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探讨黄连解毒汤对KM小鼠血清中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5-羟色胺(5-HT)和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黄连解毒汤组(16只),通过对小鼠灌胃黄连解毒汤,分别在干预7,14 d后,每组随机处死8只并分别采集粪便和血清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Trp、Kyn和5-HT浓度,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连解毒汤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血清中Kyn、5-HT浓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中Trp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黄连解毒汤对KM小鼠血清和粪便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白头翁汤对正常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本试验将24只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白头翁汤低剂量组和白头翁汤高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0.9%),白头翁汤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白头翁汤2.7和8.1 g/(kg·bw·d)(按照生药量),同时每天测定小鼠体重;连续灌胃7 d后采集粪便,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各组小鼠粪便中SCFAs(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正戊酸和异戊酸)的含量并测量结肠长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白头翁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小鼠体重和结肠长度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粪便中乙酸和丙酸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正丁酸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异丁酸、异戊酸、正戊酸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白头翁汤对正常小鼠体重和结肠长度无影响,能够提高正常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分析白头翁汤对正常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的影响可为白头翁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评估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肥胖犬体况、血清生化指标、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30只肥胖型拉布拉多猎犬,随机等分为3组:低蛋白质组(LP组),饲喂粗蛋白质含量为20.58%的低蛋白质饲粮;中蛋白质组(MP组),饲喂粗蛋白质含量为27.77%的中蛋白质饲粮;高蛋白质组(HP组),饲喂粗蛋白质含量为39.04%的高蛋白质饲粮)。试验期为45 d。结果表明:1)与LP组和MP组比较,HP组犬体重、体脂率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LP组和MP组比较,HP组粪便中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体脂率与粪便中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丁酸浓度呈负相关关系。3)与LP组和MP组比较,HP组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HP组主要富集梭菌属、瘤胃球菌属及普拉梭菌属等细菌;HP组肠道菌群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及柠檬烯和蒎烯降解等7个第3层级KEGG通路上。综上所述,高蛋白质饲粮可改善肥胖犬肠道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减重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仔猪的湿热泄泻,探讨其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的修复作用。选取8~15日龄未断奶仔猪(大白×长白)30头,其中健康仔猪6头,为对照组;有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等症状的泄泻仔猪24头,分为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每组6头。对照组和湿热泄泻组仔猪灌服生理盐水,药物组仔猪灌服加味葛根芩连汤(按生药量,低、中、高剂量组药物添加量分别为2.5、5.0和10.0 g·d~(-1)),连续5 d。在服药的第0、3、5天记录各组仔猪的粪便评分。取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进行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取十二指肠进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空肠TLR4、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量变化。湿热泄泻严重破坏了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结构,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隐窝处PC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热泄泻组仔猪空肠TLR4 (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 (P0.05)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相比于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显著降低了仔猪的粪便评分(P0.05)。中剂量加味葛根芩连汤组仔猪的小肠和结肠的组织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十二指肠的肠腔中有不断脱落的绒毛团,绒毛中的PC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湿热泄泻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空肠TLR4 (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 (P0.05)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综上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过促进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降低炎症反应对湿热泄泻造成的仔猪肠道损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5.
试验将6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以及门静脉、肝静脉以及股动脉慢性血管瘘的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与肝脏VFA代谢以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低精料(LC)日粮组相比,高精料(HC)日粮组瘤胃液pH显著下降(P0.05),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有降低的趋势(P=0.06),但日粮对瘤胃液乙酸、丁酸和TVFA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HC日粮能显著提高门静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P0.05)浓度。在两种日粮条件下,VFA肝静脉-门静脉血浆浓度差(H-P)均为负值。HC日粮显著增加丙酸和丁酸的H-P值(P0.05)。与LC日粮相比,HC日粮显著增加乙酸和TVFA(P0.05)的肝静脉-动脉血浆浓度差(HA),显著降低丙酸(P0.05)H-A值。HC日粮显著提高门静脉、肝静脉和股动脉血浆中葡萄糖、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P0.05)浓度以及显著提高乳蛋白、乳中总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P0.05)含量。试验结果表明,HC日粮可以改善奶牛瘤胃发酵、肝脏的VFA代谢以及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暖季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取健康的2岁公牦牛6头,随机分为补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放牧不补饲,补饲组在归牧后补饲精料。120d后,取牦牛瘤胃液,测定pH值、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补饲组牦牛瘤胃液乙酸丙酸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饲组牦牛瘤胃液pH值和异丁酸含量低于对照组,而NH3-N浓度、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饲组牦牛瘤胃液长链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得出,暖季补饲精料能够提高生长期放牧牦牛瘤胃发酵的能量利用效率,促进其生长育肥;同时,对瘤胃长链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不会造成冲击,从而能够保持放牧牦牛肉乳的天然脂肪酸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葛根芩连汤及葛根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小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IMVECs)分泌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的影响,本实验将葛根芩连汤、葛根素分别与LPS加入细胞板中,降低对原代MIMVECs的病理损伤,在不同时间,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检测MIMVECs分泌的NO和ET-1。结果显示:在3 h~12 h,葛根芩连汤实验组与LPS对照组分泌的NO和ET-1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葛根素实验组与LPS对照组分泌的NO和ET-1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明葛根芩连汤和葛根素均能够对LPS损伤MIMVECs起到拮抗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葛根芩连汤及其有效成分对LPS损伤MIMVECs的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葛根芩连汤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时对模型肠道肠球菌的影响,试验采用氨苄西林灌胃巴马小型猪复制AAD模型,通过制备标准品DNA、构建标准曲线以建立检测肠球菌的FQ-PCR法,利用建立的FQ-PCR法检测对照组(3头)、模型组(3头)、葛根芩连汤7 d治疗组(3头)和葛根芩连汤14 d治疗组(3头)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肠球菌的数量。结果表明:通过标准曲线的构建得到肠球菌的标准曲线方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内肠球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治疗组肠球菌在各个肠段中数量明显上升(P0.05)。说明FQ-PCR法可以用于AAD模型治疗前后肠道肠球菌的数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旨在了解驴盲肠发酵产物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头安装永久盲肠瘘管的泌乳母驴(体重(182±9)kg),在泌乳晚期((155±15)d),经盲肠用连续灌注法,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连续3h灌注3种不同比例和组合的短链脂肪酸(SCFA):乙丙组(乙酸150mmol·h~(-1)+丙酸50mmol·h~(-1))、乙丁组(乙酸170mmol·h~(-1)+丁酸30mmol·h~(-1))、乙丙丁组(乙酸130mmol·h~(-1)+丙酸50mmol·h~(-1)+丁酸20mmol·h~(-1)),对照组灌注相同体积的缓冲液。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间乳产量无显著差异(P0.10)。乙丁组乳脂、非脂固形物、乳糖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乙丙和乙丁组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乙丙和乙丙丁组的中链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丙、乙丁和乙丙丁组长链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经盲肠灌注乙酸和丁酸有助于提高乳成分含量,灌注乙酸和丙酸有利于增加乳脂的中链脂肪酸比例,盲肠SCFA参与并影响驴乳脂合成。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比较中药渣和发酵中药渣对母猪粪便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为其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选用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二元母猪6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头。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kg/t的米糠(对照组)、2kg/t的中药渣和2kg/t的发酵中药渣。从妊娠85d开始饲喂,到产后21d结束。分别于妊娠110d和产后21d,每组随机收集8头母猪的新鲜粪便样品,测定微生物数量以及短链脂肪酸(SCFA)和生物胺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渣组母猪产前粪便中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丁酸(P=0.086)、直链脂肪酸(P=0.068)和总SCFA(P=0.089)含量呈增加趋势,苯乙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产后粪便中1,7-庚二胺和酪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中药渣组母猪产前粪便中1,7-庚二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乙酸(P=0.068)、丁酸(P=0.082)、直链脂肪酸(P=0.058)和总SCFA(P=0.064)含量呈增加趋势;产后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产前和产后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酪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饲粮添加中药渣或发酵中药渣可改善围产期母猪后肠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加SCFA含量,减少生物胺含量,这有利于机体的能量供给和健康。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葛根芩连汤预防及治疗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的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统计小鼠的死亡率,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和ELISA方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液里内毒素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预防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小鼠死亡率为20%,治疗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死亡率为30%,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且与氟苯尼考组相比没有差异;葛根芩连汤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指标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红细胞及血小板指标均极显著地高于模型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目极显著的高于氟苯尼考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内毒素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而且在抑制早期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方面优于氟苯尼考。  相似文献   

13.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研究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24头28±1日龄断奶长白×大白仔猪,分别饲养在24个猪栏中,经过预饲后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氧化应激组:仔猪腹腔注射10 mg.kg-1体质量Diquat,自由采食;正常对照组:仔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自由采食;采食配对组:仔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控制采食量与氧化应激组仔猪相同。所有仔猪自由饮水,试验期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采食配对组相比,氧化应激组:(1)氧化应激降低了仔猪生长性能,极显著降低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和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P0.01),血清MDA(丙二醛)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2)氧化应激降低了血清Trp(色氨酸)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血清Kyn(犬尿氨酸)含量(P0.05或P0.01)及Kyn/Trp比值(P0.01),血清5-HT(5-羟色胺)含量显著增加(P0.05);(3)氧化应激显著增加了肝脏TDO(色氨酸2,3-加双氧酶)总活性(P0.05),全酶(P0.05)和酶蛋白活性(P0.05),对十二指肠IDO(吲哚胺2,3-加双氧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果提示,Diquat诱导的氧化应激主要通过增强肝脏TDO活性来增加断奶仔猪色氨酸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对小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IMVECs)的影响,试验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对体外培养的MIMVECs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在6.40×10~(-2)~1.00×10~3mg/m L时,抑制MIMVECs增长;在2.56×10~(-3)~1.28×10~(-2)mg/m L时,促进MIMVECs增长。说明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在一定浓度下对MIMVECs既有促进增殖又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阴外动脉灌注乳脂前体物对奶牛产奶量及乳腺内短链脂肪酸摄取规律的影响。选择8头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每组4头牛。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2组分别饲喂2种不同粗饲料[苜蓿(MF组)、玉米秸秆(CS组)]的饲粮,饲粮的精粗比为45∶55。试验分为2阶段,每阶段20 d,其中预试期14 d,载体灌注期3 d,乳脂前体物灌注期3 d。在载体灌注期,MF组与CS组均接受载体灌注,分别命名为MFC_1组和CSC组;在乳脂前体物灌注期,MF组继续接受载体灌注(MFC_2组),CS组灌注乳脂前体物(CSF组)。测定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及乳成分。采集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浆测定短链脂肪酸浓度和脂肪酸比例。结果表明:1)在灌注乳脂前体物前,CSC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产乳脂效率显著低于MFC_1组(P0.05),CSC组尾动脉血浆中短链脂肪酸浓度及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1组的趋势(0.05≤P0.10)。2)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产乳脂效率和乳蛋白率显著高于CSC组(P0.05),CSF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尽管在数值上仍然低于MFC_2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CSF组产乳脂效率显著高于MFC_2组(P0.05)。3)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尾动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以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SC组(P0.05),且乙酸、丁酸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MFC_2组(P0.05),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2组的趋势(0.05≤P0.10)。4)除CSF组丁酸动静脉差有高于CSC组的趋势(0.05≤P0.10)外,CSC组与MFC_1组、CSC组与CSF组、CSF组与MFC_2组乳腺对乙酸、丙酸、丁酸、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摄取率和动静脉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以玉米秸秆为粗饲料奶牛灌注乳脂前体物可显著增加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脂产量,并达到与以苜蓿等为粗饲料相似的水平,且具有较高的产乳脂效率,但对乳腺内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和摄取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调理作用,运用氨苄青霉素灌胃建立巴马猪抗生素性腹泻动物模型,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处死巴马猪并收集不同位置的肠道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作为检测样品;通过建立定量检测乳酸杆菌属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葛根芩连汤治疗前后肠道内乳酸杆菌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属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治疗组乳酸杆菌在各个肠段中数量明显上升(P0.05)。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内优势杆菌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减少;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乳酸杆菌属具有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早期干预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攻毒肉仔鸡肠道短链脂肪酸(SFAs)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1日龄ROSS肉仔鸡200只,分为两组,每组100只,试验前3 d,其中一组每天灌喂1 mL浓度为10~9CFU/mL的丁酸梭菌,另外一组灌喂1 mL生理盐水。7日龄时,将灌喂生理盐水的肉仔鸡分成对照组(Control)和大肠杆菌组(EC);灌喂丁酸梭菌的肉仔鸡分成丁酸梭菌组(CB)和丁酸梭菌+大肠杆菌组(CB+EC)。7日龄至试验结束,EC组和CB+EC组灌喂1 mL(10~8CFU/mL)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液进行攻毒,Control组和CB灌喂1 mL生理盐水。ETEC攻毒后第3 d和7 d屠宰取样。结果显示:①在肉仔鸡盲肠中,10日龄时,与Control组相比,CB组中乙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EC组中的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和CB+EC组中丁酸的含量较为相近,均极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EC组(P0.01)。14日龄时,与Control组相比,CB组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EC组中的乙酸、丙酸、丁酸显著降低(P0.05)。②10日龄时,在CB组中,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由此可见,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大肠杆菌攻毒的肉仔鸡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和改善盲肠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抗菌肽对饲喂不同精料饲粮山羊瘤胃发酵和酶活性的影响。选取18只4月龄雄性山羊,随机分3组,每组6只。对照组(Ⅰ组)、高精料组(Ⅱ组)、高精料抗菌肽组(Ⅲ组)分别饲喂300、600和600 g/(只·d)精料,同时Ⅲ组在精料中添加3.0 g/(只·d)复合抗菌肽。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组瘤胃液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甲烷(CH4)、氨态氮(NH3-N)、尿素氮、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与(乙酸+丁酸)/丙酸及木聚糖酶、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或P0.05),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β-葡萄糖苷酶和淀粉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丙酸、丁酸浓度及果胶酶、中性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2)与Ⅱ组相比,Ⅲ组瘤胃液丙酸、丁酸、NH3-N浓度及CMCase、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乙酸、T-VFA、CH4、尿素氮浓度与(乙酸+丁酸)/丙酸及木聚糖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或P0.05),MCP浓度及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或P0.05)。由此说明,复合抗菌肽可调节山羊瘤胃发酵模式,提高饲料利用率,是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观察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的防治作用,试验采用将葛根芩连汤制成浓度为1 g/mL、0.5 g/mL、0.25 g/mL的药液,分别对小鼠进行灌胃,试验分为治疗试验和预防试验,记录攻毒后48 h内小鼠的死亡数,并计算其死亡率;同时于攻毒前(0小时)和攻毒后第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各组小鼠肛门周围的体表温度。结果表明:在预防试验中,预防高剂量组小鼠的存活率达到80%;在治疗试验中,治疗高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治疗中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在预防试验第6,12小时,预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体温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试验第6,18小时,治疗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体温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的小鼠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杜仲素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发酵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择24头体况、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牛奶体细胞数相近的泌乳高峰期荷斯坦奶牛,并随机分为2组进行试验(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奶牛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每日添加20 g杜仲素。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杜仲素对奶牛瘤胃液p 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乙酸/丙酸的值都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降低奶牛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P0.05);杜仲素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白蛋白和肌酐浓度(P0.05),显著降低球蛋白浓度(P0.05);而对血清总蛋白、总胆红素、非酯化脂肪酸、尿素氮浓度都无显著影响(P0.05);杜仲素对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有降低作用,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杜仲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瘤胃环境,提高瘤胃对氮的利用率,保护肝脏,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