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方县是贵州大豆栽培的主产区,在农民增收中占有一定比重。通过调研发现大方县农户种植大豆产量差异较大,总体单位产量较低。本文分析了贵州大方县大豆产量较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产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玉米免耕栽培在都安县试验示范效果,探讨了玉米免耕栽培的依据和栽培方法,并对今后玉米免耕栽培方法提出了两点设想。  相似文献   

3.
开展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心栽培和当地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在延迟出苗期的情况下,产量均比当地栽培的大幅提高,且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免耕覆草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免耕覆盖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其免耕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计免耕稻草覆盖(T1)、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T2)、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小拱棚(T3)、免耕覆土栽培(CK)4种免耕栽培模式,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栽培模式各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综合生产成本、推广方式等因素,T2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高,操作简便,更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普通栽培产量最高,经方差分析,免耕栽培各处理与普通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免耕栽培3个处理中,以开穴覆土盖稻草3cm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并测定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三种栽培条件下水稻根系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水稻根系或分根栽培中免耕侧根系的SOD,CAT,POD酶活性在拔节期比常耕栽培水稻根系或分根栽培中常耕侧根系活性低,其MDA含量较高.相反,免耕栽培水稻根系或分根栽培中免耕侧根系的SOD,CAT,POD活性在灌浆期比常耕栽培水稻根系或分根栽培中常耕侧根系活性高,其MDA含量较低.免耕栽培水稻根系后期衰老较常耕栽培水稻根系慢.  相似文献   

7.
水稻免耕栽培在富锦市试验推广已有6~7年,从各镇多年来的测产资料表明,免耕与常耕产量基本持平。并有一些镇在同一块稻田进行了连续多年免耕栽培,均获得每造稳产的良好开端。如兴隆岗镇已有多户农民进行了4年的免耕,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新技术,实现连年免耕的可操作性,现将水稻连年免耕直播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了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强化栽培、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始穗期、齐穗期较翻耕提前2d;采取免耕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1.47%-13.4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翻免耕条件下根系衰老状况以及籽粒灌浆特性。【方法】以重穗型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测量根系伤流量并用原状土柱法挖根考察根干重,用Richard方程拟合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的籽粒灌浆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翻耕稻相比,免耕稻根量较小,但灌浆前、中期根系活力要高于前者,灌浆后期根系活力急剧降低,维持根系功能的能力较差,产量较低。三角形强化栽培根系功能较其余栽培方式有显著优势,但其对免耕适应性较差,而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与免耕互作可以促进二者在免耕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栽培方式与免耕对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改变灌浆类型。宽窄行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免耕条件下为同步灌浆型,而在翻耕条件下则为异步灌浆型,三角形强化栽培灌浆类型则相反。总体而言,籽粒中期灌浆速度远大于前期和后期,虽然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但仍然对籽粒灌浆做出主要贡献。【结论】栽培方式和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从根系角度看,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更适合免耕条件,而三角形强化栽培在翻耕条件下更有利于其优势的发挥。由于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因素限制,Ⅱ优498弱势粒并未充分灌浆,尤其是免耕抛秧栽培以及翻耕三角形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区劳力少而弱的特点提出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为广大山区提供免耕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基于此,在介绍免耕栽培优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介勐腊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勐腊县玉米免耕栽培应用实际,分析了玉米免耕栽培增效特点,总结玉米免耕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胡飞 《农技服务》2009,26(7):16-16
玉米免耕栽培不搅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是典型的轻型栽培。免耕秸秆覆盖保湿性能好,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栽培,节本增效显著,玉米免耕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孝感城郊麦稻两熟免耕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麦两熟免耕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虽然免耕栽培不如耕种栽培产量高 ,但由于节省人工、耕牛和农机具等成本 ,仍比耕种栽培增值。免耕栽培应采用合适的品种 ,注意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与传统栽培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与习惯栽培相比,都具有明显省工省力和增产效果,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胡仕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32-132,202
针对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部分稻田秋季严重缺水不能种植晚稻这一生态环境的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用玉米生产代替晚稻种植,特进行不同玉米品种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是切实可行的,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极显著,农大108、登海9号、登海11号都可以作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其中登海11号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季稻田白菜薹免耕与翻耕栽培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田白菜薹免耕栽培对植株成活率、虫害情况、生产成本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栽培可减轻白菜薹的地老虎危害率,降低生产成本,但产量和产值有所下降。免耕栽培产量比机械翻耕和人工翻耕免耕栽培分别降低10.3%和11.9%;生产效益比机械翻耕栽培降低11.9%,比人工翻耕栽培提高11.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季稻田白菜薹免耕与翻耕栽培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田白菜薹免耕栽培对植株成活率、虫害情况、生产成本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栽培可减轻白菜薹的地老虎危害率,降低生产成本,但产量和产值有所下降。免耕栽培产量比机械翻耕和人工翻耕免耕栽培分别降低10.3%和11.9%;生产效益比机械翻耕栽培降低11.9%,比人工翻耕栽培提高11.1%。  相似文献   

18.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马铃薯田间土温的影响,从而为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冬种马铃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冬在广西大学农场进行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活动积温比对照平均提高14.9%,日均增温1.61℃,从而提高了冬季马铃薯的抗寒能力。其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0~10cm土层的保温效果要比对15~20cm土层的保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林志强  江锦祥  徐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03-19704,19725
[目的]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方法]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少免耕栽培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马铃薯长势好,生育期长;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都有所改善,单薯重量增加,产量增加17%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探索一套适宜广东地区马铃薯少免耕种植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红薯种植过程中免耕覆盖模式对其生长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种植模式,保证红薯的品质。以河南省南阳市红薯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选用桂薯13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处理模式,即免耕稻草直接覆盖栽培(T1)、免耕稻草垫底覆盖栽培(T2)、传统栽培(CK),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对比3种处理模式下红薯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2种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农艺性状表现更佳,且免耕稻草覆盖模式具有培育土壤肥力的作用,在红薯产量以及品质方面也优于传统栽培模式,差异较为显著(P<0.05),而免耕稻草直接覆盖栽培(T1)和免耕稻草垫底覆盖栽培(T2)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免耕覆盖模式能够优化红薯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红薯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因此可以加强免耕覆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