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和沙丘上部2种土壤水分环境中的刺榆为研究对象,从树木水力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生境刺榆枝条水分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差异,结合叶片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木质部解剖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沙丘上部相比,丘间低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刺榆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K_s)更高(P0.05),叶片和枝条水势均更高(P0.05)。尽管2种生境上生长的刺榆叶片光合碳同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_i)明显不同,沙丘上部刺榆的g_s更低(P0.05),WUE_i更高(P0.05)。丘间低地刺榆枝条末端叶面积和边材面积的比值(LA/SA)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地径、树高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也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但沙丘上部刺榆木材密度更高,抗气穴化栓塞能力更强,水力安全边界(HSM)也较宽(Ψ_(S-md)-P_(50)和Ψ_(S-md)-P_(80)较大)。【结论】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生长的刺榆,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更高,可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竞争力;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沙丘上部生长的刺榆,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虽然水分传输效率降低,但有助于获得更强的木质部抗气穴化栓塞能力,从而保证植株能在水分胁迫较严重的生境中长期存活。刺榆水力结构特征随水分生境变化而调整的策略,反映出其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植物木质部栓塞修复能力已成为植物抗旱性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6个耐旱树种木质部水力特征及与栓塞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决定栓塞修复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筛选抗旱树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内生长良好的6个耐旱树种(刺槐、沙棘、榆树、元宝枫、旱柳、榛)的1年生枝为研究对象,采用Cochard Cavitron离心机诱导木质部栓塞,构建6个树种的木质部栓塞脆弱曲线,得到其栓塞脆弱性(P50)值,同时测定枝条的木质部水力直径(Dh)、黎明前木质部水势及自然状态下栓塞程度(NPLC),利用低压液流计及染色法测定已栓塞枝条不同时段(20,40,60,80,100 min)的栓塞修复程度(1-PLC),进而探究不同树种木质部栓塞修复能力与栓塞脆弱性、水力直径、黎明前水势和NPLC间的关系。【结果】1)6个树种栓塞脆弱性大小依次为刺槐榆树沙棘旱柳榛元宝枫,其中元宝枫的抗栓塞能力最强;水力直径依次为刺槐榆树榛沙棘旱柳元宝枫。2)用染色法测得的木质部栓塞修复程度与低压液流计测得的木质部栓塞修复程度相一致(回归方程是y=1.047x-7.567,R~2=0.863);低压液流计法测定的值完全可以反映在不同时间段栓塞枝条的修复状况。3)6个树种1年生枝木质部栓塞修复能力依次为刺槐榆树沙棘旱柳榛元宝枫,植物重新供水后,木质部栓塞修复能力强的树种能迅速恢复栓塞导管的输水功能;栓塞修复能力与栓塞脆弱性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呈显著的正相关(R~2=0.980),即木质部栓塞脆弱性大的树种,其栓塞修复能力也越强;回归分析表明,6个树种木质部水力直径、黎明前水势和NPLC与栓塞修复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R~2分别为0.868,0.740,0.741)。【结论】植物木质部水力特征与栓塞修复能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木质部栓塞脆弱性(P50)和水力直径与栓塞修复能力有很强烈的正相关,是决定栓塞修复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现银杏叶用林的绿色施肥、有效施肥,提高叶产量的同时促进叶中总黄酮和总萜内酯的积累。【方法】以3年生截干银杏林为研究对象,设置T1(N、P2O5、K2O的配比为9∶18∶18)、T2(N、P2O5、K2O的配比为9∶27∶27)、T3(N、P2O5、K2O的配比为9∶18∶18)+微生物菌肥、T4(N、P2O5、K2O的配比为9∶27∶27)+微生物菌肥、T5(微生物菌肥)、CK(不施肥,对照)共6个处理,研究配方肥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对截干银杏林叶绿素荧光特性、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用于截干银杏林的施肥模式。【结果】5种施肥模式下截干银杏林的各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T4处理对新梢长、新梢数量、叶片数量和单株干叶质量的影响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2.0%、91.1%、50.7%、61.6%,T2处理有利于单叶...  相似文献   

4.
4个杨树无性系木质部导管结构与栓塞脆弱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杨属84K、I-101及其杂交子代02-8-21、02-9-22为研究对象,采用Cochard cavitron离心机法测定木质部栓塞脆弱性(P50),利用染色法、硅胶注射法等测定每个无性系木质部导管的直径、长度、导管壁上纹孔膜面积,探究木质部导管结构与栓塞脆弱性的关系,以期建立杨树无性系的木质部结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4个无性系枝条的栓塞脆弱性为02-8-21>Ⅰ-101> 02-9-22> 84K,子代02-9-22比02-8-21抗栓塞.4个无性系的导管直径为02-8-21 >02-9-22> 84K> Ⅰ-101,导管长度为02-9-22> 02-8-21>Ⅰ-101> 84K,纹孔膜面积为02-8-21>02-9-22>Ⅰ-101> 84K.回归分析表明随着杨树无性系枝条导管直径和每个导管上纹孔面积的增大,其栓塞脆弱性也随之增大,显示出较强的正相关(R2 >0.7),导管长度与栓塞脆弱性显示出较弱的相关性(R2 =0.019).导管直径大小对栓塞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红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平氮磷钾肥配施对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探讨适宜红椿生长的最佳肥料配比,为红椿林地的合理施肥以及红椿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完全施肥试验方案,设置4个氮磷钾肥施用水平,测定各施肥量下不同生长年限红椿的树高和胸径,计算其生长量,建立树高和胸径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探明肥料效应。【结果】1)施肥后红椿的树高和胸径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与施肥前相比,增幅分别可达48.64%~134.93%和83.50%~231.18%,单株材积的平均增幅可达86.38%。2)与不施肥相比,氮磷钾肥配施后红椿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量均有所提高,但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当施肥年限为1~2 a时,以中等氮钾肥配施磷肥效果最好,连续施肥3年则以中等磷钾肥配施氮肥效果更好。3)随着氮(N1、N2、N3)、磷(P1、P2、P3)、钾(K1、K2、K3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桐子结实大小年现象的发生与其不同类别枝条上的叶片、芽(包括无果枝的花芽与有果枝的叶芽)和果实中各种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为人工调控山桐子大小年现象的发生及其良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成都种源的无大小年、不完全大小年、完全大小年等3种结实类型的山桐子为试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了果实膨大期、油脂积累期、花芽分化初期和果实成熟期的有果类与无果类枝条上的叶片、芽和果实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等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1)3种结实类型山桐子不同类别枝条上的叶片、芽和果实中的IAA含量均先降后升,且三者间IAA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IAA与山桐子花芽分化有关,但与结实大小年无关。2)3种结实类型山桐子不同类别枝条上的叶片、芽和果实中的GA3含量均持续升高;完全大小年类山桐子不同器官中的GA3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结实类型的,且其无果枝叶片、芽中的GA3在果实成熟期的含量均最高,分别是411.69和355.38μg·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油茶最适磷硒施用浓度,为富硒油茶培育、深度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赣无2号2年生嫁接油茶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磷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564 8、1.129 7、1.685 5 g,分别编号P、P、P)、不同硒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16、32、48 mg,分别编号Se0、Se、Se、Se)处理,采取2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富硒土壤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磷硒配施对油茶植株各器官硒吸收的影响。【结果】同一硒水平、不同磷水平处理下,低硒(施用量不大于16 mg)条件下,施磷可促进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与Se0处理相比,施硒会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外源添加有机硒肥均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硒累积量增加;施磷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但效果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在Se0P处理下达到最高值19.203 mg...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山核桃良种育苗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5个山核桃品种(系)嫁接苗为研究对象,2021年12月采集山核桃穗条,于2022年4月嫁接,同年7月使用光合测定分析仪测定嫁接苗的光合参数,使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不同品种(系)间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指标,并进行了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5个山核桃品种(系)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EW)、光化学猝灭系数(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最大光合效率(Fv/Fm)、成活率、苗高及叶片数量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n与Tr、实际光合效率(Y)极显著正相关,与Ci、气孔导度(Gs)、Fv/Fm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栓塞脆弱性是木本植物水力学研究的热点,一般通过建立栓塞脆弱性曲线(VC)来评定。离心机法是建立VC的主要方法之一,前人研究普遍认为Cavitron离心机法建立长导管树种VC时,离心枝条内的导管被切开,大量开口导管的存在造成栓塞假象,致使曲线呈现极为脆弱的"r型",显著高估了植物的栓塞脆弱性。本研究拟在种间水平检验脆弱曲线类型是否受开口导管比例的影响,为离心机法评估植物栓塞脆弱性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植物抗栓塞能力,为抗旱树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具不同导管长度的9个树种,根据Cavitron离心机转子直径的大小(27.4 cm),将9个树种分为3类:长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5 cm:刺槐、桑、紫薇)、中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0~15 cm:女贞、桃、沙棘)和短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0 cm:元宝槭、榛、秦白杨)。使用Cavitron离心机法建立VC,采用注气法测定最大和平均导管长度,分析开口导管比例与VC曲线特征的关系。【结果】长导管树种及短导管树种的元宝槭和榛的VC能用单威布尔函数良好拟合,中导管树种和短导管树种秦白杨的VC能用双威布尔函数良好拟合。长导管树种刺槐和桑的VC相似,呈"r型",而紫薇呈"s型";中导管树种女贞、沙棘及短导管树种秦白杨的VC呈2条"s型"曲线组成的双威布尔形,而中导管树种桃的VC更接近于"s型";短导管树种元宝槭和榛的VC均呈"s型"。长导管树种的平均导管长度(L_v)接近20 cm,两端开口的导管比例(F_(27.4))达20%左右,一端开口到离心机转子中心的导管比例(F_(13.7))达60%左右;中导管树种的L_v接近离心机转子半径(13.7 cm),F_(27.4)达10%左右,F_(13.7)达40%左右;短导管树种的L_v在5 cm以下,F_(27.4)均小于0.1%,F_(13.7)最大为2.68%。9个树种的栓塞脆弱性指标P_(12)、P_(50)(分别对应导水率损失12%、50%时的木质部水势)均与开口导管比例(F_(27.4)、F_(13.7))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P_(88)(导水率损失88%时对应的木质部水势)与开口导管比例不具有显著相关。【结论】在种间水平验证开口导管比例能使Cavitron离心机建立的VC发生类型变化,当开口导管比例极少时,脆弱曲线呈"s型",随着开口导管比例增多可能会造成"r型"曲线及介于"s型"与"r型"之间的"中间型"曲线。此结论能进一步支持开口导管栓塞假象的假说,为Cavitron离心机法测定栓塞脆弱性时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及雌雄株间的性别差异,为进一步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的内在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绒毛白蜡雌雄株为研究对象,5—11月每月中旬取叶片、枝条、果实,应用电感耦合离子光谱仪系统分析生长季内雌雄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K、Ca、Na、Mg)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绒毛白蜡生长季内不同器官K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果实叶片枝条;而Ca、Mg在生长季各月份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初期Na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叶片果实枝条,而生长季中后期的大小顺序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内叶片K元素含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叶片Ca和Na含量则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叶片Mg含量则维持相对稳定含量。2)雌雄株对比表明,生长季内雄株叶片K、Ca、Na、Mg元素含量多大于雌株叶片,这种差异在部分月份达到显著水平。3)同一器官不同元素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K含量与Ca、Mg含量多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叶片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叶片Na元素与叶片其余元素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叶片类似,果实K与Ca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果实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4)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雌雄株叶片K与枝条K以及叶片Na与枝条Na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雌株叶片Ca与果实Ca、叶片Mg与果实Mg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雌雄株叶片Na含量与枝条Na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结论】不同矿质元素在绒毛白蜡雌雄株器官间的分配规律存在差异性;生长季各阶段,雄株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多数大于雌株,雌株翅果大量结实,参与较大比例的矿质营养分配,可能是影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叶片、果实中K、Ca、Mg各元素含量之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明确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间的矿质元素含量比例分配及相互关系,是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生理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刺槐苗木干旱胁迫过程中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刺槐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水力学性状和非结构碳(NSC)储藏的变化,研究在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对刺槐苗木的影响,以探讨在经历导致落叶的严重干旱胁迫之后叶片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可以阐明刺槐干旱和复水过程中水力学结构和碳代谢的交互作用方式,同时为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刺槐衰败死亡的生理学机制提供思路和试验证据。【方法】测定3年生刺槐苗在严重干旱导致落叶后和复水后叶片长成时的小枝凌晨和正午水势、枝条正午气穴栓塞、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单株叶面积、枝条和根的非结构碳含量,测定严重干旱后刺槐枝条的栓塞脆弱性,并比较复水后茎干基部和上部新发叶片的叶面积、比叶质量和光合作用及新发小枝的凌晨和正午水势、枝条气穴栓塞。【结果】在干旱导致全部落叶时,凌晨和正午水势分别达到-3.01和-3.73 MPa,显著低于对照;正午导水损失率(PLC)达到91%,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导致刺槐90%以上落叶时其叶片的光合速率为负值,气孔导度也降低到趋近于0。在复水后30天叶片长成时,枝条正午PLC为81%,仍显著高于对照。经历干旱和复水处理的枝条P50(栓塞为50%时的枝条水势)为-1.09 MPa,比对照高0.37 MPa,经历干旱胁迫的枝条抗气穴栓塞能力显著降低。干旱和复水过程均显著降低了刺槐枝条和根的NSC含量,复水过程NSC降低程度更大。复水后的单株总叶面积仅为对照的38%。复水后叶片恢复的主要部位是茎基部和枝条上部,茎基部恢复叶片的叶面积、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显著大于枝条上部恢复叶片,茎基部新发小枝的凌晨和正午水势显著高于上部新发小枝。【结论】严重干旱导致水势降低,木质部导管栓塞加重,限制了刺槐的水分输导,进而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出现负的碳平衡。在复水阶段,前期严重干旱导致木质部导水能力下降和NSC含量下降限制了复水后新叶的生长,NSC含量降低可能会影响木质部栓塞的即时修复,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的交互作用加重了干旱对刺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对山苍子果实精油含量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情况,为山苍子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4年生的同一家系山苍子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别以氮(N)、磷(P)、钾(K)肥为试验因素,设计3个因素5个水平共25个施肥处理的L25(35)正交试验方案进行施肥试验,以不施肥的处理(T1)为对照。施用的肥料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碳酸钾,其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分别为N(46%)、P2O5(18%)、K2O(68%)。分别于2018年的春季(3月下旬)与秋季(10月下旬)采用沟施法施肥,共施肥2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果实精油,计算精油得率,并采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法和峰面积归一法对精油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4(N1P4K4)处理的精油得率(3.53%)最高,为对照组的5.31倍,T3(N1P3K3)和T5(...  相似文献   

13.
于2019年,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文试验林场后山,对4个种源(勐旺、西盟勐梭、大渡岗、普文)35个家系的16年生云南红豆试验林生长性状和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种源家系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普文种源中,P2平均胸径为18.3 cm,平均单株材积0.199407 m3,胸径、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27.69%、75.29%;P7平均树高16.8 m,树高遗传增益达24.15%;P10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2.71%、21.87%、72.45%。初步认定普文种源中P2、P7、P10为普文试验林场(热区)适宜种植家系。  相似文献   

14.
盈江省藤苗木生长对肥料种类和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造林11和15个月的盈江省藤分别开展施肥试验,施肥后1个月测定苗木的生长指标,包括地径、冠幅、叶片数、叶片长及新叶数,研究不同肥料种类(N:P:K为11:8:6的复合肥、N:P:K为20:5:20的复合肥、过磷酸钙)、施肥量(25 g/株、50 g/株、75 g/株)以及是否施用尿素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是否施尿素以及两者的组合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不同肥料种类及不同的施用量对苗木各生长指标的影响不同;不同肥料种类对冠幅、叶片长和新叶数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影响(P冠幅=0.017<0.05,P叶片长=0.004<0.01,P新叶数=0.038<0.05),不同肥料施肥量则极显著影响地径、冠幅和叶片长(P=0.000<0.01),尿素不同施用量显著影响叶的生长。总体而言,过磷酸钙有利于盈江省藤叶的生长,N:P:K配比为11:8:6的复合肥可增加苗木叶片数和新叶数,尿素对苗木生长具有负效应,不宜施尿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小叶鼠李叶片的光、氮、水资源利用效率(RUEs)在较长时间尺度(季节)上的变化特征,分析环境变化对RUEs季节动态的影响、叶片功能性状与RUEs的关系以及不同RUEs间的权衡关系。【方法】2021年6—10月,在北京密云山区,以当地林下优势灌木小叶鼠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光合参数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原位观测,使用LI-68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小叶鼠李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同时测量其叶片功能性状,结合观测的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小叶鼠李叶片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氮利用效率(NUE)和光利用效率(LUE)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RUEs间的权衡关系。【结果】1)小叶鼠李在生长期内WUEi、NUE、LUE的最大值分别为107.3μmol·mol-1、18.35μmol·g-1s-1、0.087 mol·mol-1,其季节变异系数(CV)分别为24.91%、39.12%、12.6%。2)在生长季中期,土壤相对可利用含水量充足的湿润条件下(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影响木材密度的解剖学机制,揭示茎叶解剖和生理性状的协同与权衡关系,有助于阐明不同树种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方法】选择宝天曼天然林中常见的8种落叶阔叶树,测定木材密度、木质部导管及纤维等解剖性状、叶片压力-容积曲线参数等21个茎叶性状,探究决定木材密度的解剖学性状,分析茎叶性状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结果】1) 8个树种的木材密度与组成木质部的导管、薄壁组织和纤维组织这3大组织的比例都不相关,更多受到纤维细胞性状的影响。2)对木材密度影响最大的木质部性状是纤维细胞腔占横截面的比例,其次是纤维细胞壁占纤维细胞的比例、纤维细胞壁厚与腔直径比、纤维细胞壁厚度等性状。3)木材密度与叶片单叶面积、失膨压时相对含水量和弹性模量呈负相关。4)失膨压时相对含水量与导管水力直径、最大导管直径、平均导管直径、纤维细胞腔面积、纤维细胞腔直径呈正相关;与导管密度、纤维细胞壁厚与腔直径比、纤维细胞壁占横截面比例呈负相关。【结论】木材密度主要由纤维细胞性状决定,而非导管和薄壁组织性状;高的叶片忍耐失水能力耦合于致密的茎纤维细胞和木材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磷水平对‘贵农5号’刺梨实生苗生长、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刺梨应对低磷胁迫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低磷土壤刺梨的磷养分管理和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培养方法,设5、25、45、65和85 mg·L-1有效磷含量的5个供磷水平处理,对不同处理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及叶、根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解析不同磷水平下根系形态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 45 mg·L-1磷水平下实生苗生长的最好,整株生物量、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均最大,根和叶中的GA1+3含量最高,ABA含量最低。2)供磷水平低于或高于45 mg·L-1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明显减小,GA1+3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大,上述根系形态指标变小。在5 mg·L-1的低磷胁迫下,植株根冠比、2级、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的密度及长度达到最大。3)根和叶中的IAA及ZR含量随磷水平的降低而增大。4)不同磷水平下植株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大小与根和叶中的IAA和ZR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P<0. 01)的一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与GA1+3和ABA的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 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 01)负相关。供磷水平过低、过高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是IAA、ZR、GA1+3、ABA含量改变后协同作用的结果。低磷水平下根的生长抑制与叶和根中的IAA、ZR和ABA含量增大和GA1+3含量降低有关,高浓度的GA1+3和低浓度的ABA能促进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IAA和ZR对根毛的形成及伸长和增加根毛的密度有促进作用。【结论】45 mg·L-1磷水平下刺梨实生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最好,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最大。降低或提高磷水平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上述根系形态指标随之变小。低磷胁迫下刺梨实生苗根冠比和2、3级侧根密度、根毛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大。供磷水平变化导致刺梨实生苗叶和根中IAA、ZR、GA1+3、ABA的含量发生改变,并共同对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变化产生协同调控作用。根冠比的增大,2、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密度及长度的增加是刺梨实生苗应对低磷胁迫采取的适应策略,根和叶中高水平的ZR和IAA发挥重要的促进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杜仲杂交子代的优良种质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杜仲杂交F1代群体的134个子代为研究对象,采用性状离散特征描述、Pearson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红色成分值、绿色成分值、蓝色成分值、叶绿素参考值、鲜比叶质量、干比叶质量、节间距共14个叶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杜仲F1代群体的14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为6.29%~36.97%,其中叶宽、叶长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达到15%以上,说明在F1群体中普遍存在遗传变异。134个F1代的主要性状值展现出连续性较好的正态分布趋势;在14个叶表型性状中,31对性状指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 <0.01),3对性状指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 <0.05);14个叶表型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88.53%~45.95%,14个叶表型性状的超亲优势率为-94.50%~9.6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7.5处134个单株可聚为Ⅰ、Ⅱ、Ⅲ等3个大类群,其中Ⅰ、Ⅱ类群又可单独分为2个亚类。通过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水源涵养树种树干液流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调控机制和蒸腾,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的准确性,为森林可持续性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北京松山地区乡土树种大果榆为研究对象,2019年和2020年生长季,采用热扩散技术法连续原位观测其树干液流,并同步观测相关环境变量,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法分析树干液流速率(Js)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连续2年生长季内大果榆单位地面面积蒸腾累计分别为334和252 mm,平均每天分别为1.82和1.37 mm。生长期Js变化主要由短波辐射(Rs)、空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差(VPD)等环境因子综合调控,Js与Rs、Ta和VPD均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0.88和0.89,VPD对Js的调控存在阈值(0.9 kPa)。Rs、Ta和VPD与冠层气孔导度(gs<...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光皮树的引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1个种源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为研究对象,采用丙酮浸提法测定叶绿素含量,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净光合速率,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使用PAM-2500便携式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种源的光合特性,确定其光合能力的差异。【结果】YG8023和JX17种源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源。JX2的F0(最小荧光)、Fm(最大荧光)和Fv(可变荧光)值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各种源的Fv/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值为0.729~0.779,YG8040的PQ(光化学猝灭)和ETR(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值显著高于其他种源。Fv/Fm与NPQ(非光化学猝灭)呈显著负相关;ETR与PQ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PQ呈显著负相关。JX17光响应曲线的α(初始斜率)值最高,JX3的LCP(光补偿点)最高,YG8023的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