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至此,保护环境、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等等,开始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新疆干旱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区生态环境,对其植被进行恢复及重建,且保证其可持续性,对我国开始西北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域的生态问题与恢复重建的基本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西部干旱地区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该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分析,在总结了多年来该地区生态治理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建立长期无灌溉近自然植被体系的可行性,并且使西北干旱地区受损生态环境系统逐步达到恢复与重建的基本途径;通过封育、科学补播及生态绿化等方式促进和实现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的自我调控和恢复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从树种选择、精细整地、节水灌溉、栽植管护等方面介绍了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为今后采煤沉陷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沙化干旱地区苜蓿引种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参试8个苜蓿品种引种并观测抗旱性、抗寒能力,选择刈割最佳时间和刈割次数,获得最高产草量,筛选出适合沙化干旱地区种植的牧草品种.为沙化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建立人工草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且多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高原沟壑、风沙以及丘陵沟壑是该地区三大类型区,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化以及土壤侵蚀等方面的问题,对当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形成了直接阻碍。也正因此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陕北地区生态建设与恢复的关注力度,并开始对植被恢复技术展开积极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分析沙棘的生态特征,从采种、育苗、整地、造林等方面的论述,对沙棘的育苗及造林技术,以其为沙棘的广泛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沙棘又名酸刺、醋柳、酸溜溜。属胡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米,簇生。分布很广,在我国已有20多个省都有栽植。凌源市属辽西干旱地区,经过多年对沙棘的引种栽培试种,现已取得良好效果。在凌源市青山改造中,如四道沟铁矿植被恢复、小孤山采石场闭矿坑植被恢复和东坡铁矿植被恢复的  相似文献   

7.
典型干湿区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干湿区分布图,选取典型的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82~2000年的NDVI数据和1981~2000年3个研究区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干湿分布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温度、降水)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变化较为敏感;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均较为敏感;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植被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影响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前一年冬季植被NDVI与当年夏季温度、降水的分别呈显著的负、正相关;而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当年植被NDVI与当年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正在不断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出现土壤沙漠化、沙尘暴等现象。而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后,人们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地面积要求,西北干旱地区开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将多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严重滞后于高速公路建设,极大地制约了高速公路生态型绿色通道的建设。通过回顾国内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了我国植被恢复研究落后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公路边坡植被恢复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 设的难点,且一直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 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补播在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草地补播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层中播种适应性强、有价值的优良牧草,是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补播对草地植被的影响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但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已经占国土的50%,干旱地区半干旱水资源不足,影响着造林生产和植被的恢复,从而影响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工作。造林生产中干旱缺水已经成为重要的障碍,是关系树木成活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抗旱造林技术在造林生产中十分重要和必要。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于荒漠造林、荒山造林、交通绿环、园林绿化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工程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帮助。1干旱地区造林的重要意义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随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孙兆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50-16954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对加快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综述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目标的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及策略,为西北地区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受稀疏植被与明亮土壤背景影响,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精确遥感估测难度较大。以Hyperion影像为数据源,选取甘肃省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系统比较了利用不同类型高光谱及多光谱植被指数估测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以期确定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估测的最佳植被指数。不同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利用线性回归R2及留一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光谱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显著优于相应的多光谱植被指数,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及抗土壤和大气植被指数(SARVI)表现明显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其中以基于833.3nm/640.5nm波段组合的ARVI表现最佳,R2可达0.7294,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5.5488。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撰  王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85-6687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分析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地势、气候、土壤和植被特点,指出当前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南方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的目标、步骤和途径,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方干旱地区多石质荒山、土壤瘠薄,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造林成活率仅30%,严重制约林分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北方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对连翘容器苗繁育、造林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较可行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国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靖  闵强 《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120,9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至今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干旱地区的沙化、荒漠化最为严重,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加快我国干旱地区造林工作步伐,提高干旱地区绿化面积,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质情况,从抗旱造林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干旱地区造林技术,为促进干旱地区绿化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决定作用,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系与恢复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阐述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微生物结构、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3个方面分析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随着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综合利用多种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保护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的再生性较难。天然林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尤其是在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区,因气候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文章着重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以便提升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