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海鱼微型饲料在牙鲆生产性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藻、虾、贝养殖高潮之后,海鱼养殖高潮正在我国兴起。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海鱼养殖70多万网箱,年产量达到30多万吨,已超过对虾的年产量(2000年,我国对虾年产量为20多万吨)。目前,我国海鱼生产性育苗,主要依赖轮虫、卤虫活饵料,成活率一般低于20%。培养轮虫,又不得不培养单胞藻,该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由于环境的污染,加之人为的过度采集,我国卤虫资源日趋枯竭,进口量逐年递增,2001年进口的美国卤虫卵售价已高达60万元/t。国外发达国家的海鱼生产性育苗已普遍采用微型饲料,操作简…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水产养殖的育苗生产所需饲料主要还是以轮虫、卤虫(丰年虫)、桡足类、枝角类及单细胞藻类等鲜活生物饵料为主,育苗的成活率都不高,特别是海水鱼育苗成活率更低。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育苗生产使用的生物饵料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3.
王彩理  滕瑜等 《饲料工业》2002,23(11):46-48
我国的卤虫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对蛋白质、脂肪酸、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测定入手,特别是对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卤虫虾片在营养上符合喂养中国对虾(或日本对虾)幼体的要求,特别是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合理、种类齐全,营养全面,是理想的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的替代品,可进一步进行生产性喂养试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卤虫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对蛋白质、脂肪酸、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测定入手,特别是对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卤虫虾片在营养上符合喂养中国对虾(或日本对虾)幼体的要求,特别是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合理、种类齐全,营养全面,是理想的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的替代品,可进一步进行生产性喂养试验。  相似文献   

5.
艾比湖卤虫被广泛地应用到水产养殖中,本文详细介绍了其产量、应用优势、采收和加工,为进一步利用艾比湖卤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虾、蟹养殖业的发展,除了要继续提高养殖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外,解决育苗期开口饲料紧缺的矛盾已成当务之急。当前,在我国对虾、河蟹等高效益水产养殖的种苗生产中,需要大量使用卤虫等鲜活幼体为开口饵料,随着水产养殖生产的不断扩大及卤虫资源的掠夺性采捞,已使国内卤虫资  相似文献   

7.
以黄盖鲽为研究对象,应用亲鱼培育、人工干法授精等技术,采用孵化桶和筛绢网流水两种孵化方式进行人工孵化。应用轮虫、卤虫和配合饵料有机结合的方式,经过160 d的养殖,最终获得6 cm左右的幼鱼5万余尾。结果显示,孵化桶和筛绢网流水两种孵化方式的孵化率分别为36.99%、93.38%,饲养成活率分别为41.33%、82.49%。此结果为我国北方黄盖鲽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和极小病毒(extra small virus,XSV)的传播载体,但是目前的研究由于缺少原位杂交或组织细胞水平的病理学证据,均尚未证实卤虫可被这些病毒直接感染;研究已证明卤虫可被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坎贝氏弧菌(V. campbellii)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等水产养殖致病菌感染,存在传播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风险。此外卤虫可能被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污染而存在传播风险。因此,建议系统开展卤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规范卤虫卵生产管理和孵化操作、探索卤虫生物安保产业发展途径和替代产品等措施,降低卤虫传播相关病原的风险。本文可为正确使用卤虫等生物饵料提供技术支持,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颗粒饲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颗粒配合饲料又名人工浮游生物,美国科学家自 20世纪 60年代率先进行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一些水产研究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已开始生产和销售微颗粒饲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微颗粒配合饲料在营养和性状上越来越完善,其适口性、水中悬浮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特别是针对鱼、虾、蟹及贝类幼体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配制生产专用的微颗粒饲料,经过与轮虫、卤虫并用到完全替代轮虫和卤虫,微颗粒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微颗粒配合饲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浮游生物混合使用进行育苗生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三种对虾虾片养殖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对虾育苗是从对虾无节幼体至仔虾阶段投喂生物饵料(藻、轮虫、卤虫等)及豆浆、蛋黄、酵母等.但由于生物饵料在质和量上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崔红 《饲料广角》2009,(6):36-36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轮虫、卤虫和挠足类3种生物活饵的Cu、Fe、Mn和Zn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1%~5.21%,样品的回收率为94.91%~98.03%。  相似文献   

12.
卤虫是虾等各类海水养殖的首选优质饵料,本文针对阿拉善盟沙漠区的湖泊,由于采集方法及经营体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提出一些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思考,完善经营机制,广辟投资渠道,加快卤虫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主要是使用微藻、轮虫和卤虫幼体等活饵.然而,活饵在生产管理上易受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控制.此外,活饵的培养需要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占用大量空间,以致活饵料的生产成本高昂,这些都不利于水产育苗.因此近20年来水产学家在不断研究开发营养全面、造价低廉,适用水生动物幼体摄食与消化的人工微粒子饵料,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活饵料,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对美洲鲟鱼苗的适口饵料和培育进行了研究。在54L的圆形水槽中放养仔鱼20000尾,放养密度37~296尾/L,投喂饵料为新鲜卤虫、冷冻卤虫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26d,测出各组鱼苗成活率在93%以上,鱼苗特定生长率与仔鱼放养密度成反相关。投喂冷冻卤虫的鱼苗生长慢于投喂新鲜卤虫的鱼苗,但鱼苗成活率无差异。完全投喂配合饲料的鲟鱼苗成活率75%,放养密度为74尾/L的20~26日龄的鱼苗总体长为345mm,体重018g。试验证明20~26日龄的鲟鱼苗应不断提供活卤虫以便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转食时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总生物量为222g/L…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一种新型的鱼幼体饵料———鱼幼体微囊型微粒子饲料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专家认为,它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鱼饵料,可用于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及其他水环境的养殖。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优特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各种鱼类的苗种生产不断扩大,饵料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当前,国内外养殖场在鱼的人工育苗中主要靠生物饵料喂养,但生物饵料(如单胞藻、轮虫、卤虫)的培养在生产管理上难度大,易污染水质,产量也不稳定,难以满足人工育苗生产的需要。为此,杭州高成添加剂厂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6.
用微型被膜饵料培育虾苗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健 《饲料研究》1992,(6):13-14
对虾苗种生产中的常规饵料通常有生物饵料(单孢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和代用饵料(豆浆、蛋黄等),生物饵料由于受设备、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满足苗种生产的需要。代用饵料则因营养成分不全,水中稳定性差、易污染水质、幼体发育不良等。同样限制了苗种生产。1988年我们研制出全营养型微型被膜饵料,并进行生产应用试验,单位水体出苗量30万尾以上。这种微型饵料完全可以代替目前对虾育苗生产中常用的卤虫和单孢藻,优于其它代用品。现将喂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水产动物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一环,人工育苗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单胞藻、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等活饵(也使用少量豆浆、蛋黄等代用饲料)作为开口饵料。然而活饵产量受到自然资源、天气状况和培养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且占用养殖水面,还有引入病原生物的可能。故水产界一直在探索用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替代活饵,微粒饲料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1概述   微粒饲料 (micro- partical diet),又称微颗粒饲料或微型饲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人工饲料,用以替代生物饵料作为水产养殖苗种的开口饵料。英国 A.D.Jones博士…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半静水毒性试验法研究pH对卤虫(Artemia saline)幼体急性毒性及半致死毒性时间。通过概率单位法分析pH对卤虫的半致浓度及半致死毒性时间,并估算回归方程与95%置信区间。结果表明:pH对卤虫死亡数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24、48 h的半致死pH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5.031(4.791~5.261)、5.345(5.227~5.467),安全pH为6.50;对应H+摩尔浓度分别为:9.311×10-6、4.519×10-6、3.192×10-7 mol/L。pH4.8、5.2、5.6、6.0的半致死时间及置信区间分别为22.275(14.286~28.928)、44.986(33.079~55.288)、89.813(79.244~100.231)、131.971(119.987~145.860) h。该研究为水质酸化对卤虫养殖、卤虫的低pH的耐受性研究及海水养殖中的水质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苏鹤声 《饲料工业》1996,17(4):44-45
水产育苗人造开口饲料的研究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苏鹤声在水产人工繁育苗种领域内,传统上采用天然饵料(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和辅以一些代用饵料(鸡蛋黄、豆浆等)饲育幼体。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育苗规模的放大,饵料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天然饵料因受到设...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01)g的大鲵稚体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大鲵稚体投喂5种不同的饵料,分别为鱼块、黄粉虫、水蚯蚓、卤虫和米虾,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的存活率以及全鱼水分、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米虾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和水蚯蚓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干物质效率表现为鱼块组和水蚯蚓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米虾组显著高于卤虫组和黄粉虫组(P0.05),卤虫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各组间大鲵稚体蛋白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水蚯蚓组米虾组鱼块组卤虫组黄粉虫组;鱼块组脂肪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卤虫组和米虾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黄粉虫组(P0.05),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米虾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黄粉虫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大鲵稚体全鱼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蚯蚓组、卤虫组和米虾组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高于鱼块组和黄粉虫组(P0.05)。鱼块组和米虾组大鲵稚体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胃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仅卤虫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米虾是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鱼块次之,水蚯蚓和黄粉虫最后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