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月12日,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给四川省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四川省农业厅研究制定了<地震灾后粮油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损毁农田重建技术方案>等,现将部分内容要点归纳整理,介绍给灾民.  相似文献   

2.
阜阳市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旱涝、连阴雨、干热风以及霜冻等频发的农业气象灾害给阜阳市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介绍阜阳市农业气候条件,并提出政府主导建立灾前预防、灾时应急、灾后补救的防灾减灾综合措施体系,以有效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刘利民 《农业考古》2015,(1):132-135
康熙七年郯城地震,使灾区农业经济损失惨重,灾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财政安全失去基本的保障,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震后地方政府一边报灾、勘灾,一边开展自救。中央政府在接到灾情汇报后,通过赈济钱粮、蠲免赋税等手段开展积极的救灾,努力恢复灾区的农业经济。本次救灾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力量紧密配合,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也为我们当今抗震救灾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近33年农业气象灾害年景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安徽省1978-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类型及其受灾面积资料,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及农业气象综合灾损模型,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波动大;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分布特点为淮北地区最重,江淮之间南部和沿江地区次之,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及部分城市周边相对较轻.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受灾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其中暴雨洪涝和旱灾影响大,受灾程度重;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较轻年景出现频率为55%,其中灾害最轻年份为1981年,而较重年景占12%.灾害最重的年份为1991年.上述年景评估结果与安徽省农业受灾历史记录较吻合.  相似文献   

5.
统计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情特征,分析致灾大风成因,结合东北地区设施农业大风掀棚致灾指标,确定辽宁省设施农业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设施农业受灾情况,将日光温室大风致灾预警划分为轻度(8级风)、中度(9级风)、重度致灾(≥10级).对2019年辽宁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大风灾害预警应用,结果显示,分级致灾指标的设计和划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考虑河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并借鉴已有干旱灾害恢复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取性和详尽程度,选取降水量、复种指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有效灌溉率、劳动力比重、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产投比等八个指标,构建农业旱灾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河北省11个市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石家庄旱灾灾后恢复力最高,级别特征值为4.2329,其次是唐山市为4.0046,张家口市恢复力最低,级别特征值为1.8079,各地区旱灾灾后恢复力差异明显。而在影响恢复力高低的因素中,发现不同的因素对旱灾灾后恢复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降水量是影响农业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有效灌溉率在农业干旱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占较大的权重,对灾后恢复力的影响较大,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对灾后的救助及农民生活的恢复重建也具有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旱灾适应性是当前农业旱灾研究中的重要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研究中适应性概 念及适应性与灾害系统的关系,从农作物、农户和区域三类农业旱灾承灾体的角度,对不同 类型和尺度承灾体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主要 是以承灾体的适应性研究为重点:以农作物为承灾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评价农作物的农学生长 过程反映适应性大小;以农户为承灾体的研究注重从农户的经营方式以及经济收入情况等人 文因素进行评价;从区域系统承灾体的角度,研究仍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适应模式为基 本思路。目前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从灾害形成过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 加强承灾体适应能力和综合适应模式的普适性等问题的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相似文献   

8.
房山区休闲农业在"7.21"特大暴雨灾害中受损严重,受损业态分布与产业布局基本一致,山区乡镇、毗邻河道以及休闲渔业损失较大,休闲农业观光受损以采摘、设施农业为主,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房屋毁损严重。这次灾害引发的启示是:项目开发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合理开发、有限利用的原则,严格灾害评估程序,规划要与当地的实际有效衔接,化害为利,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房山区休闲农业灾后重建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实施生态工程和险户搬迁政策,科学规划建设乡村民俗旅游新村;二是鼓励土地流转,统筹配置休闲农业灾后用地;三是利用政策,广泛融资,破解休闲农业资金缺口难题;四是建立休闲农业灾害基金和灾害保险制度,增强全民防汛意识和组织体系建设;五是借力灾后援建,加大投入,强化营销,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品牌。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基本理论和理论模型时黑龙江省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低温冷害和生物灾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预测.构建出了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对黑龙江省实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灾后经济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产业保护...  相似文献   

10.
张竟竟  于丽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02-4005
对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受灾和成灾两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类农业气象灾害中以旱灾最为严重,其次是水灾,再次是冰雹和霜冻灾害,其中旱灾和水灾占到了80%以上,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均呈现出规律性波动变化,表明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周期性规律研究是可行的;受灾与成灾的面积呈现出一定周期性波动,并且相应年份的农业气象灾害受(成)灾面积的灾损程度与粮食总产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及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希元救荒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名宦,林希元不仅在明代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救荒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概而言之,其救荒思想的突出之处主要包括:强调救荒贵在得人;将灾民分等,区别救济;重视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充分利用民间力量赈济灾荒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49-2008年以来干旱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云南省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产能安全态势,并探讨农业干早灾害对粮食产能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呈现周期性波动和干旱同步性的特点,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近10年来,干早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致灾强度越来越大;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和灾害强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以受灾率和成灾率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保证云南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上、中旬舞阳县出现了持续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此次连阴雨天气具有时间长、强度大、危害重等特点,应气象应急服务和灾后补救措施,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及信息发布及灾害评估等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灾后田间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连阴雨引发的渍涝灾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时开展灾前、灾中、灾后监测预警评估,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本文通过解译分析石嘴山市玉米主要种植区灾前灾后的遥感影像数据,对玉米主要种植区进行了监测,并对玉米受灾面积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灾害前后玉米种植区发生较大变化,受灾区域主要分布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平罗县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惠农区和平罗县的交界处是玉米的重度受灾区;经验证,玉米总种植面积解译精度为64.9%,受灾面积解译精度达到91.7%。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玉米生产中连阴雨灾害的定量监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1949—2016年中国干旱灾害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我国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体系和保障粮食产量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Python语言获取1949年以来中国各省、市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自然断点分级法、GIS平台和R语言定性和定量地探讨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阐述我国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 ①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1949—1970年为波动阶段,1971—2000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6年为波动下降阶段,发生特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年份所占比重较大;②农业干旱在空间上呈“北重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格局。山东受灾最重,灾损高达208.2万hm2,西藏最轻,灾损为2163.53 hm2;③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波动幅度较平缓,二者受旱灾影响程度较大,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④粮食产量的多少和受灾面积的大小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粮食单产与干旱受灾面积呈负相关。结论 干旱灾害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各农业干旱灾害指标对粮食灾损的解释力较强,对粮食产量估测具有参考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可以提高应对农业干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为粮食进出口提供指导意见。此外,干旱灾害仅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方面,农业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农业政策等也对其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 《北京农业》2012,(30):132-133
结合GIS的空间建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设计了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整个过程提供更为直观的监测预警平台,进而为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黄山景区的地形、植被、坡度和降水等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再通过综合加权求和法对黄山景区的山洪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黄山景区的山洪灾害以中危区为主,约占景区面积的72%,山洪灾害高危区和低危区分别占景区的21%和7%;高危区分布于景区的中西部,由中部高危区和西南部高危区组成;中部高危区有北海景区和玉屏景区两大热点景区,存在较大的旅游安全隐患。应做好灾前、灾中、灾后的预防、抢救重建方面的灾害风险应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阿拉善左旗的霜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阿拉善左旗地区霜冻灾害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霜冻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霜冻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运用ARCGIS10.0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霜冻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经过图层叠加以及等级划分得到霜冻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相似文献   

19.
一、热作产业抗灾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热作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受灾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为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热作产业主管部门和农场职工、农民群众迅速行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已由应急抗灾救灾转入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由于灾害的后续影响还在持续,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20.
极端气候导致生物灾害暴发和频发,生产方式变化引致灾害种类演替和灾害加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客观造成生物灾害防控的新压力,市场大流通扩大了生物灾害成灾范围和致灾慨率是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列举了现阶段江苏省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的主要类型,提出建立农业重大生物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