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牛舍设计和管理方案,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2种具有代表性的牛舍(钟楼式彩钢结构的妊娠牛舍A和双坡式砖混结构的育肥牛舍B),对其冬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舍A内牛只活动时平均温度为-14. 1℃,温度较低;平均相对湿度为87. 1%,较标准值略高;风速、CO_2和NH_3浓度均适宜肉牛生长。牛舍B内平均温度为-1. 6℃;平均相对湿度为100%,严重超标;舍内风速为0 m/s,CO_2和NH_3浓度较高,不利于肉牛生长。牛舍A保温层薄、门窗密封不严;牛舍B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肉牛生长环境要求,牛舍A更适宜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肉牛生产中牛舍类型的选择及牛舍环境的控制提供参考,试验以棚式牛舍、半开放式牛舍、有窗牛舍为研究对象,对舍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氮气和风速等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类型牛舍内上述环境指标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半开放式牛舍内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棚式牛舍和有窗牛舍(P0.01);温湿指数及氨气浓度高低依次为半开放舍有窗舍棚舍,且半开放舍与棚舍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种牛舍内的温度和风速指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羊只的生产性能和为羊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双坡式羊舍和钟楼式羊舍及舍外运动场的氨气(NH_3)浓度、粉尘含量和微生物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双坡式羊舍和钟楼式羊舍在一天中的20:00时NH_3的浓度和二氧化碳(CO_2)的浓度要显著高于8:00和14:00时(P0.05);在相同的季节时,在畜床上0.1 m处NH_3的浓度和CO_2的浓度要显著高于畜体高0.9 m、天棚下0.5 m(2.2 m)处(P0.05);运动场的NH_3浓度、粉尘含量和微生物含量均低于舍内。两种羊舍NH_3浓度均小于肉羊规模健康养殖场环境质量标准最高标准18 mg/m~3。研究结果表明,双坡式羊舍夏季和冬季的空气质量比秋季差,而钟楼式羊舍夏季的空气质量比秋冬季差。  相似文献   

4.
不同建筑类型及管理方式对冬季鸡舍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管理方式的鸡舍,测定了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舍内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结果表明:A和C舍之间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B舍(P<0.05)。A、B两舍之间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C舍(P<0.01)。氢气的浓度A、C两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舍极显著高于B舍(P<0.01),C舍显著高于B舍(P<0.05)。二氧化碳浓度B、C两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舍极显著高于B、C舍(P<0.01)。硫化氢气体用1~10mg/m3检测管未测出含量。气流速度A、B、C三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基本符合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通辽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管理方式的鸡舍,测定了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舍内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结果表明:A和C舍之间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B舍(P<0.05)。A、B两舍之间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C舍((P<0.01)。氢气的浓度A、C两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舍极显著高于B舍(P<0.01),C舍显著高于B舍(P<0.05)。二氧化碳浓度B、C两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舍极显著高于B、C舍(P<0.01)。硫化氢气体用1~10mg/m3检测管未测出含量。气流速度A、B、C三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基本符合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蛋鸡舍侧墙进风口不同位置高度对蛋鸡舍内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改善蛋鸡舍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以我国北方最常见的侧窗进风、纵向通风蛋鸡舍为研究对象,选择A、B两栋仅安装高度不同侧墙进风小窗的蛋鸡舍,侧墙小窗规格一致(宽0.65 m、高0.23 m),安装高度分别为2.25 m、1.65 m,分别测试两栋舍内温热参数以及舍内空气环境质量。结果显示:A、B两栋蛋鸡舍内平均温、湿度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走道间温、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栋蛋鸡舍内测点风速、氨气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舍内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栋蛋鸡舍内温湿度波动低于B舍,测点风速普遍大于B栋蛋鸡舍风速,有害气体浓度低于B舍。说明侧墙进风口位置高度不仅影响蛋鸡舍内温、湿度状况,而且影响舍内污染物的分布及排除。  相似文献   

7.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肉牛舍走向对舍内环境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种不同走向的牛舍,测定夏季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二氧化碳、氨气浓度。结果表明:东西走向牛舍内的风速显著高于南北走向牛舍(P<0.05),有效温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极显著低于南北走向牛舍(P<0.01),2种牛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603-1607
为研究VC、V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KHCO3抗应激复合添加剂对出栏肉牛抗应激的作用效果。选择16头健康、体况相近、体质量(430±20)kg的14月龄杂交肉牛,随机分为4组:A组(饲喂添加剂运输)、B组(饲喂添加剂不运输)、C组(不饲喂添加剂运输)、D组(不饲喂添加剂不运输),A和B组每头牛添加VC、VE、GABA、KHCO3的剂量分别为4、2、1.2、6g/d,每日在饲料中添加1次,连续饲喂7d后进行8h、50~60km/h、2℃和相对湿度51%的公路运输,之后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激素以及HSP70的检测。结果显示,运输应激后C组的IL-2浓度显著高于A、B和D三组(P0.05);A和C组的IL-4、IL-10浓度显著低于B和D两组(P0.05),A组与C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A和C组的TNF-α浓度显著低于B和D两组(P0.05);A和C组的血清中ACTH浓度显著高于B和D两组(P0.05),A组与C组相比血清中ACTH浓度显著降低(P0.05);C组的血清中GC浓度显著高于A、B和D三组(P0.05);A和C组HSP70(热休克蛋白70)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B和C组(P0.05),A组显著低于C组(P0.05);A和C组HSP70蛋白显著高于B、D组(P0.05)。结果表明,8h、50~60km/h、2℃和相对湿度51%公路运输后能引起出栏肉牛出现应激反应,影响机体免疫系统;抗应激添加剂可以缓解出栏肉牛由运输引起的应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对夏季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环境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鸭层叠式笼养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分别以开启10台、12台和14台风机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为研究对象,使用风速测定仪和红外式气体检测仪于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鸭舍水平方向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风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在采取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平均温度为27.62℃、相对湿度为77.91%、CO_2浓度为483.81 mg/m~3、风速为1.47 m/s,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鸭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_2浓度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湿度与CO_2浓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O_2浓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能耗及舍内环境参数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开启12台风机可以取得最佳的舍内环境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氨气对四川农凤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400只四川农凤鸡公鸡分为对照组,试验A、B、C组,每组100只,每组4个重复,在不同氨气浓度环境舱内进行饲养试验,氨气浓度分别控制在3 mg/kg、(25±3)mg/kg、(50±3)mg/kg、(75±3)mg/kg,其他饲养条件均一致,饲养11 d后,检测各组试验鸡只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pH值、肉色(L~*、a~*、b~*)、滴水损失、剪切力指标。结果表明:试验A、B、C组平均日采食量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C组平均日增重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组料重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B、C组料重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组pH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C组pH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C组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A组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B、C组a~*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组b~*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C组b~*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C组滴水损失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A、B、C组剪切力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氨气浓度对四川农凤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冬季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环境质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对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环境质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鸡层叠式笼养环境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以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粉尘采样器和测氧仪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鸡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风速、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采取侧窗进风、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分别为19.18℃、58.75%和0.12 m/s,空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分别是2 477.22 mg/m3、3.27 mg/m3和20.23%,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下层H0.6 m、H1.3 m和H1.9 m测定点的温度显著低于上层H3.1 m、H3.8 m和H4.4 m的温度(P0.05),上层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下层(P0.05)。上层的光照强度低于下层的光照强度(P0.05),上层H3.1 m、H3.8 m和H4.4 m测定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粉尘浓度显著高于下层(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鸡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二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风速与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南方肉牛夏季生产中的热应激,在牛舍应用冷风机-纤维风管系统,结合两种不同的送风方式(上置置换通风和射流送风)来改善牛舍环境,并比较效果。以栓系饲养西门塔尔杂交牛为试验对象,对牛舍环境、肉牛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测定期间,与舍外相比,上置置换通风舍和射流降温舍温度降幅分别为2.8℃和2.4℃,相对湿度分别升高13.9%和11.9%,两舍之间温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射流送风舍0.7m及1.4m风速较上置置换通风舍分别高0.19和0.26m/s(P0.01);射流送风舍试验牛体感温度比上置置换通风舍低0.9℃(P0.01);氨气浓度低1.67mg/m~3(P0.01);试验期间,头部射流舍试验牛的平均呼吸频率比上置置换通风舍低11次/分(P0.01),皮温低0.5℃(P0.01)。研究表明,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冷风机-风管结合射流送风降温可更好地改善牛舍环境,缓解肉牛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超长鸭舍内环境气体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变化趋势,以期为蛋鸭笼养环境控制提供参考和建议,试验对全封闭超长四层层叠式鸭舍不同季节和不同舍内位置的常见环境气体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氧气含量在不同季节及鸭舍不同位置基本保持在20.6%左右,硫化氢未检测出;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外界温度较低的季节(12月至次年4月)氨气和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23.12 mg/kg和2 322 mg/kg,明显高于外界温度较高季节(5—8月)的10.48 mg/kg和864.72 mg/kg,秋季温度降低时浓度随之增高;超长鸭舍中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在纵向和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P0.05),出风端高于进风端,在横向分布上(不同列之间)差异不显著或差异幅度较小;一天之内清晨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正午和傍晚。结果表明,温度对于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有重要影响,超长鸭舍应及时清理粪便以及加强上层和出风端空气流通,并加强秋冬季空气环境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刮板式清粪机和传送带式清粪机对兔舍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选取除清粪机械不同外,兔只数、兔生长阶段、风机数量、建筑形式均相同的两栋兔舍,分别在2018年4月连续一周对两类兔舍中的温度、相对湿度、氨气(NH3)、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粉尘、硫化氢(H2S)浓度进行检测。(1)兔舍外、刮板式舍和传送带式舍的温度分别为17.79℃、18.39℃、18.43℃,舍外与舍内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刮板式舍与传送带式舍内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2)兔舍外、刮板式舍和传送带式舍的湿度分别为50.17%、50.3%、48.99%,舍外与舍内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刮板式舍与传送带式舍内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3)刮板式舍和传送带式舍内NH3、CO2、粉尘的浓度分别为2.99mg/m^3、813.40mg/m^3、0.31mg/m^3和2.13mg/m^3、614.13mg/m^3、0.31mg/m^3,传送带式舍内NH3和CO2浓度显著低于刮板式舍(P<0.05);未检出H2S、CH4。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在肉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玉米秸秆对其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180.10±20.15) kg、健康状态良好的肉牛90头,分为3组,每组30头。A组(对照组)肉牛饲喂基础日粮(正常不发酵玉米秸秆),B组和C组饲喂分别添加30%和60%的发酵玉米秸秆代替玉米秸秆的基础日粮。预试期5 d,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组肉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肉牛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C组肉牛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组肉牛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组肉牛血液中的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组肉牛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组血液中胰岛素生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发酵玉米秸秆能够提高肉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兔舍内的氨气等废气对兔呼吸系统影响很大,使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可解决这一问题,但微生物群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环境,在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复合微生物除臭剂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验证的问题。以河南省济源市阳光兔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试验地点,进行了为期16 d的试验。选取兔数量、兔生长阶段、风机数量、建筑形式、饲养模式均相同的两栋兔舍,对两栋兔舍中的氨气(NH_4)、二氧化碳(CO_2)、温度、相对湿度、通风量进行检测。试验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首先进行验证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是否有效和有效时长的试验,再进行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氨气的去除效果的试验。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兔舍内的氨气有去除效果(去除率为18.97%),喷洒1次的有效时长为2 d,但不能降低冬季兔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使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能使兔舍内的氨气浓度显著降低(P0.05),平均去除率为14.37%,最高去除率为18.34%。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氨气的去除效果与兔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通风量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为:Y=-0.827X_1-1.006X_2+0.789X_3(X_1:日平均温度,X_2:相对湿度,X_3:通风量,Y:氨气去除率,R~2=0.82,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舍内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对山西省某公司养殖基地的一栋上述鸡舍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舍内近风机端位置的温度在不同日龄均高于其他位置,舍内不同位置湿度无显著差异(P0.05),靠近湿帘端附近的空气中氨气浓度与其他位置相比较低(P0.05),从近湿帘端位置到近风机端位置,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舍内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升高,在近风机端位置的空气菌落总数显著高于舍内其他位置(P0.05)。在垂直方向上,笼养肉鸡上中下三层之间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相关数据还表明舍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40%~50%,能够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所需温湿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肉牛舍温热环境对肉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牛舍的温热环境指标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饲料的采食量及利用率.为了解肉牛舍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肉牛直肠温度和呼吸率的影响,对肉牛舍温热环境指标和肉牛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肉牛舍内、外的6个测点,在同一时刻,温度、相对湿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牛舍内、外不同测定点通风效果存在差异;新型牛舍与河南省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豫南地区甚至河南省都可以推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夏季肉牛的合理饲养密度,在排除群体效应的情况下,试验采用固定动物数量、通过改变栏舍面积控制饲养密度的方法,于夏季选择初始体重在163~277 kg范围内的西门塔尔杂交小公牛32头,随机分为4组,即试验1~4组,各组间试验牛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设置饲养密度分别为3.0,3.6,4.5,6.0 m~2/头进行饲养试验,分别测定了试验肉牛的生产性能、动物福利水平和环境指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饲养密度下,试验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4组的料重比最低;试验1组肉牛平均站立时间较长,为(11.84±1.07)h/d,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试验组肉牛平均站立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肉牛脏污评分为(2.18±0.62)分,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4个试验组试验期间牛舍内的平均温度、湿度及风速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组牛舍中CO_2浓度及NH_3浓度显著高于3,4组(P0.05)。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建议夏季肉牛饲养密度为3.6 m~2/头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