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揭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强度测定的方法,对宝天曼锐齿栎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反映出不同的聚集程度,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基本上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样方大小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的锐齿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幼树和中径树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同,幼树的聚集程度比中径树的高,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随机分布类型;不同海拔梯度的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聚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蚕豆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型及调查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种群空间动态分析原理,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按泊松分布、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模型,统计检验频次适合度;用聚集度指标判断聚集程度;确定蚕豆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为环境因素或环境与病菌综合作用所致。田间调查抽样采用模拟比较和计算理论抽样数方法,初步认为蚕豆枯萎病田间调查宜用平行线取样法,取样点至少应有30个样点,取300个植株。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粗缩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发病植株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当发病较轻时,聚集度有所下降,趋向随机分布。用m*-m回归法分析(IWAO)检验,表明玉米粗缩病为负二项分布。根据玉米粗缩病聚集分布特点,田间调查时宜采用平行直线跳跃式取样法,进行小样本、多样点取样。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213 05/m+0.291 09),序贯抽样模型为Tn=1.213 05/(D02-0.201 09/n)。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明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特殊生境下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情预测预报及田间有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扩散系数进行t检验,以丛生指数Moore I、平均拥挤度m*、聚集度指数m*/m、C_A指标、聚集强度K及扩散指数I_Q等6种聚集度指标相互印证,用Iwao回归、Taylor幂法则、聚集均数(λ)及U检验,对稻水象甲幼虫、蛹两种不同虫态下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2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m*-m回归表明;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均是稻水象甲个体群,但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蛹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均值与聚集度呈显著正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稻水象甲幼虫、蛹的聚集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此外,用Iwao回归法,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D)~2[(α+1)/m+β-1)],计算出在不同密度(m)下稻水象甲幼虫和蛹的理论抽样数,随着幼虫、蛹密度的增大,所需抽样数逐渐减少,m0取平均每穴幼虫数为12头时,两种虫态序贯抽样公式依次为T_(1(n)),T_(0(n))=12n±18.527 0n~(1/2)、T_(1(n)),T_(0(n))=12n±22.200 9n~(1/2),经U检验,稻水象甲两种虫态各抽样方法均可靠,田间最适抽样方法幼虫为"Z"字形取样法(0.140),蛹则为大5点取样法(0.177)。综上,两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为聚集分布,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的聚集强度,其聚集原因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在大田抽样中,幼虫、蛹的最适抽样依次为"Z"字形取样法和大5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5.
以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柳杉群落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聚集强度指标法、Iwao M·-(x-)的回归与Taylor幂法则对不同海拔天然柳杉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天然柳杉林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1 200~1 600 m与1 000~1 200 m海拔时呈现聚集分布,900~1 000 m为均匀分布.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取样尺度下格局变化进行分析,25 m2取样单元时柳杉种群聚集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运用频数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卵、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小幼虫、大幼虫和蛹的分布型均属于负二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棋盘式取样法最好。根据Iwao方法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取样数,进行了序贯抽样以及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柠条种子害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6种不同的判断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标,并应用T ay lor幂法则和Iw ao回归分析法,得出柠条种子小蜂(B ruchophagus neocaraganae)、柠条豆象(Ky torh inus imm ix tus)、豆荚螟(E tiella z inckenella)3种柠条种子害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总结出田间调查抽样方法为分行取样法,并得出田间幼虫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8.
马唐在玉米田间的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多种方法分析得出玉米田杂草马唐的分布型属聚集分布;按1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马唐在不同密度下的抽样数为:n=76.9003/x^-+7.9905。经分析,4种取样方法均可在田间抽样,但五点式取样点布局少,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  相似文献   

9.
天然黄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建省寿宁县天然黄山松种群个体定位图,运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Cassie. R. M.指标(Ca)、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6种聚集度指标,考察黄山松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及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取样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样方大小对黄山松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其分布格局测定的样方面积不应小于16 m2,样方大于或等于16 m2时,黄山松种群表现为集群分布类型;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反映出不同的聚集程度,扩散型指标Iδ基本上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发育阶段的黄山松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且大树阶段的聚集程度最大,幼树阶段次之,中径树阶段最小.  相似文献   

10.
在祁连山北坡中部祁连圆柏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 m×20 m的调查样地,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采用扩散系数DI(方差/均值比)初步测定分布格局类型,并进行t检验,以聚集度指数、聚块性指数、平均拥挤度系数、负二项分布指数、格林(Green)指数和Cassie指标计测聚集强度等方法,对该地不同取样面积、不同海拔高度祁连圆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珍稀树种祁连圆柏自然种群不同取样尺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有差异。说明聚集分布是祁连山北坡中部祁连圆柏自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1.
油菜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野老鹳草在不同类型油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老鹳草田间分布是以聚集为主,在部分低密度田块呈现随机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和Taylor的b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野老鹳草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有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且聚集强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为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大于11.2株·m-2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抽样方法以大五点和"Z"型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拟赤杨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6块总面积为2300m2样地的实地调查资料,采用C、I、Iδ、Ca和M*/x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方程对梅花山保护区拟赤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比较其在不同取样尺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拟赤杨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且在25m2取样单元上聚集密度较大,这可能是拟赤杨种群在天然条件下更新的适合面积。同时,还根据Iwao的M与x的回归方程,计算拟赤杨在不同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面积。本研究调查获得拟赤杨的种群密度为每25m25-11株,按理论抽样面积计算至少应抽取84个25m2样方,而本研究取样样方数达92个,说明本研究测定拟赤杨为聚集分布是可信的,取样数量能达到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集指标、Taylor幂指数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对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分布在杂草密度较低时由环境因素造成,在杂草密度较高时由杂草自身特性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对其抽样技术进行研究,6种取样方法中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误差率较低。同时利用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给出了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4.
宁夏中宁县麦蚜种群空间分布与蚜茧蜂的跟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景观结构下麦蚜及僵蚜田间分布型变化和时间动态进行分析与模拟。发现当地蚜茧蜂10种,蚜小蜂1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僵蚜在时空上呈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麦长管蚜聚集程度受田块景观复杂程度的影响显著,麦二叉蚜则不显著。2种蚜虫空间格局表现为扩散-聚集周期性变化,但周期性变化不尽相同。僵蚜分布与蚜虫分布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麦长管蚜跟踪明显高于对麦二叉蚜的跟踪。用Blackith种群聚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蚜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当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平均密度分别大于5.57、8.26/株时,聚集程度取决于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麦蚜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性跟踪关系的蚜茧蜂主要有燕麦蚜茧蜂、烟蚜茧蜂及四川蚜茧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沟金针虫回升迅速,麦田受害严重.为搞好测报及防治工作,笔者对麦田沟金针虫的分布型及取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及方法(一)调查方法1987~1989年在小麦收获期,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麦田沟金针虫的分布型.每块四分成4个区组,每个区组又划分成4个小区,共16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面积为4m~2.每取样区随机挖查4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0.11m~2,每块田共取样64个点.总共挖查11块麦田.(二)分布型及聚集程度的分析方法1.Daivd Moore(1954)的丛生指标 Ⅰ.I=S~2/(?)-1,S~2为方差,(?)为平均虫口密度.当I=0时,为随机分布;I>0时,为聚集分布;I<0时,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麦田宝盖草在各种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当平均密度x> 4.1822株时,其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种子集中散落所致;x< 4.1822株时,聚集原因主要是种子夹杂草籽或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田间调查以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取样为宜,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分布型属随机分布。四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五点式取样法精确度最高。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庞泉沟地区华北落叶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设置30 m×30 m样地10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并对华北落叶松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幼苗、幼树的后备资源储备量大;取样尺度为5 m×5 m时,华北落叶松种群属于随机分布,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种群为集群分布,取样尺度为25 m×25 m时,聚集强度较大;在低海拔(1 950~2 050 m)及阳坡,集群分布为华北落叶松种群分布的主要特征,聚集强度较大;而在中高海拔(2 050~2 250 m)及阴坡,华北落叶松种群趋向随机分布,聚集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9.
麦田泽漆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向阳  朱克响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4):361-362,379
研究表明,麦田泽漆在各种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种子集中散落的结果。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字型取样均适合泽漆的田间调查,尤以棋盘式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20.
松毒蛾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比较频次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松毒蛾越冬代蛹和第一代幼虫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越冬代蛹属于负二项分布,第一代幼虫属于Neyman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五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平行线取样法最好.根据Iwao方法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取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