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间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配制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和陆地棉与陆地棉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棉品种作为对照,比较和研究了两类组合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陆种间杂种在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数和不孕子率上显著地高于陆地棉种内杂种,但单铃重和衣分则显著地低于陆地棉种内杂种,单铃重前者最高为3.3 g,后者最低也有4.7 g。一般地,海陆种间杂种的小区皮棉产量显著低于陆陆种内杂种,但也有个别组合,如海陆1号的皮棉产量,与陆地棉品种中棉所 12 和陆陆种内杂种浙杂 166 没有显著差异。在品质性状方面,海陆种间杂种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都显著地好于陆陆种内杂种,尤其是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最高分别达到 35.3 mm、43.6 cN·tex 1 和7.8%。  相似文献   

2.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种间杂种的光合和花药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陆地棉和海岛棉两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组配了种内杂种(陆地棉与陆地棉)和种间杂种(海岛棉与陆地棉),对种间杂种和种内杂种的光合作用特征和花药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陆杂种较陆陆杂种营养生长旺盛,产量较低。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与陆地棉类型的差异不明显,光合性能主要与棉花自身的基因型有密切的关系。各材料的可育花粉率都超过了90%,海陆杂种表现较强的花粉育性。选育光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海岛棉亲本,对于提高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临保三交种与单交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及临保系和恢复系分别配制了临保三交种、单交种进行组合的杂种优势比较,结果表明:临保三交种在抗性方面优于单交种,在经济性状及产量上与单交种相当。临保三交种完全可以替代单交种,从而节省了两系制种过程中初花期拔除50%可育株的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了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及临保系和恢复系分别配制了临保三交种、单交种进行组合的杂种优势比较。结果表明:临保三变种在抗性方面优于单交种,在经济性状及产量上与单交种相当。临保三交种完全可以替代单交种,从而节省了两系制种过程中初花期拔除50%可育株的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了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选育研究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雄  饶勇  肖华贵 《种子》2000,(4):37-40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研究结果表明,三交种方法是克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量花粉的有效途径。三交种、单交种的不同组合之间,三交种与单交种之间的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产量最高仍是一个单交种,两个强优势的三交种的产量经强油821、油研七号增产34.99%、32.66%、20.89%、18.81%,比相应的单交种增产6.4%、4.6%。恢复系恢11的配合力最高,恢12的配合力居第二,一个临保不育系的配合力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出优质高产的红米稻,利用杂合不育系(D62A/红宝石B、933A/红宝石B),纯合不育系(D62A、933A、红宝石A)与2个白米恢复系(R527、R272)、1个红米恢复系(R319)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6个三交组合和9个单交组合。结果表明:(1)杂合不育系比纯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结实率高;(2)恢复系为红米,红米三交杂交稻抽穗期比较整齐一致,三交种产量比对应的单交种有显著的优势;(3)恢复系为白米,单交种株型比三交种整齐,生育期一致,米颜色不出现分离,因此选育红米杂交稻时恢复系的选择是关键;(4)对三交种、单交种12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所有性状的特殊配合力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主要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7.
利用前期以明恢86为轮回亲本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4个供体亲本(Gayabyeo、沈农265、早籼14和Y134)杂交构建的高代回交导入群体,在浙江省三门县沿海滩涂采用0.5%盐浓度的海水全生育期灌溉,筛选出150个耐盐恢复系群体,考察了耐盐恢复系在正常灌溉条件下的性状分离及与两个三系不育系测交种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耐盐恢复系在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出现明显的分离,性状分离的类型及特点因选择群体和性状本身不同而异,从中选育出30个单株产量和耐盐性显著好于轮回亲本明恢86的株系,这些株系大多表现穗长缩短,株高和千粒重下降,但单株有效穗和结实率显著增加,导致产量的显著提高。4个组合的耐盐恢复系群体与两个三系不育系(II-32A和川345A)测交种的性状分离明显,与明恢86和两个三系不育系的测交种相比,多数测交种表现穗长缩短,株高降低,单株有效穗数相仿,但与II-32A测交的杂种千粒重显著增加,杂种表现趋势与耐盐恢复系本身不完全相同。分别鉴定出22个和23个耐盐恢复系,其与两个不育系测交的杂种产量显著高于明恢86与相应不育系的测交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比生产对照种汕优10号显著或极显著增产的测交组合分别有7个(II-32A为母本)和4个(川345A为母本)。研究表明,利用优良恢复系的回交导入后代在大田盐胁迫条件下筛选耐盐单株,结合耐盐后代在正常灌溉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鉴定筛选,可以有效地改良恢复系的耐盐性,并选育出耐盐性提高的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3个不育系、3个同质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恢复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类型组合,研究新型三裂棉(D8)不育胞质对棉花杂交种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8不育胞质对子棉和皮棉产量有极显著的负效应,子棉平均减产15.3%~25.6%,皮棉减产25.0%~39%;但D8胞质对不同产量因素的影响不同,平均降低铃重0.89~1.00 g,降低衣分4.59%~7.08%,对单株结铃数无明显影响。D8胞质不育对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没有影响,还可以提高纤维比强度1.0~1.1 cN·tex-1,降低麦克隆值1.4~1.5,增加纤维伸长率0.4。不同的基因型受D8不育胞质的影响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型,可以减小胞质对铃重和衣分的负面影响,选育出优良的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9.
三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Ⅱ.三交中晚稻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4个纯合不育系菲A、中9A、金23A和珍汕97A,4个杂合不育系菲A/协青早B、中9A/协青早B、金23A/协青早B和珍汕97A/协青早B,3个恢复系752、测64-7和优米2号,按8×3 NCⅡ交配设计配制24个组合。比较研究了三交种的杂种优势及株高和抽穗期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58.33%的三交种比相应单交种具增产优势,平均增产6.11%。单株产  相似文献   

10.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12.
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59—1962年试验证明,海陆杂种一代具有早熟、丰产、优质的特性。海陆杂种一代的籽棉产量接近陆地棉,而显著高于海岛棉。成熟期较海岛棉早,比陆地棉偏迟。生育特性一般介于两亲之间,不同程度的偏向于海岛棉,有的特性超过两亲范围以外。纤维细长,强度高,可以制成高挡纺织品。在江苏各地示范试种结果良好。在制种技术方面研究证明,采用具有某一隐性指示性状,进行不去雄杂交(人工辅助授粉),杂交率达70%,每工作日可制种6—8斤。  相似文献   

13.
Wnafstu棉花雄性不育系遗传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棉所41、陕7359(系)、陕2089(系)、陕2234、陕024(系)5个陆地棉种质和8046-1、8046-2、8046-3三个与不育系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种质为测试父本,采用连续多代和多父本分别株对株测交,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现的暂定名Wnafstu的雄性不育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陆地棉种质父本与不育系测交后,子代均为100%不育株;3个与不育株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株分别与不育株测交后,子代有不育和可育株两种类型,分离没有规律。据此认为,该不育系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一般陆地棉种质与其杂交,都可保持其不育性。与其具相同遗传背景的可育种质对不育系育性有恢复功能。提出了对该不育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陆海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F1群体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个陆地棉品种(系)和3个海岛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2个,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AD)遗传模型,通过对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为:纤维整齐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纤维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及伸长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所有的性状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效应;麦克隆值只受显性效应控制,其它4个性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的显性效应值分别大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值;所有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都很小。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和伸长率的广义遗传率都非常高,整齐度的广义遗传率较小。这些结果表明,除纤维强度外陆海杂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中显性遗传效应明显,与陆陆杂种及海海杂种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结果不同。长度、强度、整齐度和伸长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麦克隆值有显著的负向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通过陆海杂交利用海岛棉的优质纤维性状时,强度宜早代选择,而其它性状的选择不宜太早。  相似文献   

15.
李传宝 《种子》2004,23(10):54-55
通过回交对杂种后代进行测交筛选,育成恢复能力完全的恢复系.对育成的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优势与保持系、正反交的遗传效应研究表明,总果节数及单株铃数上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部分组合在产量表现和农艺性状上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花药培养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1%。经与籼梗测验种及“三系”不育系的测交鉴定证实: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3-4年)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广亲和系和广亲和恢复系。讨论了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可利用性,及由此而展现了在“三系”或“二系”上逐步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亚洲棉、比克氏棉和海岛棉种间杂种的合成及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为母本与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进行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种间杂交三种杂种(简称(亚×比)×海三种杂种,下同).(亚×比)×海三种杂种植株整体性状似海岛棉亲本,但营养生长旺盛,植株高大,并兼有三个亲本的一些形态特性。(亚×比)×海三种杂种花粉高度不育,但雌配子部分可育。海岛棉的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在现有较大的影响,其中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其种子尚有少量色素腺体,但植株为正常色素腺体类型;而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亚×比)×海三种杂种虽种子无色素腺体,但植株为少色素腺体类型,Gle2对(亚×比)×海三种杂种的色素腺体的影响与gl2gl2gl3gl3相同,只是杂种植株色素腺体的减少现象是更明显。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的遗传及其转育途径和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棉花品种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9对引物对46个品种或品系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39条多态性谱带,以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46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33时,被分为两大类,I类为海岛棉,II类为陆地棉。II类组中陆地棉在相似系数0.568时,被分为2个亚组。亚组1为海陆杂交低代材料,具有陆地棉和海岛棉综合特征较多,从DNA扩增的谱带看,多是海陆杂合带,并有较多海岛棉带型。亚组2除品系冀031823和冀04425为纯陆地棉外,具有海岛棉优质基因的陆地棉渐渗系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扩增结果表明渐渗系主要遗传背景为陆地棉,个别性状来源于海岛棉。由于渐渗位点和基因不同,从而造成一定的差异,被聚类到不同小组。该研究为这些品系利用和新品种、杂交种培育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杂交棉在高密度植棉模式下主要经济性状优势,为新疆南疆棉区棉花杂交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005—2012年南疆中早熟杂交棉和常规陆地棉区域试验品系和审定品种的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多年多点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在高密度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杂交棉参试组合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急速下降的过程。杂交棉参加区试组合在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变幅较大。陆陆杂交棉组合平均皮棉产量略高于常规陆地棉,纤维长度、比强度等品质指标略低于常规陆地棉,但均不显著。陆陆杂交棉审定品种在单株结铃、单铃重方面显著高于常规陆地棉,但每公顷铃数较常规陆地棉低3.0万个,平均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陆海杂交种在单株铃数、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总体优于陆陆杂交种和常规棉,但在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平均分别低于常规陆地棉27.0%、11.3%、7.0%。在目前高密度植棉模式下,参试杂交棉组合较常规陆地棉生产优势并不明显,继续开展高密度强优势杂交棉育种及种植模式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种间杂交与陆地棉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种间杂交种质系作母本,4个陆地棉常规品种作共同父本,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两种类型的组合24个,分析了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其次是单株铃数,而其余产量性状的优势表现较弱。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亦较大。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的子、皮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性较突出,均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结果也表明,(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组合间的变异主要受基因控制,多数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GCA和组合SCA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