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林龄樟树林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土壤碳含量及碳贮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氮含量及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少,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10 cm)。不同林龄樟树林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 a:4.62~17.00 g/kg,24 a:4.48~17.92g/kg,45 a:4.57~19.37 g/kg;土壤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 a:0.99~1.56 g/kg,24 a:0.79~1.43 g/kg,45 a:0.78~1.22 g/kg。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SOC含量与C/N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樟树林土壤N与C/N之间相关性除24 a呈显著相关以外(p<0.05),其它两个林龄阶段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083),N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348)。  相似文献   

2.
锐齿栎林是秦岭山地广泛分布的林分之一,林龄不仅影响着林分的结构组成,而且对林木个体碳、氮元素的吸收与排放有重要影响。以秦岭山地不同龄组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揭示了秦岭山地不同龄组锐齿栎林土壤和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林龄对其的影响和限制锐齿栎林正常生长的土壤可利用性养分元素。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林地土壤(0~40 cm)和枯落物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61~28.31g/kg,260.09~316.96 g/kg;土壤和枯落物全氮含量分别为1.54~1.94 g/kg,13.12~16.02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分别为83.33~117.33 t/hm~2,6.41~8.46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与枯落物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和密度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少,近熟林最大。不同龄组林地土壤C:N随林龄变化整体呈增长趋势,成熟林土壤C:N为(18.31±2.25)显著高于其它龄组。林龄对锐齿栎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著影响,锐齿栎生长受土壤可利用性氮元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樟树-马尾松不同林龄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年生3.73~18.04 g/kg,24年生6.84~21.12 g/kg,45年生5.36~21.46 g/kg。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年生1.08~1.56 g/kg,24年生0.94~1.47 g/kg,45年生1.34~2.12 g/kg。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林地有机碳和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性显著(P=0.001),氮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157)。3个林龄阶段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林龄为45年外,10年生和24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氮比相关性均不显著。10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24年和45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林与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年变化量高于近熟林,近熟林年变化量呈净减少;在思茅松天然林中,人工更新与在常绿阔叶林中造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可以累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此外,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越高。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大岗山5种林龄(6、15、25、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碳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龄林阶段碳氮储量最高。各林龄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幼龄林85.38 t·hm-2,过熟林79.77 t·hm-2,成熟林71.62 t·hm-2,中龄林62.30 t·hm-2,近熟林60.97 t·hm-2。各林龄氮储量分别为:幼龄林5.83 t·hm-2,过熟林5.50 t·hm-2,成熟林5.47 t·hm-2,近熟林5.10 t·hm-2,中龄林4.62 t·hm-2。碳氮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合理管理以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以及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的乌蒙山选取4个林龄(10,16,22,47a)的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每块样地内按“S”形设置5个采样点,测定0~20 cm土层土壤的pH、总碳(TC)、全氮(TN)、全磷(TP)、全钾(TP)、全钙(TCa)、有机碳(SOC)、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并计算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与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土壤SOC含量23.624~65.093g/kg, TN含量1.533~5.157g/kg,远高于全国土壤的平均水平;TP含量0.327~1.097g/kg,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当,说明研究区内土壤C,N含量较高;2)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和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林龄增长,华山松人工林土壤TC,SOC含量,C∶N和C∶P先降低后增加,TN,TP,AN,AP和AK含量逐渐...  相似文献   

7.
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龄组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0~15cm土层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是15~30cm,30~45cm,45~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3.9倍,2.4~4.6倍,2.7~6.5倍。在0~45cm土层内,随着杉木林的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了幼龄林较高,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的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C/N和全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全钾和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土壤碳储量变化,选取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退耕还林工程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对不同林龄及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层(0~20cm,20~40cm,40~60cm)土壤容重的年际变化除表层略有波动外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0~60cm深度整层土壤容重随林龄增长年均减少4.27%,各层间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林龄间增量各异;0~60cm深度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在造林后5年内随林龄增长而减少,平均每年下降9.27%;5年后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平均每年增加8.44%,但在退耕还林后11年土壤有机碳储量未能恢复到耕地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在垂直方向上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不同林龄间差异明显,其年际变幅也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代表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样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根据生物量和植被有机碳含量计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样地内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的有机碳含量非常接近,其含量在0.477~0.491之间;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6.88kg/m~2,其中乔木层的碳密度为6.43 kg/m~2,灌木层为0.23kg/m~2,凋落物层为0.16kg/m~2,草本层为0.06 kg/m~2;木荷林碳密度最高为7.91kg/m~2,青冈栎林碳密度为7.3kg/m~2,苦槠栲林碳密度为5.41kg/m~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17.02t/hm~2,木荷林、青冈栎林和苦槠栲林土壤碳密度分别为86.51t/hm~2、121.86 t/hm~2、99.81t/hm~2;被调查的木荷林、青冈栎林、苦槠栲林标准样地的碳储量分别为14.9049t、17.5374t、13.8519t。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11、2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贮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28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两种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0~20cm的有机碳含量高于以下各土层。11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C贮量(28.54t/hm^2)明显低于28年生(36.56t/hm^2),两种林龄的不同土层中以0~20cm土层内的有机C贮量降低最大。两种林龄的土壤全N含量、C/N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趋于下降,2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平均全氮含量64.3%高于11年生22.3%。成熟期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碳的贮存。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区三种林地土壤养分随林分生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对晋西黄土区土壤养分的改良效应,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丰富该区域的生态服务评估资料。[方法]采用林分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于2011年和2016年7—8月对3种不同林龄(山杨中龄林、油松幼龄林、侧柏中龄林)林地内的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林内各土层间的C、N、P化学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地土壤养分都有极强的表聚性,0~3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占0~100 cm土层的70%以上;经过5年时间,山杨、油松和侧柏林地0~50 cm土层内平均全氮含量分别增长了9.4%、7.4%、7.5%,全磷含量分别增长了11.6%、12.2%、21.4%;0~100 cm土层内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1.17、23.74、2.21 t·hm-2。不同林地之间土壤C:N值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而N:P、C:P值随土层变化并没有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0~10 cm)的N:P和C:P值明显减小,而C:N值变化不明显。[结论]根据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试验林地内碳和氮含量较为丰富,而全磷平均含量为0.36~0.46 g·kg-1、为4~5级标准。在试验林地内,对土壤碳储量、全氮、全磷改良效果相对较好的分别为油松林、山杨林和侧柏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在退耕还林后的变化,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价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宣威市选择耕地对照和不同退耕还林年数(4,8,12年生)的柳杉人工林地,在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土壤并收集枯落物和细根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全氮含量、枯落物现存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4,8和12年生时林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0.07%,19.29%和11.52%,即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在退耕还林4年后开始逐渐回升,但在12年后仍未恢复到耕地水平;土壤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造林前的耕地最高(4.46 g·kg~(-1)),4年生时最低(2.67 g·kg~(-1));土壤次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12.03 g·kg~(-1),4年生时最低(4.61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20.94 g·kg~(-1)),12年生时最低(9.12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存在显著的土层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11.14 g·kg~(-1))出现在8年生40~60 cm土层;各林龄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高活性有机碳、次高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756和0.755,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64,显著负相关。【结论】退耕还林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先降后升,造林年数和林下枯落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今后在森林碳汇管理中需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延长林分林龄,尽量保留林下枯落物。  相似文献   

15.
选取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常绿阔叶林共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量进行了评估,以期充分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储量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层(0-20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40-60cm)土壤,而全钾含量则在40-60cm土层最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61.23g/kg和1.79g/kg,而华山松林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37g/kg)和土壤全钾平均含量(7.05g/kg)最高;(2)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均表现为表层高,而全钾则为底层最高,此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7.10t/hm~2、3.58t/hm~2、1.42t/hm~2和30.96t/hm~2;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有机碳总储量以滇油杉林(240.59t/hm~2)最高,常绿阔叶林全氮的总储量(6.39t/hm~2)最高,而云南松林全磷(2.00t/hm~2)和全钾(42.58t/hm~2)储量最高;(3)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平均价值总量为30.69×10~4元/hm~2,其中价值总量以云南松林最高,为35.50×10~4元/hm~2,华山松林最低,为26.99×10~4元/hm~2;土壤固碳价值量平均为8.67×10~4元/hm~2,固氮价值量平均为6.13×10~4元/hm~2,固定全磷和全钾的平均价值量分别为2.27×10~4元/hm~2和13.62×10~4元/hm~2;在有机碳及N、P、K营养元素储量总价值中各元素价值的贡献率以全钾最大(44.39%)。  相似文献   

16.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安福毛竹林类型(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特征进行研究,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以竹阔混交林最高(15.36g/kg),竹杉混交林次之(14.63g/kg),毛竹纯林最小(14.06g/kg)。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在土壤剖面上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在116.90130.24tC/hm2。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存在着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0130.24tC/hm2。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存在着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占整个林地土壤碳储量比例大于75%。毛竹林土壤层是一个较大的碳库,而竹阔混交经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碳贮存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个不同林龄阶段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碳储量以及有机碳与氮、磷、钾及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各层含碳率、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8、12、18、22、30年生林分的碳储量分别为151.62、177.64、201.19、216.19、331.60 t/hm2;同一林龄,不同土壤层含碳率与碳贮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0~20 cm> 20~ 40 cm>40~60cm;有机碳与氮、磷、钾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相关,与土壤的p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了马尾松从幼龄林至成熟林生长序列中的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丰富该区域马尾松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广西凭祥4个林龄(6、16、23、35 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选取3块林分,每个林分内设置一个400 m2的调查样地,按照0 20、20 40、4060 cm三层土层取样,采用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的对比实验测定土壤CNP,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林龄马尾松人工林0 20 cm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为5.73 15.56、0.691.23、0.17 0.23 g·kg-1,是20 40 cm土层的1.51、1.31、1.06倍,40 60 cm土层的1.97、1.58、1.06倍。土壤有机C含量、全N含量均随林龄的递增先降低后增加,随土层加深持续降低;土壤全P含量在林龄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变化;林龄对土壤C∶N、N∶P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P=0.000),土层对土壤C∶P、N∶P有显著性影响(P=0.000,P=0.014)。[结论]土壤有机C、全N含量从成熟林阶段开始回升;N在不同林龄间和不同土层间的变化是土壤N∶P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C∶N、C∶P主要受有机C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儋州、屯昌、琼海三个市县的9个桉树林样地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土壤碳含量、碳密度以及土壤碳储量,对海南省桉树林土壤固碳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海南岛桉树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介于3.15±0.81~47.99±3.73 g/kg之间,平均碳含量为12.74±10.74 g/kg;(2)平均碳储量为133.80 t/hm2,低于我国森林土壤平均碳储量但高于热带林土壤碳平均储量;(3)海南省桉树林土壤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均以表层土含量最大,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土壤碳储量随土层的分配率显示海南岛桉树林目前受到的人为干扰较严重,但除4年龄的桉树林对外界干扰较敏感外,其余都有较强的缓冲能力。(5)海南岛桉树林土壤碳储量随着林龄变化没有完全一致的规律,但2年龄6年龄4年龄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