,(12)
正随着设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香菇以其效益稳定可观(每棒利润2~4元)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得到了朝阳市广大菇农的认可,成为了朝阳市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栽培模式主要以设施立棒栽培、层架栽培为主。要实现香菇稳产高产,做好出菇期补水技术尤为关键,下面将香菇温室立棒栽培模式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介绍如下:1需补水的原因香菇采收几茬后,菌袋重量明显下降,子实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补水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产量及效益。以15.2厘米×60厘米的菌料袋为例,菌棒出菇周期干物质变化与含水量如下:菌棒接种后湿重2.5公斤,含水率55%,干物质1.125公斤。养菌期90天湿重2.3公斤,含水率54%,干物质1.025公斤。出菇1~4潮(10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5~6潮(6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周期结束,菌棒风干重0.535公斤,经水分测定含水17.5%,干物质为0.44公斤左右。由此可见,为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加速分解和积累养分,给香菇后续生长奠定养分基础,及时适时给菌棒补水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快速见蕾。  相似文献   

15.
平菇袋栽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以调为65%为宜,可满足菌丝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但进入出菇期后,因菌丝生长阶段已消耗一定水分,空气蒸发也耗掉部分水分,使得出菇时料内水分已降低不少,只可勉强供应头潮菇生长。头潮菇采收后,培养料内的水分已被子实体大量消耗,加上是塑  相似文献   

16.
目前,鸡腿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铺料畦式栽培,存在菌丝不容易完全吃透料,感染率高,头潮菇死菇率高,产量低。(2)摆袋(规格为12cm×28cm的聚丙烯袋)栽培,存在栽培袋口径小,装料少,费工费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鸡腿菇栽培方法对产量的影响入手,作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提出利用大口径短袋(经过筛选以25cm×35cm规格的料袋效果最好,发好的菌棒高度正好与畦床深度一致)栽培鸡腿菇,取得了成功。既控制了栽培料的感染率,同时又提高了栽培料的利用率,使鸡腿菇的产量有了较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现在多数菇农种植的金针菇已经开始采收第二潮菇,准备生产第三潮菇,在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时应注意以下五点:(1)将料面清理干净,以防残留的菇根侵染杂菌,影响出菇。  相似文献   

18.
目前,鸡腿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铺料畦式栽培,存在问题:菌种不容易完全吃透料,感染率高,头潮菇死菇率高,产量低;摆袋(规格为12 cm×28 cm的聚丙烯袋)栽培,存在问题:栽培袋口径小,装料少,费工费时。针对这两种情况,笔者从鸡腿菇栽培方法对产量的影响入手,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提出利用大口径短袋(经过筛选以25 cm×35 cm规格的料袋效果最好,发好的菌棒高度正好与畦床深度一致)栽培鸡腿菇,取得了成功。既控制了栽培料的感染率,又提高了栽培料的利用率,使鸡腿菇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大力 《农村科技》2004,(12):42-42
一、出菇袋的制备用直径20厘米(或22厘米)、长40~45厘米、厚0.05厘米的菌袋装料,装好料的袋长28~32厘米。装袋时应外紧内松,松紧适度,整个装袋工作最好在2小时内完成,时间太长,培养料易发酸变质。  相似文献   

20.
平菇地棚菌墙保湿增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地棚菌墙增产栽培技术集覆土栽培和菌墙栽培法为一体,使平菇的栽培管理更加省工,且质量优、产量高。其方法是:将采收过第一潮菇的菌袋脱去,靠地棚四周土墙建菌墙,菌墙内全部用营养土填充,菌墙外端用泥将菌棒与菌棒间空隙抹好,菌墙上筑一水槽,用于补水、补肥。此办法的优点主要有:(1)建菌墙前先出一潮菇,用已收缩的菌棒建成的菌墙不宜变形,不干裂.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