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粳稻株型性状及产量的优势普遍存在 ,不同性状间优势程度有显著差异 ,且株型性状如分蘖势、分蘖角度、单茎茎鞘重、比叶重及叶层空间区域分布、成熟期绿叶面积等对穗粒结构性状有显著影响。在所考察的杂种 F1 2 9个性状中有 2 2个性状与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显著相关。株型改良后的恢复系产量大幅度提高 ,所配制的杂种 F1 株型明显优化 ,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因此 ,改良恢复系株型 ,提高其综合性状 ,是实现杂交粳稻新突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杂交粳稻经济性状及其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及常规中焐区试分析比较,表明杂交中粳稻的竞争优势随着主栽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下降。杂交中粳稻组合选育的主要问题是结实率不高、米质欠佳。提高杂交粳稻产量应首先从提高结实性和籽粒充实度入手,适当增加恢复系粳稻血缘,提高恢复系本身的籼粳协调能力,同时改造恢复系株型,将高产常规粳稻的优良朱型性状移植到杂交粳稻上。  相似文献   

3.
北方杂交粳稻株型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为提高株型杂交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SAS、QGA等软件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由10个不育系及10个恢复系为亲本配组形成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的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和母本相比,北方杂交粳稻多数株型性状在遗传上与父本关系更为密切;各株型性状遗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型高大或株叶型高大益于提高穗数及增加穗重,利于发挥杂种优势;影响北方杂交粳稻株型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结论】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体系复杂;在株型配组中与不育系相比,要更注意对恢复系的选择;杂交粳稻的株型配组过程中应注重对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等4个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籼粳交F1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具有不同株型性状的6个籼稻和6个粳稻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6个籼粳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F1的8个主要株型性状遗传,除剑角之外,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遗传相关,籼粳交F1的剑叶长、剑叶面积与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遗传正相关,而株高、剑叶宽、倒二叶宽和倒二叶面积与单株有效穗数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8个粳稻不育系和11个粳稻恢复系,对8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的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品质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垩白率、垩白大小及垩白度差异极显著;不育系对各种品质性状的作用效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恢复系对于所测定的品质性状中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差异极显著。亲本的杂种优势的表现与双亲亲和力高低、配合力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育系对品质性状的作用显著大于恢复系。从表现看,多数组合杂种F1代品质低于高亲值,一些组合达不到优质稻米标准,表明粳型恢复系品系与不育系配组在杂交稻组合的品质改良上,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按8×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4个组合,分析了转基因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在10个研究性状中均对杂种F1存在极显著效应;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种F1优势普遍存在,但组合间和性状间有所变化,不同受体亲本的转基因恢复系对杂种F1的优势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杂种F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与转基因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恢复系关系甚微,对转基因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合理选择可提高其杂种F1的遗传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 7个中国韭菜纯系品种组配 4 2个杂交组合 ,对其叶色、株型在F1的遗传和株高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亲本叶色在F1的表现 :母本叶色分别为深绿、绿、浅绿 ,其F1叶色分别为深绿、绿、浅绿 ;②亲本株型在F1的表现为 :母本株型分别为披展、半直立、直立 ,其F1株型亦分别表现披展、半直立、直立。③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在 4 2个组合中 ,15个组合株高的F1为正向离中优势 ,其中 8个组合为正向超亲优势。鞘长 ,有 2 3个组合F1为正向离中优势 ,其中 9个组合F1正向超亲优势。叶片数 ,2 2个组合F1正向离中优势 ,其中 11个组合F1正向超亲优势。单株重 ,13个组合F1正向离中优势 ,6个组合F1正向超亲优势。同时表明 ,A1A3、A1A4 、A1A5、A1A6 等组合 ,在株高、鞘长、叶片数、单株重等方面 ,F1都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因此 ,选择叶片数较多 ,株高、鞘长、单株重中等或与中等以下的韭菜纯系品种作杂交亲本组配 ,则有可能培育出商品性状优良、产量高的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16A等3个不育系与18个恢复系配制54个杂交组合,分析杂种及各不育系杂种8个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穗长、千粒重、结实率表现负向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杂种与父本的株高、结实率相关显著,与其它性状相关匀不显著。3个不育系的杂种均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一定比例的产量竞争优势组合。其中以216A最高,其次为16A和552A。  相似文献   

9.
选取6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紧凑型和松散型油菜品种(品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0个杂交组合,将6个亲本及所有杂交组合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排列于大田,采用ADM模型分析了10多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效应、显性方向,同时研究了株型性状与主要产量性状及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多数株型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作用控制,但不同性状受基因加性和显性作用的大小不同;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和角果长度4个性状与母本基因型有显著的相关性。环境对角果长度和角果宽度无显著影响,而对其余多数株型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枝夹角、千粒重、角果长和角果宽的狭义遗传率相对较高。株型性状的显性效应分析表明,显性基因对茎枝夹角具有减效作用,而对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分枝终点高度、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具有增效作用。大多数株型性状与单株产量以及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的大小和方向由加性相关、显性相关以及母本相关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株型育种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阐述了株型育种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从茎、叶、穗、分蘖、根5个方面与水稻株型育各种有关的各种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株高增加、叶片直立、分蘖力适中、根系发达不早衰是株型育种目标的共同点,而北方粳稻区穗子直立更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认为通过籼粳稻杂交、水陆稻杂交,并进行多次人回交或复交,将非F1优势固定或通过籼粳杂交转能广亲和材料采用“架桥”的方法,是实现优化性状组配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当前粳稻三系亲本的基本现状,以期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对粳稻杂种间性状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杂种间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系数较小或一般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选择,可将高产、优质和较好的农艺性状聚合到同一杂种中。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杂交组合的F1、F2代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调查了25个水稻茎叶及穗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分蘖数和倒二叶长、剑叶长和倒三叶张角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与穗曲度、穗长、穗重、二次枝梗优势节位、一次和二次枝梗粒数、千粒重、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株高、分蘖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对产量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而其他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小。以株高、分蘖、穗重、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优势节位等5个性状所构建的选择指数,对产量有较高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3.
粳稻三系亲本亲子间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三系亲本壹子间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为供试材料,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测定其农艺性枕、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杂种的多数性状由不育系和恢复系共同决定,杂种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好,杂种与高亲值的相关性一般好于与低亲值的相关性。抽穗期、穗总粒数等性状与不育系关系较为密切,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品质性状与恢复系关系较为密切。所有产量性状亲子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说明杂种的产量性状还与双亲的特殊配合力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配合力好的亲本资源,并为生产应用提供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用不育系H738s与3个恢复系配组,对杂种F1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株型性状与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H738s/华占组合与丰两优四号和其他组合相比,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米质优,杂交优势较明显。H738s/华占组合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北方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个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产量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杂交粳稻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育种上,可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组合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2021年晚季在广州进行27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25 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  相似文献   

17.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离子注入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不同剂量的离子束注入常规粳稻、恢复系、杂交粳稻及F1干种子中,观察其变异效应及杂交粳稻同质恢后代的恢复力。结果显示,后代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发生变异,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性;剂量、品种之间存在不定的差异;杂交粳稻F1处理后代选育同质恢的进程好于不处理对照。表明离子注入技术在改良常规水稻农艺经济性状以及同质恢复系的选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选用11个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以NCII杂交设计配置30个杂交组合,研究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F2代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回归.结果表明:F2代各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衰退,除穗粒数呈弱正向优势外(HMF2=0.227),其余性状均呈现负向优势,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杂种F2产量各性状与双亲相应性状的中亲值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杂种F2代与双亲关系密切.因此,若选择优良亲本,注重提高双亲产量性状的平均水平,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个杂交组合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北方粳稻区有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大值亲本和对照品种。其中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谷草比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关分析证实,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