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长白山区沟谷沼泽乌拉苔草湿地土壤-植被锌元素循环规律的研究得知:土壤总锌量随着季节变化不同剖面层的变化规律不同:深层土B、C变化趋势与乌拉苔草季节生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表土层和A层土变化趋势在5月份乌拉苔草返青开始下降至6月份达到最低之后,说明锌对乌拉苔草生长有直接影响.有效锌含量的变化深层与总锌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土壤有效锌含量动态与总锌量动态变化和地上植被生长有直接关系;地上植被部分,锌在不同构件中含量不同:根含量最多,是因为根直接从土壤吸收土壤有效锌的结果;其次是立枯物中最多,说明乌拉苔草具有富集重金属锌的作用;叶片中积累锌量在6-8月份最高,说明乌拉苔草叶片刈割期锌含量最高,占总量的12%;在根从土壤中吸收转移有效锌是在5月份的A层最多,6、7月份的表层最大,与季节变化和乌拉苔草生长发育时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白山区沟谷沼泽湿地乌拉苔草群落的乌拉苔草生物量与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湿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在土壤空间的异质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的相关系数各层均为不显著,但相关系数逐渐由小到最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地上生物量与氮素之间的相关差异明显,但相关性均不显著;与硝态氮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但差异不大;与土壤中铵态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相关系数增加。与全氮和速氮的相关性空间差异性很大。地上生物量和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相关陛最大的是土壤剖面的C层。和速氮相关性最大的是表层。乌拉苔草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在不同土壤剖面的相关性不同,揭示出该湿地有机质和氮素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对乌拉苔草湿地生长季节内土壤CO2和CO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节的乌拉苔草湿地土壤释放CO2,并消耗CO。化学反应CO H2O→CO2 H2对于CO2和CO的动态变化起主要作用,CO2和CO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温度对CO2和CO体积分数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选择芦苇沼泽地、拂子茅苔草草甸土、撂荒地和小叶章苔草沼泽土等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作为样地,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水平分布不均,土壤动物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比较少。湿地的干旱对扎龙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有明显和直接的影响,湿地的多样性明显低于旱地,不同处境下湿地土壤中的大中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动物对于湿地环境的变化具有生物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CO2和CH4排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三江平原选择 3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永久积水的漂筏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和无积水的恢复湿地.从 2002年 7月到 10月对漂筏苔草沼泽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 2002年 8月中旬至 10月对小叶章草甸和恢复湿地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湿地类型下土壤 CO2和 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段时期内 (2002年 8月中旬到 10月底 )土壤 CH4排放通量为小叶章草甸 (14.3 mg· m-2· h-1)>漂筏苔草沼泽 (7.9 mg· m-2· h-1)>恢复湿地 (-0.015 mg· m-2· h-1), CO2排放速率表现为小叶章草甸 (384.9 mg· m-2· h-1)>恢复湿地 (345.6 mg· m-2 · h-1)>漂筏苔草沼泽 (117.6 mg· m-2· h-1).温度是导致漂筏苔草沼泽和小叶章草甸土壤 CO2和 CH4的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也是恢复湿地土壤 CO2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对其 CH4氧化吸收影响不明显.地表积水深度与漂筏苔草沼泽以及小叶章草甸土壤 CO2和 CH4排放均呈负相关,温度和积水深度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漂筏苔草沼泽和小叶章草甸土壤 CO2和 CH4排放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区沟谷沼泽乌拉苔草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氮素、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在时空变化中,表层最高,且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为2.57;C层最小,最小值出现在7月份,为0.3;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表层最高出现在6月份,为1.35;B层最小,最低点出现在6月份,为0.18,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时空变化中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高值是6月份B层,为8.5;最低点是C层的5月,为0.9;与氮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土壤脲酶在8月份最大,为0.91,B层最大为0.76;土壤纤维素酶在5月份最大,为0.41;C层最大,为0.52;土壤蛋白酶在4月份最大,为0.83;A层最大,为0.67,均不呈显著相关.与微生物相关结果为:土壤脲酶与8月份微生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酶与B层的细菌呈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7、8月份的放线菌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本文揭示了土壤不同酶活性受制于不同的微生物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小兴安岭北部公别拉河流域原生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类型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群落多样性指数——白桦—乌拉苔草群丛>白桦—柴桦—修氏苔草群丛;灌木群落多样性——柴桦—五蕊柳—沼泽皱蒴藓群丛>细叶沼柳—五蕊柳—修氏苔草群丛>柴桦—乌拉苔草群丛;草本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篷子菜拉拉藤—修氏苔草群丛>小白花地榆—丛苔草群丛>大叶樟—修氏苔草群丛>小白花地榆—修氏苔草群丛。篷子菜拉拉藤—修氏苔草群丛和柴桦—五蕊柳—沼泽皱蒴藓群丛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si)较高,而白桦—柴桦—修氏苔草群丛和柴桦—乌拉苔草群丛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不同类型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含量。[方法]以小兴安岭3种不同沼泽湿地为对象,研究柴桦苔草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湿地和2003年排水造林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结果]3种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递减趋势,SOC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41.35、141.05、75.89 g/kg。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在不同湿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柴桦苔草沼泽湿地最高,显著高于毛赤杨沼泽湿地和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P0.05)。柴桦苔草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湿地及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的全氮(TN)平均含量分别为22.88、23.69、9.22 g/kg,柴桦苔草沼泽湿地和毛赤杨沼泽湿地的TN含量显著高于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P0.05),分别是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的2.48倍、2.57倍。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柴桦苔草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湿地、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土壤剖面MB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柴桦苔草沼泽湿地MBC含量显著高于毛赤杨沼泽湿地和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土壤的含量(P0.05),20~40 cm土层中,柴桦苔草沼泽湿地和毛赤杨沼泽湿地MBC含量显著高于03排水造林沼泽湿地(P0.05)。3种不同类型的沼泽湿地微生物量熵在0.21%~0.58%,土壤微生物量熵的垂直分布规律不明显。[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碳动态及对排水的响应,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择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湿地(毛赤杨沼泽、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苔藓沼泽),研究不同沼泽类型、月份、土层土壤活性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大兴安岭北部4种沼泽类型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波动式下降,波动范围在0.71~15.03 mg·kg-1;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在观测期内均呈波动式下降,波动范围为0.35~3.30 mg·kg-1。毛赤杨沼泽、苔草沼泽各土层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6月、10月相对较低;2种落叶松沼泽表层(0-1。4种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在6-10月波动性较大,且规律性不强,波动范围为5.15~38.66 mg·kg-1。除苔草沼泽8月表层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低于10 cm相似文献   

10.
生物因子对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湿地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盘锦芦苇湿地随机选取3个样点,通过测定分析土壤呼吸作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揭示了生物因子对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生长季,4~9月生物因子变化较大,在4、5、6和9月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控制因子,在7和8月土壤湿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仅5、6月的生物量增加与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呈正相关。在较短的时间段和一定区域内,生物因子是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变异性的主要控制因子。在湿地芦苇生态系统中,凋落物数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湿地芦苇生态系统0~30 cm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呼吸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空间动态主要受地表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生物因子对其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外源Cd胁迫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外源Cd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采集湖南长沙红壤性水稻土,设置外源Cd胁迫浓度梯度为0、1、3、5、7 mg·kg~(-1)和10 mg·kg~(-1),进行室内模拟土壤Cd污染培养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外源Cd胁迫浓度为1 mg·kg~(-1)时,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土壤蔗糖酶活性随外源Cd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通径分析可知:外源Cd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也可以通过酶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d污染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有同样的作用机制;其中Cd胁迫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直接抑制作用系数最大(-1.110),与脱氢酶的相关系数最大(-0.952~(**))。综上,外源Cd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苗期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在前茬作物为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上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结果表明,①与大豆-玉米轮作相比,大豆连作降低了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玉米连作降低了脲酶活性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种植方式下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②与大豆-玉米混作相比,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都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③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大豆-玉米轮作。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④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及其碳氮比都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的种植方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连作蔗田土壤的培肥效应,为建立合理的甘蔗施肥制度及提高连作蔗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连作甘蔗11年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肥措施设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等8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其中微生物量氮增加5.56%~67.13%、微生物量碳增加4.01%~20.40%、微生物量磷增加6.39%~67.0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2.96%~35.1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24%~78.93%、蔗糖酶活性提高3.00%~42.00%、脲酶活性提高1.21%~23.43%;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以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连作蔗田土壤培肥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和灵敏.  相似文献   

14.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反应敏感,是探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指标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P(MBP)、土壤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及可矿化N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随着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C、N和P、可矿化N均逐渐降低,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则逐渐升高;土壤重金属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MBC、MBN、土壤基础呼吸、qCO2及可矿化N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脱氢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敏感,表明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变化规律,在具有典型退化特征的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研究样地开展野外调查,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达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高寒草地退化加剧呈降低趋势,高寒草甸草地与高寒草原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轻度至极度退化程度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249.18~359.32mg/kg、高寒草原草地为243.11~326.44mg/kg。各退化程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不同土层间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呈0~10cm10~20cm20~30cm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10cm土层较20~30cm下降速度更快,高寒草甸草地各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高寒草原草地。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放牧鸡对沙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龙  宋智慧  胡娜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626-2629,2632
以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试验基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两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养鸡棚中采样,分析了放牧鸡对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的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及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草地含水量、硝态氮随距离变化差异显著,草地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显著。对于两种不同植被类型,深度20~50 cm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深度0~10 cm土壤的含量;0~10 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碳含量随着放牧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但其他层次中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放牧距离对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不同层次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Soil health is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quality and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s bio-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 In this study,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contents (Cmic & Nmic),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fertility with different fertilizer regime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a 15-year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 in Drab Fluvo-aquic soil in Changping County, Beijing, China. At this site, 7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1991. They were in a wheat-maize rotation receiving either no fertilizer (CK), mineral fertilizers (NPK),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wheat straw incorporated (NPKW),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incremental wheat straw incorporated (NPKW+), mineral fertilizers plus swine manure (NPKM), mineral fertilizers plus incremental swine manure (NPKM+) or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maize straw incorporated (NPKS). In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Cmic changed from 96.49 to 500.12 mg kg^-1, and Nmic changed from 35.89 to 101.82 mg kg^-1. Compared with CK, the other treatments increased Cmic & Nmic, Cmic/Corg (organic C) ratios, Cmic/Nmic, urease activity,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and soil total phosphorus (STP). All these properties in treatment with fertilizers input NPKM+ were the highest. Meantime,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organic manure or crop straw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soil pH in Fluvo-aquic soil (the pH around 8.00 in this experimental soil). Some of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Cmic/Nmic, urease activ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s. Cmic/Nmi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M and STN conten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talase activity and soil nutri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except of catalase a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的耕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5个轮耕模式:(1)连续旋耕(RT-RT-RT);(2)深耕-旋耕-旋耕(DT-RT-RT);(3)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4)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5)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3年为一个周期,在3年周期的第3年即2019年小麦返青期(GS)、拔节期(JS)、灌浆期(FS)和成熟期(MS)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整个小麦生育期所有土壤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对于RT-RT-RT,深耕基础上配合旋耕或条旋耕对20—40 cm土层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明显高于0—20 cm土层,但均显著影响两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小麦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处理下各土壤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与作物的生长和需肥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AP、AK、SMBC、SMBN和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峰值,而蔗糖酶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0—20 cm土层,拔节期DT-SRT-RT处理的AN、AP和AK含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值分别为91.74、27.17和139.81 mg·kg-1。不同轮耕模式及土层深度显著影响AN及AP的含量;而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和各轮耕模式等因素均能显著影响AK的含量,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在整个生育期,DT-RT-RT、DT-SRT-RT处理0—40 cm土层的SMBC、SMBN含量较高。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其增长率分别为3.79%—27.69%、12.29%—36.10%和8.61%—35.91%。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和轮耕模式等因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但三者对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耕作处理2019年的小麦季产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中以DT-SRT-RT处理的产量最优,为6 557 kg·hm-2。【结论】黄淮平原不同轮耕模式中,深耕-条旋耕-旋耕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保障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以富锦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3年三江平原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1981年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辅助图件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富锦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32年间SOM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富锦市SOM含量平均值为42.1 g/kg,较1981年下降了18.6%;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作用。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富锦市SOM分级标准,1981-2013年有85.9%的农田耕层SOM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50.5%面积得到了提升,有35.4%面积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