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富2号’苹果果实类黄酮组成和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富2号’苹果果皮和果肉中的类黄酮进行了测定,并对6个产地‘长富2号’苹果的类黄酮组成与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果皮含4类16种类黄酮,总含量810.12~1304.59mg·kg-(1黄酮醇占58.3%~73.1%);果肉含3类11种类黄酮,总含量79.87~124.88mg·kg-1(黄烷醇占67.5%~85.5%);果肉中各种类黄酮含量均很低,特别是黄酮醇,含量仅为果皮的0.1%~3.1%;6个产地‘长富2号’苹果所含类黄酮种类完全相同,产地间果皮黄酮醇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高达0.922~0.990;不同产地间类黄酮含量多有明显差异(P0.05),陕西白水样品果皮中类黄酮含量最高而果肉中最低,河北昌黎样品果皮类黄酮含量最低,山东牟平样品果肉类黄酮含量最高;平均单果含类黄酮35.14mg,其中,果皮类黄酮占41.3%,果肉类黄酮占58.7%。  相似文献   

2.
柑橘中类黄酮的组成与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柑橘是人类膳食中类黄酮的主要来源之一。类黄酮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且其抗癌、抗病毒、抗炎及抑菌效果可能基于其强抗氧化活性。柑橘中的类黄酮类物质分为黄烷酮、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和花色苷等几类,且以黄烷酮糖苷类含量最为丰富。柑橘中类黄酮组成和含量因种质和组织部位而异,柚果实中含有大量苦味的新橘皮糖苷类,而甜橙和橘果实中以无苦味的柚皮芸香糖苷类为主。目前,对类黄酮代谢途径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其主通路上,但对类黄酮糖基化、酰基化以及甲基化等相关的基因和酶类研究较少。随着柑橘类黄酮代谢研究的深入,其积累和分布的遗传机理将逐渐得以揭示,这将会为培育功能性柑橘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乙醇为溶剂,采用常温振荡法、液氮冷冻研磨法、匀浆法和超声法提取苹果果实中的类黄酮。结果表明,超声法最适于提取苹果果实中类黄酮,类黄酮提取率高,方法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早酥’梨及其红皮芽变‘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成与合成模式。【方法】以‘早酥’梨与芽变‘红早酥’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通过HPLC-MS2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早酥’梨和‘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黄酮醇、原花青素和花青苷代谢支路。2个品种果实自然发育过程中的类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以酚酸、原花青素、黄酮醇和花青苷为主的多数类黄酮组分的合成高峰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原花青素、花青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膨大期后含量维持稳定。‘早酥’梨葡糖糖苷类黄酮、原花青素组分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在果实成熟期出现第二个积累高峰。类黄酮合成高峰期,大多数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水平达到峰值。果实发育后期,下游类黄酮合成基因DFR、ANR、ANS和UFGT表达量相应提高。【结论】‘红早酥’梨果皮比‘早酥’梨果皮含有更多类黄酮物质,特别是类黄酮糖苷衍生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也显著升高。‘红早酥’梨和‘早酥’梨果皮中的类黄酮合成高峰均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红早酥’成熟果皮中类黄酮组分含量虽有下降,但仍含有较高水平的原花青素和类黄酮糖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种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果实中类黄酮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探究避雨栽培对类黄酮物质代谢及积累的影响,为避雨栽培措施在酿酒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技术,分析2012和2013年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2种模式下生长的‘赤霞珠’葡萄果实果皮中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结果】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没有改变果皮中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苷物质的种类,总体上则促进了黄酮醇类物质,主要是3’4’-取代的槲皮素类物质的积累,并有利于黄酮醇和黄烷醇甲基化比例提高,但对黄烷醇物质总量没有显著影响。2012年避雨栽培的果实中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而在2013年其含量则明显较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对花色苷物质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花翠素香豆酰化-3-O-葡萄糖苷在2个年份的避雨栽培果实中均有显著降低,而甲基花翠素香豆酰化-3-O-葡萄糖苷的含量则明显提高。【结论】避雨栽培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对果皮中花色苷等类黄酮物质积累的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果实类黄酮代谢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对嫁接在"八棱海棠"上的"鲁加"系列(1~6号)苹果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总酚、类黄酮和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盛花期后50d至果实成熟,"鲁加"苹果的果皮和果肉内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多在盛花后50~70d下降幅度较大;果肉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多在盛花后50~90d下降幅度较大。其中,"鲁加1号"苹果果皮和果肉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在盛花期后50~70d,果皮花青苷呈下降趋势;在盛花期后70d至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鲁加1号"和"鲁加4号"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以巴梨、红巴梨、茄梨和红茄梨为试材,研究了梨果皮色素的构成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梨果皮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对光照、提取液pH及保存温度条件较敏感,在提取液pH值中性条件下采取低温避光保存,色素含量稳定.通过特定试剂染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梨果皮色素属于黄酮类,不含橙酮和C5-OH,合有花青苷、类黄酮、查尔酮、儿茶素、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醇-3-0-糖苷、酚羟基;可能含有异黄酮、3',4',5'--三羟基等官能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杂交二代(F2)2个功能型苹果优株及对照品种‘嘎拉’的果实风味品质,旨在为新疆野苹果资源的利用保存及功能型苹果育种理论与技术提供基本资料。【方法】以2个功能型苹果优株‘红心7号’和‘红心9号’为试材,以栽培品种‘嘎拉’为对照,对果实的类黄酮组分、糖酸组分、挥发性成分等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红心7号’与‘红心9号’硬度、Ca、Fe、Zn和花青苷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嘎拉’;3个参试材料均以果糖和苹果酸含量最高,2个功能型苹果优株糖、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嘎拉’;‘红心9号’果实各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数和特征香气成分种类数最高,含量以‘嘎拉’最高,但‘红心7号’各类挥发性成分和特征香气成分的种类数及含量均最低;‘红心9号’与‘红心7号’类黄酮含量分别是‘嘎拉’的3.1倍和2.3倍,但‘红心9号’味感偏酸,而‘红心7号’味感甜酸适口,与‘嘎拉’基本一致。【结论】‘红心7号’硬脆多汁,甜酸适口,果实类黄酮、花青苷和Ca、Fe、Zn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嘎拉’。因此,从新疆红肉苹果杂交二代分离群体中能够选育出综合品质优良的功能型苹果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以‘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MCP和DPA处理对冷藏苹果果实蜡质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期间所有苹果蜡质中总酚和黄酮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 μL·L-11-MCP和2 g·L-1DPA处理提高了蜡质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各处理苹果蜡质的甲醇提取物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杏果实发育进程中多酚与类黄酮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熟期和果实呈色不同的2个杏品种“青密沙”杏和“骆驼黄”杏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对果实与果皮中的总酚、总类黄酮与花色苷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以期揭示杏果实发育进程中多酚与类黄酮类物质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杏果皮和果肉中的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均是在果实发育前期即果实第1迅速生长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果实发育进入硬核期以后,这2种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即开始逐渐降低,至商熟期又有所升高.花色苷含量则是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加.“骆驼黄”杏果肉和果皮中的总酚与总类黄酮均明显高于相应的“青密沙”杏.在果实发育的任何阶段,无论是总酚、总类黄酮还是花色苷,2个杏品种果皮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果肉.由此可见,杏果实中的多酚与类黄酮类物质含量与品种、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套袋处理对‘红富士’苹果果实钙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苹果果实的总钙量随发育进程逐渐增加, 发育前期和发育后期是苹果果实吸收钙素的主要时期。同位素示踪试验表明, 套袋及果袋种类影响果实对钙素的吸收, 其中未套袋的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最大, 套塑膜袋果实次之, 套纸袋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最小。在处理初期苹果果实对钙素的吸收能力较高,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钙素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苹果果实吸收的钙素最早进入梗端部位, 而后再运转到萼端部位。此外, 已进入苹果果实的钙素存在“倒流”现象, 可再分配到树体的其它部位, 由此表明钙在果实内不能再分配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苹果果实β-Gal和LOX活性变化特性及其与果实软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建梅  马锋旺 《园艺学报》2009,36(5):631-638
 以‘富士’和‘金冠’苹果果实为试材, 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酶(β-Gal) 和脂氧合酶(LOX) 在果实发育、成熟和软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采后乙烯调控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果实发育后熟过程中, 金冠果实β-Gal活性显著高于富士, 在果实后熟软化期间这种差异尤为突出; 而富士和金冠果实LOX活性呈相似的变化规律, 虽然花后富士的活性高峰显著高于金冠, 但之后其活性下降迅速,并一直低于金冠。采后苹果果实β-Gal和LOX均受乙烯调控, 乙烯抑制剂1-MCP极显著地抑制β-Gal和LOX的活性, 而乙烯利对二者活性起促进作用, 但因品种耐藏性不同其促进效应不同。综合来看, 苹果果实β-Gal和LOX活性表现相似的变化规律, 并且β-Gal在果实贮藏初期受乙烯的调控作用较LOX显著, 因此认为在苹果果实软化早期β-Gal的作用可能大于LOX。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树上的苹果果实还是离体果皮, 5 - 氨基乙酰丙酸(ALA) 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 而金雀异黄素(GNT) 促进离体果皮花青素积累的效应比ALA还明显。光照、ALA和GNT处理均诱导果皮PAL活性短时上升, 表明花青素积累涉及到合成酶活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苹果育种研究工作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苹果生产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的苹果育种概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回顾了我国苹果育种的成就。作者根据自己对国际上目前盛行栽培和发展的苹果品种以及我国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的了解,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发表的一些品种,如华冠、华帅、华红、寒富、新帅、新苹等,都具有优质、丰产、耐贮、适应性广的特点,并且有的在品质上并不比现在国际上盛行发展的富士,布瑞拜,乔纳金,新红星差。对于这些品种,作者认为应积极开展品种区域试验,与这些国际上的热门品种进行较量,以确定它们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推广价值。为了尽快培育出我国超国际水平的苹果新品种,建议扩大全国苹果育种中心机构,统一制定育种计划,利用我国已培育出的前述的几个优质品种与一些国外的实践证明为优良杂交亲本的品种进行重复杂交,加速我国苹果育种步伐。  相似文献   

15.
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苹果生产过程中氯氟氰菊酯的残留污染及其在苹果中的降解规律,用气相色谱法动态检测了大田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结果表明,最后1次施药后苹果中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顺序为:37.5g/hm2喷施3次>37.5g/hm2喷施2次≈18.8g/hm2喷施3次>18.8g/hm2喷施2次,喷药总量是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施药后到采收前,果皮残留浓度是果肉的9~40倍,氯氟氰菊酯的降解为一级动力学模型,半衰期为17.6d,苹果果肉降解速率(T1/2=22.7d)比果皮(T1/2=16.9d)慢。以37.5g/hm2浓度喷3次,30d后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量(<0.02mg/kg)远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最大残留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苹果生产的现状 苹果是建国以来发展面积最大、产量增长最快的一种果树,也是我国水果市场上最重要的一种水果,它几乎可以周年供应市场,在解决我国人民所需水果方面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84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1135.3万亩,相当于全国果树栽培面积的1/3左右,较1952年的苹果栽培面积  相似文献   

17.
The poor red blush development on ‘Cripps Pink’ (Malus x domestica Borkh.) apple fruit at commercial maturity (CM) reduces the economic return to apple growers in warmer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delayed harvest maturity up to 6 weeks following CM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blush and fruit quality of ‘Cripps Pink’ apple were investigated at two locations in Western Australia during 2003 and 2004. The red blush, export-grade fruit, total anthocyanin, cyanidin 3-galactoside, chlorogenic acid, catechin, and epicatechin of apple fruit skin tissues increased with advancement of harvest maturity at both locations in both years, whereas hue angle, concentration of phloridzin, fruit firmness, and titratable acidity (TA) of apple fruit tissues decreased with delayed harvest. The internal ethylene concentration was elevated with the delayed harvest. The concentrations of quercetin 3-galactoside, quercetin 3-arabinoside, quercetin 3-rutinoside, quercetin 3-rhamnoside, and quercetin 3-glucoside increased up to 2 weeks following CM, and then declined in 2003 at both locations and at Perth Hills in 2004. Delayed harvest resulted in improved development of red blush on the fruit surface, accumulation of total anthocyanin, cyanidin 3-galactoside, chlorogenic acid, catechin, epicatechin, and quercetin glycosides in fruit skin, SSC:TA ratio and reduced fruit firmness possibly due to the increased ethylen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柱型与普通型苹果叶片结构与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美霞  戴洪义  葛红娟 《园艺学报》2009,36(10):1504-1510
 采用石蜡切片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法对柱型和普通型苹果各3个品种的叶片结构和叶绿 体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柱型苹果叶片每一层内的栅栏组织细胞大小不等, 细胞排列相对杂乱,各层细胞之间相互交错, 层与层之间分界线不明显; 而普通型苹果叶片每一层内的栅栏组织细胞大小一致,细胞排列整齐紧密, 各层之间分界线明显。柱型苹果的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均显著高于普通型苹果。柱型苹果上表皮细胞表面的褶皱明显多于普通型苹果, 表皮细胞隆起的高度较高。两种类型苹果的气孔长度差异不明显, 但柱型苹果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型, 气孔宽度则是显著低于普通型。柱型苹果叶绿体内基粒或基质片层与叶绿体长轴方向不平行, 基粒片层排列不规则, 片层数相对较少; 而普通型苹果叶绿体内的基粒或基质片层与叶绿体长轴方向平行排列, 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致密, 片层数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9.
套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进行了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其果实的Ca含量,研究套袋对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花后40~90d,整果钙吸收量高于对照果实;从花后120d开始,对照果实整果钙含量一直高于套袋果实。此外,苹果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Ca都有吸收,花后40d内,苹果果实吸收整果钙含量的20%左右;从花后40d(套袋)到90d,果实钙吸收量迅速升高,对照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66.1%,套纸袋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73.8%;此外,在果实的成熟期仍有少量的钙吸收。果实套袋后,果实各个部分的钙含量变化与对照果实相比,果皮中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果肉和果心的钙含量却高于对照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