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质对于淡水养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水质将确保鱼类的正常存活,并提升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一般来说,水质的好坏可以由水体颜色进行区分和判断,当水体颜色出现一定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用药或者施肥的方法对水质予以改善,以降低对淡水养殖的影响,降低鱼类患病和死亡的风险。本文就淡水养殖中水体颜色的变化及处理对策展开分析和论述,总结和分析不同水体颜色下水质的具体情况,并针对不同颜色水体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体环境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水质的好坏是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产养殖水体的载鱼量较高,投饲施肥的数量大,残剩饲料、肥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多,在缺少有效水质管理技术的情况下,水质迅速恶化,鱼病和泛池事故频繁发生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养殖效益。渔业生产实践表明,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鱼类生长潜力,增加养殖产量;而且发病和泛池死鱼事故的机率明昆减少,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l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1.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 鳜鱼养殖户往往由于水源不良、自认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换水,其中不少养殖户自认为池水良好而拒绝换水。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面来看水却很清。养殖户往往用成鱼养殖看水色的方法来判定水质的好坏,认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不肯换水,在鱼病防治上不肯予以合作。  相似文献   

5.
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和生长发育的场所,俗话说:“管好了了一池水,就养好了一塘鱼”,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池塘鱼产量的高低,了解池塘环境及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十分重要。池塘环境条件很复杂,它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许多因子,这些因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地对鱼类发生作用。因此,只有了解池塘各个水质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对养殖鱼类的影响以及鱼类对水质各因子的要求,才能调节和控制水质,使之符合鱼类生长发育的需求,以提高池塘鱼产量。  相似文献   

6.
水体是鱼类生存的“空气”。近年来,发生多起因水体遭受污染(如溶氧超标、金属超标、水体缺氧等)而造成的鱼类大批死亡事件。在防治鱼类水体“毒水症”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诊断和救护。  相似文献   

7.
养殖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的关键。适时监测养殖水体、明辨水质优劣,及时调控水质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水质好坏的判断有水色观察法、水质监测设备监测法等。在了解水质情况的基础上,水质调控更有针对性。水质调控的方法通常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该文概述了养殖水体水质好坏的具体判断方法、水质的具体调控方法,以期为养殖户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是一种来源于自然或人为的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不可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进入水生环境后会造成水体重金属质量浓度超标,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病变和死亡,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带来潜在健康风险,一直以来是渔业养殖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当前鱼类主要养殖模式[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RAS)],综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鱼类养殖模式下重金属在养殖水体和养殖鱼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在养殖鱼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与含量变化特征,以期为不同鱼类养殖模式的选择及鱼类养殖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做好水质的调控和管理,一方面要了解养殖水体中所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充分了解水体中物质产生迁移、转化的规律以及水质指标的常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水质调控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水质控制是确保各种鱼类正常发育生长的关键,因此池塘内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多数水产养殖工作者习惯以“无病即是健康”来理解养殖鱼类的健康状态。但未发病的鱼并不表明其必定是健康的。因为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与宿主、病因(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存在与否或作用力的强弱变化,即可决定疾病是否能发生或导致疾病的终止。如养殖水体中不存在某些病原体。或者环境条件并不适合病原的孳生和繁衍,  相似文献   

11.
西辽河流域养殖水体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与某些流行特点温海深,马国文,刘振琦(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李君,张亚萍(内蒙古赤峰市沙那水库)(内蒙古哲盟神经精神病医院)关于辽河干流的水体寄生虫曾有过记载[1~2],但只侧重于天然水体寄生虫区系和分类的研究。没...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不断膨胀的压力下,世界许多国家部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以解决人类温饱的问题。利用水体资源,发展鱼类养殖业,也就是其中的办法之一。之前,世界许多围家的鱼类养殖发展相当快,但随之而来的鱼病问题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是养殖水体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钾的补充主要是通过施入无机肥和发酵的农家肥。正常情况下。在鱼类生长高峰期的6~9月份.养殖水体中不易缺氮。因为夏季水温较高,鱼类摄食活跃,投食量增加。饲料中过多的蛋白质通过鱼机体的代谢转化为氮由粪便排于水体中,此时水体中的氮充足甚至过量。可是大部分养殖户和鱼饲料生产厂家习惯追求高蛋白的水产料,使水中氨氮含量超标,这样反而对鱼类有害。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密度人工养殖快速发展,带来了排泄物以及残存饵料在水体中沉积,造成水体自身污染;此外,大量饱含有机质与各种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到养殖水体中,造成整个大环境水质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中悬浮物增多,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氮、氨  相似文献   

15.
在养殖池塘中使用光合细菌,能改善水体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繁殖,降低发病率,促进鱼类生长,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养殖生产实践表明,在养殖池水及饲料中使用光合细菌可提高产量15%-20%,对发展健康养殖,确保养殖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伟新 《当代畜牧》2013,(26):84-85
池塘养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高,效益好,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这种高密度精养模式,由于养殖水体负载量大,水质较肥,很容易爆发鱼病。夏季是鱼类一年中生长的旺季,但由于气温高,雨量多,水温高,鱼类病原体也会大量繁殖。如遇闷热天、雷雨天,气候突变,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量减少,鱼类浮头甚至泛池时  相似文献   

17.
周贵谭 《广东饲料》2002,11(6):36-37
鳖鱼混养是指精养中华鳖池塘中套养服务性鱼类的养殖模式,是实行中华鳖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它的优点和好处是:①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增加池塘的单位放养量,从而提高鳖鱼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鳖是水陆两栖爬得动物,靠肺呼吸,不存在与鱼争氧,增加水体负债。②发挥鱼鳖之间的互利关系,增加池水溶解氧,优化水体生活环境。鳖在水中不断活动,经常浮出水面进行呼吸,这样来回往返活动,可使表层水与底层水得到交换,防止浮游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氧逸出,又可弥补深层水的“氧债”,且有利于淤肥中营养盐的释放,有利浮游…  相似文献   

18.
1 pH是养殖水体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生物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是6.5~9.0,而最适宜的范围为弱碱性,即pH值在7.0~8.5。pH值超出一定范围高限为9.5~10.0,低限为4~5,会直接造成养殖水生物的死亡。pH值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当超出最适范围时也会影响鱼类的生命活动,从而影响到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如鱼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水体中鱼类对传染性鱼病特别敏感,即使水中并不缺氧,也会因呼吸困难造成  相似文献   

19.
影响鱼类生长的水质因子机理与控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水产养殖在饲料稳定性差、养殖密度过大、换水不勤时,会导致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累积,引起水质恶化。水质的好坏主要表现为水的酸碱度值、溶解氧含量、化学耗氧量、透明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以及硫化物浓度等指标的变化。水质恶化极易引起鱼类发病,甚至死亡。笔者对主要水质因子影响鱼类生长的机理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大水面会为鱼类生长供较好的营养物质,适宜鱼类的养殖,但大水面中的鱼类增养殖若完全依靠水体中天然的水生植物以及各种浮游微生物为主要饵料,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渔业增产增收,改善渔业养殖环境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