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竹亚科的几个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了产于四川的竹亚科1新种,1重新拟名种,4新变型,1新组合。它们是波柄玉山竹 Yushania crispata Yi,冬竹Dendrocalamus factitius Yi,黑蓉城竹 Phyllostachys bissetiiMcClure f.denigrata Yi et H.R.Qi,金黄百夹竹 Ph.nidularia Munro f.sulfurea Yi et C.G.Chen,黄秆绿槽百夹竹 Ph.nidularia Munro f.speciosa Yi et C.G.Chen,绿秆黄槽百夹竹 Ph.nidularia Munro f.mirabilis Yi et C.Q.Shen,绿秆花黔竹 Dendrocalamus tsiangii(McClure)Chia et H.L.Fung f.striatus(Yi et H.R.Qi)Yi etH.R.Qi。补充记载了黔竹 D.tsiangii(McClure)Chia etH.L.Fung 的花、果形态特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牡竹属的研究(之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着重探讨了有关本属的概念、与邻近属之间的关系、属下分类系统以及本属在竹亚科中的系统位置。基于形态学的分析、比较,特别是数量分类学的验证,笔者支持广义牡竹属的概念,即赞成“甜竹属Sinocalamus McClure emend keng f.”应为牡竹属的异名。本文建立了牡竹属—新亚属,即龙竹亚属 Dendrocalamus subgen.Sinocalamus(McClure)Hsueh et D.Z.Li,stat.nov.;四个新组,即椅子竹组 Sect Bambusoidetes Hsueh et D.Z.Li,Sect.nov.;龙竹组 Sect.Draconicalamus Hsueh et D.Z.Li,sect.nov.;麻竹组 Sect.Sinocalamus(McCl.)Hsueh et D.Z.Li,sect.nov.;碟环慈竹组 Sect.Patellares Hsueh et D.Z.Li,sect.nov.。本文记载了牡竹属植物10新种、1新变种和3新变型;报道了6种牡竹属植物为中国分布新记录,3种云南分布新记录;证实我国并无 Dendrocal-amus strictus(Roxb.)Nees 的天然分布。至此,中国牡竹属已知有29种2变种4变型(不含原变种及原变型)。本文对牡竹属的区系特征也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雨季明显,是我国竹类植物的主产省区之一,也是竹类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为探明贵州省分布的竹类植物现状,文章结合《中国竹类图志》《中国植物志》《贵州植物志》及竹类植物研究者统计的贵州省竹种资源,确认了贵州省分布的竹类植物有19属、76种、3变种、6变型,共85种(不包括引种)。研究结果可以为贵州竹资源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早竹学名变动的历史沿革,支持将Phyllostachys violascens(Carr.) A.et C.Riv.作为早竹的正确学名,而将Ph.praecox C.D.Chu et C.S.Chao减为其异名的分类学处理结果。通过文献考证和实物照片比较分析认为,在国产早竹复合体中,产于浙皖毗连地区的新秆深绿带紫色、密被白粉、节部紫色,老秆灰绿色或黄绿色并有暗黄色或淡褐色纵条纹,其土名称之为"土早竹"(也称"宽叶早竹")这一类型与Ph.violascens(Carr.) A.et C.Riv原植物相符。而Ph.praecox C.D.Chu et C.s.Chao模式植株则为栽培品种"余杭早竹",但其原发表时的营养器官形态描述中混有"土早竹"的特征。随着近20余年来"土早竹"资源的锐减,应加强其保护。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南靖县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竹类资源丰富,有8属20种3变种5栽培型,其中梅花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obtusangula)为福建竹类新分布;主要的竹林类型有毛竹林、麻竹林、绿竹林、石竹林、单竹林,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广西融水县牡竹属麻竹的新变种—融水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var.rongshuiensis D.Y.Huang et al.。其与原变种区别在于箨鞘背面密被深褐色刺毛,箨舌先端呈流苏状;叶柄表面嫩时竖生密集的白色毛,叶片表面中脉被小锯齿,倒摸粗糙,背面密被细毛茸。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马尾松(24年生)下留养茶秆竹培育复层林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间伐后留养7年马尾松胸径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ck;平均树高则为C>A、D>B>ck,树高增长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B、C、D处理与CK处理间单株立木材积有极显著差异,C处理与A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B处理与A处理间有显著差异,A处理与ck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茶秆竹平均胸径C>D>B>A,平均竹高C>D>B>A,按产笋量从大到小,依次为:D>C>B>A.产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D>B>A.马尾松茶秆竹可以形成复层林且经营效果较好,在南方林区有宽广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笋用竹病虫害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浙江省笋用竹主产区的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整理报道了浙江省笋用竹病虫害种类共69种,其中虫害;2纲5目21科41属47种;病害;23属22种,并记述和分析了笋用竹优势病虫害种类,寄主、分布及发生与危害变迁原因,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9.
为给单枝竹属Bonia Balansa种质资源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依据,对广西单枝竹属资源及其分布开展调查,并进行了秆型、秆高、叶长、叶宽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单枝竹属竹种资源丰富,在25个天然居群共收集单枝竹B.saxatilis、芸香竹B.amplexicaulis和箭秆竹B.saxatilis var.solida等2个种、1个变种的106份种质;单枝竹属竹种在广西集中分布在21°57′~25°57′N,111°06′~106°29′E,海拔100~800 m之间的岩溶地貌区,呈现箭秆竹、单枝竹、芸香竹自北向南天然分布规律,单枝竹、芸香竹分布存在重合现象。秆型存在4种类型:1直立且秆梢挺直型;2直立但秆梢钓丝状下垂型;3攀援型;4匍匐型。秆高、叶长、叶宽形态差异显著,单枝竹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叶宽、秆高、叶长;芸香竹和箭秆竹依次均为秆高、叶宽、叶长。单枝竹属资源及其表型变异丰富,具有种质挖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 雷竹[P.praecox C.D.Chu etC.S.Chao]、高节竹[P.prominensW.Y.Xiong]、红哺鸡竹[P.iridescens C.Y.Yao et S.Y.Chen]、乌哺鸡竹[P.vivax McClure]、白哺鸡竹[P.dulcis McClure]、黄甜竹[A.edulis(Wen)Wen]、肿节少穗竹[O.oedogonatum(Z.P.Wang etG.H.Ye)Q.F.Zheng et K.F.Hung]具有成林快、产量高、效益好、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特点。它对土壤、气候条件等要求不严格,山地、丘陵、房前屋后、四旁空地均可种植。目前,多竹种引种栽培的试验较少,本文就多竹种中小径笋用竹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在鄂南赤壁市对优良纸浆竹种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McClure.、花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绿竿花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Striatus’进行了造林、育苗试验以及受冻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竹种的产材量均高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且表现出粉单竹>花竹>绿竿花慈竹。粉单竹和花竹2a生竹秆、绿竿花慈竹1a生竹秆成苗数最多,结合911生根粉处理取得的效果更佳。3个竹种均具有抗低温冻害的能力,适应鄂南地区生长。  相似文献   

12.
撑绿杂交竹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98~2009年的撑绿杂交竹文献进行统计归纳,文献计量共72篇,分别从文献研究的内容、发表年份、第一作者以及期刊载体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撑绿杂交竹在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较深入,文献第一作者以高等院校居多,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等省,文献共涉及40种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研究国产竹亚科中,发现有六种新植物,均分布于华南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4.
滨海沙地簕竹属10个竹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滨海沙地簕竹属10个竹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鼓节竹、观音竹、凤尾竹的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值较高于其它竹种;(2)河边竹、观音竹、青皮竹、青竿竹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等值均高于其它竹种;(3)河边竹、花孝顺竹、破蔑黄竹、青竿竹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相对较高;(4)河边竹、青皮竹、青竿竹、鼓节竹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值相对较低。综上可以看出簕竹属中河边竹、观音竹、青皮竹、青竿竹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可作为沿海沙地竹子引种的优选竹种。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研究中国竹亚科中,发现有7个新种,均分布于华南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印江县进行绵竹引种育苗造林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的移植方法对绵竹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丛苗移植造林与单株分蘖苗移植造林相比,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7.55%,平均发笋量增加128.5个,平均胸径增加1.65 cm,平均高增加1.20 m,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牡竹属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莫古礼1940年建立的单竹属Lingnania和麻竹属Sinocalamus,在1980年被贾良智等取消了,麻竹属的模式种及有关的少数种归到牡竹属Dendrocalamus去,余下的种均置于箣竹属Bambusa,1983年耿伯介又重新把它组合,先后成立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和慈竹属Neosinoc-  相似文献   

18.
绿竹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优良笋用丛生竹种 ,产笋期 5~ 10月 ,时值夏秋季节鲜笋供应的空白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本文根据绿竹笋的发展优势 ,从开发和发展绿竹笋资源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绿竹笋用林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者最近在研究中国竹亚科中,发现三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均分布于华南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