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户复合(混)肥施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中国肥料快速走向复合化,复合(混)肥是拉动肥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本研究基于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农户调研数据,对全国6个省的1143户农户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复合(混)肥施用现状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混)肥中提供的氮磷钾养分已经占肥料投入总量的32.1%、57.0%和58.2%,其中氮复合化水平超过西欧水平。施用复合(混)肥导致三大粮食作物养分投入数量平均增加12.2%,肥料成本平均增加26.7%,但在不同作物上的增产效果差异较大,其中玉米上施用各种类型复合(混)肥均能显著增产,增产幅度平均达29.9%,有部分复合(混)肥配方在水稻上增产,大部分复合(混)肥在小麦上不增产。复合(混)肥配方制定不科学、施用不科学及假冒伪劣过多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料的作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种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料配方在5种作物上的盆栽及大田对比试验表明,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是一种可以与目前推广使用的优质复合肥相媲美的新型优质肥料。应用于木本作物如柑桔、桑树等效果显,可使锦橙与果树复合肥比产量增加9.9%,单株重量增加16.1%、总糖增加15.6%、Vc增加15.0%;桑树作追肥与等有效养分总量相比,叶产量增加高达17-50%、粗蛋白增加3-9%;应用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麦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温脱水工艺对氨基酸发酵尾液进行干燥生产固体氨基酸水溶肥料增效物质。将其与普通水溶肥混合,制备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氨基酸水溶肥料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设置等量NPK普通水溶肥料(CF)、等量NPK氨基酸水溶肥料(AF)、减量20%NPK普通水溶肥料(4/5CF)、减量20%NPK氨基酸水溶肥料(4/5AF)4个处理,研究氨基酸水溶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AF、4/5CF、4/5AF处理分别增产11.23%、-3.59%、2.62%;通过平均隶属函数值得出氨基酸水溶肥可以显著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以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升最为明显,较CF处理平均分别提高29.4%和8.25%,AF处理和4/5AF处理较CF处理经济效益每公顷分别增加52533.0和12049.5元。氨基酸水溶肥NPK减量20%仍可确保增产,且其果实品质优于普通水溶肥。  相似文献   

4.
复合营养长效保肥保水剂应用及其缓释节肥效果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为探索保水剂与肥料复配混合后的缓释节水效果。该文应用整体法将N、P、K 3种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与保水剂进行复合自制复合营养长效保肥保水剂(简称复合保水剂),并采用盆栽对比方法,通过观测植株生长指标与植株N、P、K含量、植株含水量试验了这种复合保水剂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复合保水剂、保水剂、混合肥料与对照之间对一年生黑麦草出苗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复合保水剂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提高株高达12%~47%,提高生物量达1.3~5.6倍;复合保水剂显著的提高植物体内水分含量及水势;与同营养型肥料配方处理的生物量比平均高出3.88倍;复合保水剂与同营养型的混合肥料处理相比,提高N元素表观利用率可提高0.2~1.9倍,P元素表观利用率可提高0.23~2倍,但是K元素表观利用率则减少了33%~200%。复合保水剂对黑麦草出苗率没有影响;复合保水剂处理可以显著增加黑麦草的苗期生长量;复合保水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黑麦草的N、K利用率,复合保水剂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并能大幅度提高其利用率,用整体法制备复合保水剂的方法可行,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有机-无机复合保水肥料的保水保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保水剂中加入某些矿物和作物养分可制成有机-无机复合保水肥,通过盆栽试验,在淋溶和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研制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水肥的肥效、保水保肥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合保水肥能显著提高盆栽玉米生物量,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一倍以上;并能明显降低肥料的淋溶损失量,其抗淋失的保肥性能与塑料包膜尿素相当;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与普通肥相比提高幅度可达30.81%。试验结果还表明,集中施用能大幅度提高保水肥的保水保肥功效。采用保水剂和矿物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的复合保水剂与肥料适当混合用于林木也具有明显的保水保肥功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胱氨酸生产废水的处理和资源化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室内模拟、生物试验、车间试生产等手段,探讨了胱氨酸生产废水效益型资源化的原理和技术应用,阐明了“半浓缩-脱水调制-处理改型”的技术路线将胱氨酸生产废水制成有机-无机复合型的氨基酸复合(混)固体肥料的工艺特点、产品特点和效益特点。  相似文献   

7.
控释肥、普通肥分层施肥对氮磷钾养分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分层施肥对养分迁移的影响,通过土柱淋洗试验,以混施(肥料撒施后翻耕)为对照,设置不施肥、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分别与磷钾肥掺混后进行1层(深度5cm)、2层(5,10cm)、3层(5,10,15cm)施肥处理,研究不同分层施肥处理对养分淋洗总量、肥料养分淋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肥分层施肥的无机氮淋洗总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中3层施肥处理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控释肥各分层施肥处理无机氮淋洗量总体低于控释肥混施,但未达显著水平;各分层施肥处理对有效磷的总淋洗量无显著影响;普通肥3层施肥处理速效钾淋洗总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普通肥混施,而控释肥分层施肥中速效钾淋洗总量也是以3层施肥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控释肥1层施肥。不同分层施肥对肥料养分淋洗率表现出较大差异,普通肥混施处理氮淋洗率为9.9%,普通肥1层、2层、3层处理淋洗率分别为6.31%,4.91%,2.70%,分层施肥各处理淋洗率均显著低于混施处理,控释肥混施处理淋洗量为3.28%,控释肥1层、2层、3层处理淋洗率分别为1.48%,2.00%,2.63%,分层施肥处理淋洗率均低于混施处理,但未达显著水平;普通肥分层施肥处理磷肥损失率为0.03%~0.05%,而控释肥分层施肥处理磷肥损失率为0.07%~0.08%,均未达显著水平;普通肥分层施肥处理中混施钾肥淋洗率为0.35%,1层、2层、3层施肥处理淋洗率分别为0.40%,0.49%,0.55%,其中3层处理淋洗率显著高于混施处理,控释肥混施处理钾肥淋洗量为0.24%,1层、2层、3层施肥处理淋洗率分别为0.20%,0.27%,0.37%,其中控释肥3层淋洗率显著高于混施处理。各处理pH总体为7.22~8.24,各次淋洗各处理间pH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电导率随着淋洗的进行出现显著的下降,第1次淋洗普通肥各处理电导率为7547.00~9360.00μS/cm,控释肥各处理电导率为5570.00~9370.00μS/cm,至第4次则分别下降为1985.67~2470.00μS/cm与1804.67~2576.67μS/cm。综上,普通尿素分层施肥无机氮淋洗总量显著低于肥料混施,以3层施肥最低;控释尿素各分层施肥无机氮淋洗量总体低于肥料混施,但差异不显著;各分层施肥对磷素总淋洗量无显著影响;普通肥3层施肥速效钾淋洗总量显著高于肥料混施;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多,各处理淋溶液电导率均出现显著的下降,pH则不同程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土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的方法,对6种高氮复混(合)肥料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氨挥发特性及氮素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均表现为黑钙土黑土白浆土,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肥料在土壤中的氨挥发状况各异,与掺混肥相比,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和肥包肥可推迟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2d;而高塔造粒肥、脲甲醛肥料和稳定性肥料可降低氨挥发累积量5.3%~56.9%。土壤的硝化能力表现为黑钙土白浆土黑土,这与土壤pH、土壤质地有关;不同类型高氮复混(合)肥施入土壤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快速上升,7d左右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第40天后逐渐趋于平稳。而土壤硝态氮含量保持平稳上升状态。在3种供试土壤中,稳定性肥料均显著降低土壤硝化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控制的肥液自动混合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提高混肥精度,该文在基于脉宽调制的文丘里变量施肥装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利用电导电极设计了一个电导率测量仪用以实时反馈肥液浓度,使之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的自动混肥装置。该装置采用粗细2级调节的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检测的入口水压调用对应的函数关系,自动调节电磁阀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的占空比进行混肥;然后以电导率测量仪实时反馈混肥浓度,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进一步细调PWM的占空比,使混肥浓度尽量逼近目标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测量仪的有效测量范围为0~12.64 mS/cm,它所测量的电导率与肥液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为0.997。对混肥装置进行了实测验证,结果表明混肥时的最大浓度误差为0.04%,控制装置达到稳态的响应时间为7.8~10.4 s,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叶面喷施含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在辣椒和白菜上的应用效果,以期开发出根际有益微生物新的应用模式和新的叶面肥产品。以辣椒和白菜为供试材料,设以下6个处理评估肥料效果:喷施清水处理(CK)、喷施与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等养分的化肥处理(CF)、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的水溶肥处理(T1)、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微量元素的水溶肥处理(T2)、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SQR9的水溶肥处理(T3)和喷施含化肥+氨基酸+糖蜜+微量元素+SQR9的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处理(T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5个处理(CK、CF、T1、T2、T3)相比,T4处理在各项促生指标上虽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其更能够促进辣椒和白菜的生长,提高其生物学性状。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上,新型含菌株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的喷施,增加了叶际芽孢杆菌的数量;与喷施清水对照(CK)和与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等养分的化肥处理(CF)相比,其他4个处理(T1、T2、T3、T4)对辣椒和白菜叶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更大,而喷施含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T4)的影响更为明显。叶面喷施含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可有效促进辣椒和白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风化煤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植株干重及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均较不施肥(CK)和氮磷钾配施(NPK)小麦产量提高,结构改善。与NPK相比成穗数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增产6.69%~16.92%。控释肥使冬小麦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全N和全K含量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较NPK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与NP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期低、中后期高,同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小麦养分吸收与运转,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供试控释肥中以水玻璃控释材料包裹的控释肥(WCRF)效果最好,明显激活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养分供应充足,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叶片Pn、干重及养分含量及子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再生稻因其省工、节肥和品质优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不仅能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科学施肥是保证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氮肥施用。从再生稻氮肥施用效应、再生稻氮肥用量与施用方式、再生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再生稻氮肥施用研究进展,并根据再生稻生长和养分需求规律提出肥料施用要与农机、农艺相结合,以推动再生稻施肥技术轻简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4.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缓控释肥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分析了华北平原北部小麦-玉米轮作区缓控释肥不同配比和用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规用量分次施肥(100%UD)处理,土壤中NO-3-N含量在小麦生育后期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并且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相对较高; 缓控释肥处理土壤中硝态氮(NO-3-N)含量与100%UD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产量无显著差异。玉米生长季缓控释肥表现出了明显优势,肥料利用率提高,玉米穗秃尖长度减小; 其中减少20%用量的缓控释肥处理(80%SCR)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增产达到18.3 %。缓控释肥缓慢释放的特性有利于被作物及时充分吸收,减少了在土壤中因淋失而造成浪费的机会,从而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从小麦、玉米两季的变化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肥料在不同生长季之间的配置,使缓控释肥料发挥其最大潜力,实现小麦玉米产量双高产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一次性施肥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施肥方式,控释肥料、脲甲醛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等新型高氮复混(合)肥料在一次性施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本文在吉林省中部黑钙土上设置玉米田间试验,以明确相同养分条件下,不同类型高氮复混(合)肥料在玉米上一次性施用的增产效果及氨挥发状况。【方法】试验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新兴黄家窝保村进行,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N0)、常规施肥(Con)、高塔肥料(HT)、掺混肥(BB)、控释肥(CRF)、脲甲醛肥(UF)和稳定性肥料(SF),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40 m2。除常规施肥处理的氮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追肥比例为1∶2)外,其他处理均采用一次性基施。各处理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24、88、88 kg/hm2。在施肥后采用通气法对土壤氨挥发状况进行原位连续测定,于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用土钻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采用1 mol/L的KCl溶液浸提,然后用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AA3(AUTOANALYSIS3),德国产]测定土壤NH+4-N和NO-3-N含量。玉米成熟期对各处理进行测产,并在每个小区选取3株有代表性的植株,分为秸秆和籽粒,烘干后称重,全部粉碎后测定植株中的氮含量,计算植株吸氮量。【结果】从收获后产量及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率达到18.9%24.1%,而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一次性施用不同类型的高氮复混(合)肥间的产量无明显差异,介于12197 12899 kg/hm2之间;控释肥、脲甲醛肥料和稳定性肥料3个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7.9%、37.7%和28.8%;植株吸氮量分别为277.5、299.3和279.3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肥料施入土壤后,不同时期的氨挥发速率整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肥料的氨挥发速率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施肥后的3 13天,氨挥发速率峰值的大小为常规施肥高塔肥料掺混肥控释肥稳定性肥料脲甲醛肥;控释肥、脲甲醛肥和稳定性肥料的氨挥发量分别为10.6、8.1和10.3 kg/hm2,相当于施氮量的4.7%、3.6%和4.6%,明显低于掺混肥(14.8 kg/hm2)和高塔肥料(23.0 kg/hm2);从土壤-作物体系中的氮素平衡可以看出,控释肥、脲甲醛肥和稳定性肥料的表观损失量分别为103、79和73 kg/hm2,明显低于掺混肥(136 kg/hm2)和高塔肥料(123 kg/hm2);且与掺混肥相比,控释肥、脲甲醛肥和稳定性肥料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7.7 17.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氮素损失。【结论】在黑钙土区一次性施肥模式下,不同类型高氮复混(合)肥间的玉米产量无明显差异;与掺混肥相比,控释肥、脲甲醛肥和稳定性肥料3种新型肥料可以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8.1%86.6%,氨挥发速率降低40%96.5%,氨挥发损失量减少39.2%81.3%,且在环境可接受范围内有效维持玉米生育期间的土壤无机氮含量,保证了土壤氮素供应。  相似文献   

16.
以温室草莓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草莓花期和结果期叶面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对草莓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能明显促进草莓生长发育,提高果实品质,草莓果色深红、叶色浓绿透亮、单株果数增多、果实较大、甜度更高;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草莓增产效果显著,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率达7.9%~8.4%;与喷施清水相比增产率达6.8%~7.4%。  相似文献   

17.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无机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的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稻撒施追肥肥料颗粒破碎率高、抛程低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导流式离心圆盘扬肥器,其主要由带导向叶片的旋转圆盘、进料部分和导流筒组成,利用离心力和气流共同作用抛撒肥料,以提高抛程。首先,对肥料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抛程与肥料颗粒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装置的结构及运动参数。其次,基于EDEM对撒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向叶片结构参数与进料口位置对肥料初速度的影响,并基于FLUENT对扬肥器内部气流流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扬肥器导流筒对颗粒抛出速度的影响,优化导流筒的结构参数。最后,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叶片数量、叶片型式、叶片高度和盘室间隙对抛程和肥料破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片数为4、叶片型式为径向叶片、叶片高度为15 mm、盘室间隙为25 mm时,抛程为16.95 m,肥料破碎率为26.32%,较无导流筒的扬肥器抛程提高5 m、肥料破碎率降低28.2%。研究结果可为扬肥装置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对梨树用磁混肥,处理3、4、5比混肥2、6和习惯用肥1处理增产,其中以处理4产量最高。糖/酸比值为67.3;SOD酶、H2O2酶前期活力强,有利于抗衰老,后期两种酶活性降低,有利于促进梨果成熟。春梢、花簇、果台附梢数处理4最多,有利于梨树来年增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广东省几个主栽甘蔗品种的肥料效应,提出广东省甘蔗专用BB肥的适宜配肥比例为N:P2O5:K2O=1:0.30:0.78 ̄1.00,在中等肥力土壤上,高产甘蔗推荐施肥量为甘蔗专用BB肥1140 ̄1410kg/hm^2,施用甘蔗专用BB肥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益,其肥效优于通用型复合肥(15-15-15)和当地肥料,单位面积投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