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螟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肾、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狼、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与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ACB)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蛹、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卵、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本文最后讨论了越冬源基数,成虫数量及田间卵量和造成危害的4~5龄幼虫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预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保平 《玉米科学》1992,(1):073-079
本文从玉米螟的发生分布、生活史、发育与存活、扩散能力、天敌、测报与防治等方面回顾了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探讨了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玉米螟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和存活率都在玉米生殖生长期最高。光温综合作用下的化性变化及可能的迁移扩散活动能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性。目前有记录的天敌共136种(寄生性天敌68种,捕食性天敌63种,病原微生物5种),田间自然寄生率一般较低,但越冬后化蛹阶段的幼虫被寄生率较高。玉米螟的中、长期测报基本上还是空白,应用的各种防治技术还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科学贮备严重不足,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基本的生态过程的研究还是空白,对玉米螟种群及种群以下的一些基本规律尚不清楚。同时,防治技术的可操作性与可接受程度也影响其推广应用,需要在明确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研究简易、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从1989~1991年对采自山西省运城(北纬35°02′,三代区)辽宁省熊岳城(北纬40°11′,二代区)、吉林省白城(北纬45°37′,二代区)、吉林省公主岭(北纬43°31′,一、二混发区代)、吉林省敦化(北纬43°23′,一代区)和黑龙江省克山(北纬48°02′,一代区)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对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的反应及生长发育速率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亚洲玉米螟在我国北部是否存在生态型(Ecotype)。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上述地区采集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存在3个不同的生态型:(1)运城生态型(暂定,下同):50%幼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4.0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光周期变化敏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2)白城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4.5小时。这一类型的幼虫滞育对温度和光周期的变化都比较敏感。(3)克山生态型: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约为15.0小时。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在某类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对光温反应也有所不同;不同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也有差异,即在发育速率上有所不同。如运城和白城生态型的幼虫期和蛹期在相同条件下比克山生态型短。克山(雌)同运城(雄)种群杂交,其F1,代的幼虫滞育...  相似文献   

5.
利用球孢白僵菌与赤眼蜂联合控制亚洲玉米螟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防治效果,但未见其他昆虫病原真菌与赤眼蜂共同施用下的相容性研究报道。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鉴定出4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分别为诺米曲霉(Aspergillus nomiae)、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37、4.11、3.69和5.19 d。采用0.1%(w/v)的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实现赤眼蜂单头蜂载菌量超过3.29万个孢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及其对亚洲玉米螟虫卵寄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玉米螟的化性类型与其主要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吉林省东部、西部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和二化类型种群,研究玉米螟滞育与饲养温度的关系、自交后代和杂交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及在不同生态区的一代化蛹率。研究表明:人工累代饲养的两种化性类型玉米螟发育历期比较一致,但降低饲养温度后,滞育率则表现出明显不同,一化性类型玉米螟滞育率显著高于二化性类型。两种类型玉米螟人工饲养的后代,经诱导滞育后仍然存在滞育后发育历期上的差异,与其越冬代所具有的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相似。两种类型玉米螟杂交F1代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的表现因双亲在杂交组合中的相互关系而异,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在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3个生态区内,虽然相同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有较大区别,但在同一生态区内两种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仍具有显著差异,二化性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明显高于一化性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3R"问题持续存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产品及技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期往往很短,探索其储存技术是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低温贮藏可以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进而可以为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稳定的天敌产品。因此,天敌昆虫低温贮藏一直是生物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天敌昆虫低温贮藏这一环节,就低温诱导天敌昆虫滞育虫态、冷驯化对昆虫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低温贮藏对天敌昆虫适合度(寿命、羽化率、性比、个体尺寸大小、飞行扩散能力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天敌昆虫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了防治效果、特点,对其他害虫的诱杀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①诱虫灯对螟蛾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诱杀螟蛾,可使田间玉米螟蛾主要栖息地的蛾量减少66.4%,玉米上落卵量减少71.l%;秋季被害程度在一代区减少78%,二代区减少51.2%,平均减少73.5%。②除诱杀玉米螟外,对许多农林等害虫有强烈诱杀作用,尤其是线站、草地螟及大豆食心虫等。③应用诱虫打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④对自然界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没有影响。⑤在目前的发生程度预测水平上,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夏敬源  崔金杰 《中国棉花》2000,27(12):13-14
1999年研究了天然彩色棉田主要害虫及其自然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并在室内测定了彩色棉不同月份不同组织棉酚和单宁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棉相比,彩色棉抗虫性明显,棉田棉铃虫百株落卵量降低,百株幼虫数量减少,棉蚜发生较轻,棉叶螨发生呈前重后轻的趋势;彩色棉田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减少;彩色棉体内棉酚和单宁的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是彩色棉具有抗虫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害虫。承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天敌寄生量少,适合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危害较重,一般发生年份减产7%~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及时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6月6日至2008年9月23日系统调查了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动态变化,并运用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相异性指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结构和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田共有害虫和天敌11目32科44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Fitch)]为玉米害虫群落中的最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0.0002~0.3889;多样性指数在2008年8月7日和2008年8月21日达到两个高峰值;害虫及天敌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一致,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玉米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invertebrate fauna in grassland are reviewed. Old grasslands with species-rich swards and complex structure support an abundant and diverse fauna compared with uniform leys with few species. Seasonal and successional changes in the sward are accompanied by equally marked changes in the invertebrate community. Climate and weather have a major influence, but their effects may be modified locally by the availability of shelter.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 soil fauna directly and the above ground fauna indirectly through the vegetation. Food quality as determined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l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ly influences invertebrate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The main biotic factors affecting abundance are natural enemies and disease; these, in combination with weather and food quality, are often the main agents in determining population density in natural communities.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grazing, cutt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urning, soil water control and pesticide use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sward and induce correspondingly great changes in the invertebrat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3.
采取随机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崂山茶区茶树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共记录茶树害虫(包括害螨)34种,分属于6目22科;捕食性天敌44种,分属于7目22科,其中天敌昆虫16种,捕食螨1种,蜘蛛27种。研究表明,该茶区茶树害虫大部分是由南方引进茶苗时带入的。目前该茶区的主要害虫是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捕食性天敌是蜘蛛。农药是影响天敌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综合运用自然气候、害虫天敌和人工干预技术措施调控兴义雪梨园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变施农药防治害虫的传统方法,2001~2004年,在兴义雪梨园设点,调查园中邻耕区、更替区、辟荒区内年度虫种结构、主要害虫、害虫天敌世代生活史。结果表明,2001~2004年,兴义雪梨园产量逐年增加,无大小年现象;梨个体较整齐,外观品质好,内在品质好,无农药污染;梨园内害虫未暴发,梨园内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兴义雪梨园生态系统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background in the form of living mulches and weed cover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foliage and soil arthropods were studied in corn, tomato and cauliflower crop systems in California. In Davis (Central Valley site) herbivores (especially aphids and lygaeid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weed cover than in the clover mulch, whereas leafhoppers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clover mulch. Higher numbers of natural enem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lover plots. Significantly more ground predators (Carabidae, Staphylinidae, spiders) were caught in pitfalls placed in the weedy and clover plots, than in the clean cultivated plots. In Albany (Coastal area), specialized herbivore (cabbage aphids and flea-beetles) den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lots with additional vegetation cover. It is not clear if this reduction was due to plant diversity or density effects, to the effects of natural enemies or to the lower quality of plants in the weedy and mulched plots, as crop growth and yields were drastically reduced in these plots at both sites. Further agronomic work is warranted to minimize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legume covers on crops, so that the entomological advantages reported here can be used in a practical way.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2日~8月20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与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15日~8月7日;大豆蚜虫天敌主要以小花蝽、瓢虫、草蛉、食蚜蝇为主,小花蝽和食蚜蝇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8月6日和8月16日,草蛉和瓢虫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为8月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