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作者用江苏省大豆重花叶(S_A)、轻花叶(S_B)、黄斑坏死(S_C)、顶枯(S_E)以及黑龙江的黄斑花叶(S_D)和顶枯(S_F)的分离物,在菜豆品种“Top Crop”的离体叶鉴定都产生局部枯斑。6个分离物都可以由几种蚜虫(桃蚜、萝卜蚜、苜蓿蚜)传毒,温度钝化点在50~55℃或55~60℃之间,稀释限点为10~(-2)或10~(-3),体外存活期(室温在25℃以上)为24~36小时,电镜下粒体形态都是线条形,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窄,只侵染豆科植物中的少数几个种。这6个分离物都属于大豆花叶病毒。但是它们的寄主范围和在大豆品种上的反应有所不同、S_A和S_B对扁豆的侵染力很强,S_D和S_F不侵染扁豆,S_C和S_E侵染力居中,S_A和S_B在菜豆品种家雀蛋上发生系统花叶,其余四个分离物只在接种叶上出现黄斑和叶脉坏死。温室内测定了37个大豆品种或品系对6个分离物的反应,没有对6个分离物都免疫的品种,6个分离物在1138—2、493—1等9个品种都出现系统花叶,在合丰23、南农133—3、齐黄1号、徐豆1号和科系8号上,6个分离物的反应有稳定的明显的差异。根据6个分离物在大豆品种、扁豆和菜豆(家雀蛋)上的症状反应,认为6个分离物是大豆花叶病毒的6个不同株系,S_A和S_B的性状相似。室内测定同一个株系在不同品种上反应的症状不同,例如南京重型花叶S_A,轻花叶S_B在许多品种上出现系统花叶但在齐黄1号和徐豆1号上形成系统枯斑。黑龙江的顶枯S_F只在合丰23等少数品种上出现顶枯症状,多数品种是系统花叶。因此,症状类型不能代表株系的特征、而是株系与品种组合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我们认为用症状的表现来作为株系的名称是不一定确切的。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SMV)两个新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3—1984年在南京本校大豆研究室试验田内的“广吉”品种上分离到K_1和K_2两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它们的寄主范围、体外抗性和蚜虫介体传病特性,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内含体特征,以及SDS——琼脂双扩散的血清学反应,证实了K_1和K_2两个分离物都是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别寄主上,K_1和K_2分离物与已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S_A、S_B、S_C和S_E几个江苏株系的反应不同,主要是K_1和K_2两个株系都能系统侵染大豆“广吉”品种。K_1表现为系统轻斑驳花叶,而K_2为系统枯斑和叶脉坏死。此外,K_1不能侵染大豆品种“齐黄1号”和蚕豆品种“三白”等。以上证明,K_1和K_2两个分离物是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上的新株系。为了统一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编号,将K_1和K_2分离物分别定名为S_G和S_H株系。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4.
1962年春开始,对本所試驗地大白菜采种株上呈現花叶并有枯紋症状的病株毒原(62—4号)进行鑑定研究。 1.寄主反应及症状:人工接种7科14属25种和品种的植物。結果可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及莧科19种和品种的植物,并表現不同的症状反应: (1)花叶症及枯紋:接种大白菜后十天左右,在接种叶上呈現不甚明显的褪綠暈斑,随后新生幼叶皺縮,明脉及褪綠花叶。在中外层較老的病叶上常呈現淡黄色綫条状或折綫形枯紋,或多角形、不規則形的枯斑。在蘿卜、油青菜、花椰菜及芥菜上也产生相似的褪綠花叶症、枯紋或枯斑。 (2)花叶症:接种甘蓝后不久,开始叶脉变黄,叶片呈褪綠黄点状花叶,后变成黄綠色斑块。叶脉縮短,叶片皺縮。症状較孤丁1号严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在新疆发生普遍而严重,1983和1984两年调查,全疆主要大豆产区几乎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达40—100%,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经鉴定,新疆大豆花叶病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所致。1983—1984年,我们对此病在新疆的发生、流行及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一、症状 根据对种传病株和田间病株的调查,新疆大豆花叶病主要有以下二种症状类型: 1.疱疹花叶型:病苗单叶叶缘波状,叶  相似文献   

6.
大豆黄化普通花叶病毒(Soybean yellow common mosaic virus,SYCMV)是新近报道的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omovirus的一个种[1]。SYCMV自然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大豆和中国野生大豆,引起叶片黄化和花叶等症状,可通过种子以及叶甲等昆虫介体传播,也可摩擦接种[1]。  相似文献   

7.
初析大豆花叶病若干症状类型生理、生化性状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防虫网室中,接种SMVⅡ-2毒株的合半25号大豆植株产生花叶、疱状凸起、矮缩和顶枯症状。测得各症状型的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叶绿素a/b值略低于对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花叶、疱状凸起)或低于对照(矮缩,顶枯);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顶枯症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照的13.5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为快(A)、中(B)和慢带区(C),从电泳扫描图上看,各症状型的谱带总数低于对照,但顶枯症的快带区比对照多出一条迁移率最高的谱带(Ag)。另外,对照快带区的谱带峰值低于慢带区,而各症状型却相反。  相似文献   

8.
大豆褐斑粒与大豆花叶病毒若干株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发生的大豆褐斑粒是由大豆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的黄斑株系和顶枯株系等所致。人工接种上述病毒证明了这一点。种子斑驳的严重度与植株发病的严重度有某种相关性。
病株所结种子并不一定全部为褐斑粒。褐斑粒或病株所结无病状种子都可以传病,带毒种子产生疫苗的多少视环境条件、大豆品种及病毒的株系而异。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北部五省市SMV对大豆主栽品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东北三省、山东及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农场(培育黄淮海豆区大豆品种)采集SMV毒株231个,用各地当前大豆主栽品种56个测定毒株的毒力。结果将SMV分为3个株系群,7个亚群,13个株系,即S1,S2-1M,S2-1N,S2-2M,S2-2N,S2-3M,S2-3N,S3-1M,S3-1N,S3-2M,S3-2N,S3-3M,S3-3N。除S1外,各亚群包括引起系统花叶(M)及系统坏死(N)2类株系。大豆品种按抗性归成8类。病毒群体毒力自北向南逐渐增强,黑龙江省的毒株群体毒力最弱,北京的最强,品种抗性也自北向南逐渐增高,黑龙江省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吉林多为中感品种,辽宁为中抗品种,北京全属高抗品种,品种抗性水平与病毒群体毒力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及种子斑驳的有关因素,以及种子传毒与种子斑驳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传毒率的高低受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SMV)毒株,大豆感病早晚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对种子传毒还存在交互作用。供试的12个大豆品种中,传毒率最高的为47%,最低的为25%;包括SMV Ⅰ,Ⅱ,Ⅲ号3个株系群的8个毒株在东农64-3513上传毒率的变化范围为1-33%,在抗霉2号上的变化范围为9-48%;大豆在开花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可达45%,开花以后感病,种子基本不能传毒。
种子斑驳率因大豆品种,SMV毒株不同而异,并受品种与毒株交互作用的影响。种子斑驳既不代表种子带毒,也不代表种子传毒;从感病植株上采收的大豆种子,其斑驳种子与非斑驳种子的传毒率基本相同(P>0.05),因此,不能从种子斑驳率预测种子传毒率。  相似文献   

11.
2010-2012年对兰州市不同绿化带及试验种植区三叶草病毒病症状表现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田间调查表明,三叶草病毒病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8.14%,病情指数为17.45,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斑驳花叶、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皱缩褪绿、环斑及环纹。白三叶草和红三叶草发病高峰期及表现症状明显不同,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白三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6月红三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环境对三叶草病毒病发生有重要影响,当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45%时发病最重,病情指数分别为7481、74.07。DAS ELISA 检测表明, 田间三叶草病毒病主要病原为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检出率分别为100%、83.3%,复合侵染率为83.3%。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6科16种植物,WCMV可侵染豌豆、菜豆、昆诺藜等。  相似文献   

12.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到1979年在江苏南京和扬州进行了大豆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花叶病毒病的鉴定工作。系统地观察了病害的症状。发病初期表现明脉,并发展为斑驳花叶,叶缘自下呈波纹状卷曲,以后出现皱缩或沿叶脉两侧呈泡状突起等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产生的根瘤少而小,并常常形成无绒毛的豆荚和褐色斑纹的种子,病株有恋青情况。
病株种子的传毒率可高达58.1%。测定的6种蚜虫中有桃蚜(Myzus per-sicae)、大豆蚜(Aphis glycine),首蓿蚜(Aphis craccivera)、棉蚜(Aphis gossgpii)、菜蚜(Rhopalosiphuns pseudobrassicae)能传病,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不能传病。
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测定的14种植物中只能侵染大豆,不能侵染其它豆科植物,也不能侵染烟草、心叶烟、千日红、百日菊、曼陀罗和小藜等。
抗性测定的致死温度为65~68℃,稀释限点是1:2000~1:10,000倍,体外保毒期6天。
用浸出法和磷钨酸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大小±750×13nm的线条状病毒粒体。
根据以上性状,这种大豆病毒病的病原鉴定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马铃薯Y病毒群(Poly virus group)。  相似文献   

13.
侵染唐菖蒲的烟草环斑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3月,从荷兰引进的唐菖蒲球茎,在Saxany品种上,选取症状为斑驳的病株,经鉴定是烟草环斑病毒侵害的结果。通过病毒寄主范围的测定、它可侵染豆科、茄科、藜科、葫芦科、番杏科中的17种植物。摩擦接种在菜豆"Pinto"、"家雀旦";豇豆"黑种三尺","黑眼",按种叶出现局部坏死斑,系统生长点坏死。大豆"猴子毛","晋豆84"局部坏死斑,顶枯。在苋色藜及昆诺阿藜上,接种叶局部坏死斑,无系统症状。普通烟White Buriey,接种叶局部退绿环斑,系统退绿环斑和橡叶。
番杏、二青黄瓜接种叶局部退绿斑,系统花叶。
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5℃,稀释终点10-4,体外存活期6-7天(室温)。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直径约28nm。琼脂双扩散其沉淀线与标准的TRSV沉淀线完全相接,说明其抗原性相同。病毒外壳蛋白由一种蛋白亚基构成,分子量约58000道尔顿。  相似文献   

14.
自78年来,由于当家品种红嘴雁抗性减弱,加之气候等因子影响造成病毒病猖獗蔓延,一般发病率达40%,严重地块达100%,肇使济南地区豇豆减产一半以上,个别地块绝产。引起这一病害的主要毒源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中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和黄瓜花叶病毒豇豆株系(CMV)单独或混和浸染。种子带毒是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介体菜豆蚜(Aphis laburni anct nec Kaltchbach)是田间蔓延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为害油菜的蕪菁花叶病毒有黄斑及枯斑两个。黃斑株系使甘兰型油菜表現系統性黃斑,枯斑株系表現系統性枯斑。室內测定表明,“胜利”油菜在晚秋和冬季对枯斑株系有耐病能力,但春夏易遭其严重为害;但在各季节对黄斑株系表現一定程度的耐病性。两个株系为害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都表現系統性花叶。两个株系都能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菊科等13种植物,接种蘿卜、“苏州鸡蛋白”油菜及百日菊表现系統性花叶;接种藜、“黃苗榆”烟、“白兰”烟(White Burley)、“农特400号”烟、“三生”烟及千日紅表现局部性枯斑;在假酸浆和酸浆上成为系統性黄斑;在黃烟上产生局部性黄斑;不能为害“大平头”甘兰、心叶烟、雪烟、辣椒、无刺蔓陀蘿、黄瓜、商陆与番茄;在“胜利”油菜上表現不同症状。致死温度均为60°—65℃,稀释終点为1:50—1:100,体外存活期为2—3天。由蘿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传染。在“苏州鸡蛋白”油菜上两个株系有高度的交互保护反应。所以它們屬于蕪菁花叶病毒中亲缘关系很近的株系。室內粗测結果看出,甘兰型油菜对两个株系的抗病性有显著差異,白菜型油菜也有差異,因此将它們分为两个株系,有助于今后进行油菜抗病毒病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1987年3月大连动植物检疫所送我所病毒室检验的唐菖蒲 Saxany 品种上,选取症状表现为斑驳的1病株,进行了鉴定,现简报如下。1.寄主范围及鉴别寄主反应:该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汁液接种侵染6科10多种植物。在菜豆“Pinto”、家雀蛋、“Moroe”,豇豆“黑种三尺”、“黑眼”上,接种叶表现局部坏死环斑,系统生长点坏死;大豆“猴子毛”、“晋豆84”接种叶表现局部坏死斑,系统顶枯,昆诺阿藜、苋色藜、千日红、矮牵牛、克利夫兰烟接种叶表现为局部坏死斑;普通烟接  相似文献   

17.
以往,黑龙江省大豆上很少发生病毒病,即使是花叶病株,也很难发现,近年来,许多地区陆续报道大豆病毒病发生日趋严重,其症状除花叶以外,还出现许多新的类型,病害常年引致减产,流行年则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对我国大豆生产威胁极大。 东北农学院试验站1975年发现少数黄斑花叶型及顶枯型病株,1977年已发展到有些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重者接近100%,1977及1978年发病盛期,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南部的阿城县、哈尔滨、五常、呼兰、双城、绥化,北部的北安、克山,东部的牡丹江、宁安、密山、佳木斯、友谊农场,吉林  相似文献   

18.
黄淮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8个大豆品种作为一组株系鉴别寄主,将黄淮豆区8省市202个毒株划分为7个株系(y1~y7)。y1及y2为弱毒株系,仅侵染感病品种(1138-2、文丰5号);y3、y4、y5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齐黄10号、徐豆1号、诱变30、鲁豆4号);y6及y7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外,还侵染高抗品种(齐黄22、密荚1号)。全区弱毒株系占55.9%,中毒株系占28.7%,强毒株系占15.3%。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北京市以弱毒株系为主(43.5%~88.9%),山西省以中毒株系为主(50.0%),陕西省弱毒株系、中毒株系各占50.0%,山东、河南、河北3省强毒株系所占比例较高(22.4%~33.3%)。株系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甘薯病毒病主要有皱缩花叶型、卷叶型、叶片斑点型(含黄斑型和紫环斑型)等三种症状类型。对三种类型的病株样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卷叶型、黄斑型和紫环斑型的病株叶片中均有长线形病毒粒子,长度为1 050m~1 650m,形态和大小无明显差异,皱缩花叶型病株叶片中有时也可观察到长线形病毒。用三种症状类型病株与巴西牵牛靠接,巴西牵牛和甘薯植株成活率达90%以上,巴西牵牛染病率可达80%以上。嫁接后的巴西牵牛叶片表现皱缩而且褪绿症状者,电镜检测均有病毒,因此,巴西牵牛可以用作甘薯病毒病诊断的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