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陕西省某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远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为了解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素和发病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牛场2014—2018年的奶牛群体改良(DHI)数据为主,对该奶牛场各年不同月份的奶牛体细胞评分、不同月份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不同胎次的奶牛、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奶牛和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奶牛发病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不同胎次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和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泌乳天数在1~44,45~99 d的发病率最高,305 d以上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产奶量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找出病因,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 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有显明上升的趋势;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各个乳区都可发生乳房炎;通过统计得出巴州地区部分县市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5.0%。  相似文献   

3.
张智 《中国乳业》2019,(3):53-55
为了解河南省新乡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本研究采用CMT方法对1 862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诊断,调查不同地区、胎次、季节、年龄和泌乳量与隐性乳房炎发病的规律。结果表明,新乡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平均为45.2%,新乡县发病率最高,为52.6%,获嘉县发病率最低,为34.4%;5胎次以上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高,为72.7%;每天泌乳量在20 kg/d以下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为69.4%;散养户发病率为62.4%。结果显示,新乡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广泛存在,需要高度重视,应加强防控,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找出病因,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 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有显明上升的趋势;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各个乳区都可发生乳房炎;通过统计得出巴州地区部分县市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5.0%。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做了详细调查。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有着显明的上升;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各个乳区都可发生乳房炎[1],通过统计得出巴州地区部分县市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5%。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北京南部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流行情况,对北京市某区及河北省保定地区4个奶牛养殖场的1248头泌乳奶牛的4992个乳区进行了调查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10.90%,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3.7%;随着胎次升高,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第4胎次之后奶牛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与之前胎次的差异显著(P<0.05);第三季(7~9月)发病率最高,与其他季节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枣庄地区5个牛舍内的100头奶牛进行实地调查,进而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33%;6岁以上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2~5岁奶牛;前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日泌乳量〈20kg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泌乳量〉20kg组。  相似文献   

8.
《当代畜牧》2007,(12):15-16
通过对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878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试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5.99%,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同时笔者对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各泌乳阶段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贵阳市清镇、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检测了284头泌乳奶牛的1 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53.8%、26.1%.数据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进行常态化的乳房炎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随时监控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为促进奶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调查主要以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泌乳奶牛为对象,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胎次、泌乳阶段、乳区、饲养管理及卫生等情况;临床检查及LMT法与pH法相结合诊断出临床型乳房炎,并对患病奶牛的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得出吉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及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吉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与年龄、胎次、泌乳阶段、乳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青海省海北州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对2016年采自青海省海北州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合作社、散养户的2 029份奶牛样品进行了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显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29%,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13.41%,临床型乳房炎乳头发病率为1.88%,隐性乳房炎乳头发病率为4.84%;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以奶牛合作社(机器挤奶)最高,散养户(手工挤奶)次之,规模化奶牛场(机器挤奶)最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均以奶牛合作社(机器挤奶)最高,规模化奶牛场(机器挤奶)次之,散养户(手工挤奶)最低;1胎、2胎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较低,5胎、6胎及以上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明显偏高;2岁、3岁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较低,6岁、7岁及以上的发病率、瞎乳头率、乳头发病率均明显偏高。结果表明,青海省海北州奶牛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病,且发病率与挤奶操作技术水平、奶牛胎次和奶牛年龄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挤奶操作越严格发病率越低,胎次越高发病率越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此结果可为青海省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华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浙江省金华市3种奶牛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场、企业+农户型、散养农户型)的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共检测正常泌乳牛1500头次5883个乳区。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48.1%(721/1500),乳区阳性率为22.4%(1315/5883),并且发现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饲养管理、挤奶操作程序、环境卫生及月份、泌乳期、胎次、产奶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某镇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用LMT法和乳汁pH值检验法相结合诊断隐性型乳房炎。通过调查得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而以初产牛发病率最低,以3胎以上的奶牛的发病率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发病率有密切的关系;各乳区均可发生乳房炎;统计得出小店区某镇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约为47.3%。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 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升高;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所占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巴州地区部分县、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5%。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浙江地区11家规模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饲养管理方式进行调研,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与隐性乳房炎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显示:随着胎次和泌乳天数增加,牛群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增加;在一年中,夏季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高,冬季发病率最低。对牛场调研分析发现,挤奶设备(P0.01)、清粪方式(P0.01)、戴手套与否(P0.01)、饲养方式(P0.01)、产犊前与泌乳牛共处时间(P0.01)和产犊位置(P0.01)与隐性乳房炎发病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乳汁p H值检验法对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做了详细调查。通过统计得出,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5%。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测和调查新疆库尔勒市某奶牛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该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率为40.63%,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奶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乳房炎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8.
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乳房炎发病规律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MT法对合肥市某牧场379头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并对乳房炎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乳房炎发病率与月份、乳区有一定的关系,气温偏高月份和季节转变月份发病率偏高,前乳区比后乳区偏高。同时,乳房炎发病率也与胎次、泌乳期和产奶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泌乳初期和末期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偏高;胎次增加,发病率增高;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五个大型奶牛场的5080头泌乳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从年龄、胎次、日泌乳量、乳区等方面对其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随机选取50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试验牛群中8.5%的荷斯坦牛为临床性乳房炎阳性,45%的荷斯坦牛为隐性乳房炎阳性;并且,随着年龄、胎次、日泌乳量的不断增加,荷斯坦牛患乳房炎的几率增加;左侧乳区发病率高于右侧乳区;后侧乳区高于前侧乳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是减少乳房炎发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