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种木材常温下醛和萜烯挥发物的释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龙玲  王金林 《木材工业》2007,21(3):14-1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分析4种木材(杉木、杨木、马尾松和尾叶桉)中有机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木材生材常温均可释放多种醛和萜烯挥发物,其中乙醛的释放量最高;杉木和杨木释放的醛类明显高于马尾松和尾叶桉;杉木释放的萜烯类明显高于其他3种木材;温度由20 ℃上升到40 ℃,杉木醛类和萜烯类释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林业科学》2021,57(1)
【目的】研究金丝楸木材化学成分在纵向不同高度及径向心、边材中的含量和组成特点,为金丝楸木材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金丝楸木材纵向不同高度心、边材苯醇抽提物、聚糖和木质素含量,采用细胞壁全溶法结合二维异核单量子核磁共振(2D HSQC NMR)技术对相应部位的原生木质素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金丝楸木材边材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心材,且心材中靠近树心部分的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靠近边材部分。心、边材苯醇抽提物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不同高度相同径向区域苯醇抽提物含量及其成分差异较小且并未随树高不同体现出特定变化规律。边材木质素含量低于心材,但心、边材木质素含量在树高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金丝楸木材木质素为典型G/S型木质素,纵向不同高度区域木质素大分子结构基本一致,但心材木质素分子结构中β-5'连接的相对含量高于边材。木聚糖是金丝楸木材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边材聚糖相对含量高于心材,但心、边材聚糖含量并未随树高不同体现出特定变化规律。【结论】金丝楸木材径向心、边材化学成分含量及相应成分分子结构具有规律性差异,边材向心材过渡过程中主要变化为木质素成分的积累和发色物质的生物合成。木材纵向不同高度相应区域中各化学成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别,但并未随树高不同发生规律性变化。木材纵向不同高度相同径向区域中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基本一致。对金丝楸木材进行加工利用时,应重点关注其径向方向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对闽楠枝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组分和含量的影响,提高闽楠的开发利用价值。【方法】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10年生闽楠人工林为试验林,分别按照每株施氮量(46%的尿素)0、100、200、300、400 g进行处理,在施肥前、施肥后6个月、施肥后12个月进行采样,采用水蒸馏萃取法提取闽楠枝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采用气质联用法分析闽楠枝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成分。【结果】5个施肥处理检测出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共有78种,其中烃类51种,醇类16种,醛类7种,酯类2种,萘类2种;枝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共有84种,其中烃类54种,醇类21种,醛类6种,酯类2种,萘类1种。其中枝和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相同的成分有48种,主要成分都以萜烯烃类为主,但有一定差异,叶的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典型成分为白菖烯、杜松萜烯、大根香叶烯、香树烯、石竹烯、γ-衣兰油烯、古巴烯等,枝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典型成分为古巴烯、杜松萜烯、石竹烯、(-)-Alpha-荜澄茄油烯、γ-衣兰油烯、α-石竹烯等。施氮量和施氮时间的变化会影响闽楠枝叶挥发性次生代谢物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施肥后6个月至12个月的闽楠...  相似文献   

4.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对木材气味进行研究,为解决木材作为室内装饰材料使用时所散发的异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阴香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C-MS/O)技术对不同含水率下心、边材释放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和特征气味化合物进行分析,探究含水率对阴香木TVOC和气味释放的影响。【结果】阴香木共释放25种特征气味化合物,其中包括苯(芳香味)、己醛(青草果香)、乙苯(芳香甜味)、苯甲醛(杏仁油味)、辛醛(甜香)、2-乙基-1-己醇(甜花香味)、壬醛(果酸香)和癸醛(柑橘气味) 8种关键特征气味化合物。心、边材在初始含水率70%左右释放的气味物质浓度分别占TVOC的64%和72%,以醇、醛气味化合物为主;随着含水率下降,心、边材释放的气味物质和总气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果香味类化合物的气味强度在整个含水率下降过程中一直大于其他类化合物;含水率降至30%前,心、边材释放的TVOC和气味物质浓度随含水率变化下降最为显著;含水率降至30%时,心、边释放的气味物质浓度分别降低64%和68%,其所呈现的整体气味强度大大减弱;此后,含水率对心材的影响较小,但边材在含水率继续降至10%时气味物质浓度降低26%,随后几乎不受含水率影响。在整个含水率下降过程中,阴香木边材释放的TVOC远大于心材,其中,心材释放的化合物以芳香烃和酯类为主,边材释放的化合物以醇类和芳香烃类为主,烯烃类化合物在不同含水率下心、边材中的释放量保持稳定,受含水率影响较小。【结论】果香味是阴香木的主要特征气味。阴香木散发的气味物质种类和浓度随含水率下降而降低,整体气味强度也相应减弱。任一含水率下,边材的整体气味强度大于心材。心材在含水率降至纤维饱和点后释放的气味物质逐渐趋于稳定,边材在含水率到达平衡含水率后释放的特征气味化合物和整体气味强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分析栓皮栎和麻栎不同使用部位抽提物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特点,为栎类木材加工工艺和实际生产提供应用性指导,为我国林木资源充分、合理、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地区栓皮栎和麻栎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木材化学分析标准,结合傅里叶红外(FTIR)和气相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树干不同高度上树皮、心边材冷/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含量和组成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对于树干不同高度上树皮、心边材冷/热水抽提物、1%Na OH抽提物含量,栓皮栎明显高于麻栎;在同一种栎类木材中,树皮抽提物含量最高,边材次之,心材最低;抽提物含量在树干高度上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对于苯醇抽提物含量,栓皮栎树皮远高于心边材和麻栎树皮,但2种栎类木材心边材差异较小且并未随树高呈特定变化规律。栓皮栎和麻栎树皮、心边材FTIR图谱区别明显,根据图谱吸收峰强度判断,栎类木材树皮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醇类、脂肪酸、芳香族类和烷烃结构化合物,心边材中应还有较多的酸类、醇类及不饱和烃化物。GC-MS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树皮、心边材中均含有少量烷烃醇、酯类及不饱和烯类,其中,树皮中含有软木三萜酮及其同分异构体,心边材中含有γ-谷甾醇等化学物质。【结论】栓皮栎和麻栎树皮、心边材抽提物主要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含量差异和一定的成分差异;树干高度对2种栎类木材抽提物含量也有一定影响,中间部分累积较多的冷/热水、1%Na OH抽提物,但并没有发生明显成分差异。在木材实际加工和生产中,应充分考虑2种栎类木材树皮、心边材抽提物含量和性质差异,提供合理、全面、高价值的加工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6.
黄敏高 《林产工业》2020,57(4):83-85,89
随着我国人造板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杨木、桉木、杉木等为代表的速生人工林木材得到了广泛利用。这不仅较大程度地弥补了我国木材资源不足,缓解了木材供需矛盾,而且对维护我国木材安全,促进人造板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速生人工林木材种植意义,分析了主要速生人工林木材机械加工特点,为更好利用速生人工林木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侧柏富含树脂.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侧柏树干上部心材精油与下部和中部树皮精油的最高相对含量成分均为柏木醇,三者共有组分为4-松油醇、α-柏木烯、罗汉柏烯、雪松烯、γ-依兰油烯、花侧柏烯、榄香醇、柏木醇、α-杜松醇和乙酸柏木酯.其树干下部和中部树皮精油的主要挥发物组分基本相同,而相对含量不同.柏木醇具有抗蚁、抗螨、抗...  相似文献   

8.
对4种不同栽培措施的日本落叶松、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等多种短周期工业材309株样木的材性进行了全面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大,木材生长率和纤维宽度大.但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减小;立地指数相差两级,木材的年龄宽度、纤维宽度、长度和微纤线角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植密度小,木材的年轮宽度和干缩比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及体积全干缩率减小;栽植密度增大,杉木和昭林6号杨木材的力学强度提高,但尾叶桉和I-69杨降低;不同栽植密度的木材pH值及酸碱总缓冲容量,都是心材大于边材,但木材的脲醛树脂胶凝速度,则是边材快于心材.与未间伐林分的木材比较,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年轮宽度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和微纤丝角度减小;间伐强度增大,针叶树村的力学强度降低,阔叶树树则提高.但将强度间伐材(间代40%)与未间伐材比较,结果完全相反;北京杨木材心材的pH值、酸碱缓冲容量及总容量,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边材却减小.施肥措施能够增大纤维直径,但将导致纤维长宽比、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的降低施肥可以使树木速生,但会降低木材密度和质量,在培育建筑结构材的林分应慎用.  相似文献   

9.
溶剂置换材和气干材气体渗透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杉木、马尾松各 5株生材进行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丙酮和戊烷溶剂逐级过渡置换及气干 ,并通过水上升置换法对溶剂置换材和气干材的心材和边材流体渗透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 :杉木和马尾松溶剂置换材的总体平均渗透性比气干材的渗透性高。杉木溶剂置换干燥生材心材为 2 1 6× 1 0 - 1 2m3·m- 1 ,气干材心材为 0 .1 1× 1 0 - 1 2 m3·m- 1 ,前者是后者的 1 9.7倍 ;杉木溶剂置换干燥生材边材为 4.72×1 0 - 1 2 m3·m- 1 ,气干材边材为 0 .99× 1 0 - 1 2 m3·m- 1 ,前者是后者的 4.7倍 ;马尾松溶剂置换干燥生材心材为 0 3 9× 1 0 - 1 2 m3·m- 1 ,气干材心材为 0 1 7× 1 0 - 1 2 m3·m- 1 ,前者是后者的 2 3倍 ;马尾松溶剂置换干燥生材边材为5 3 1× 1 0 - 1 2 m3·m- 1 ,气干材边材为 0 84× 1 0 - 1 2 m3·m- 1 ,前者是后者的 6 3倍。气干材和溶剂置换材的边材渗透性均大于对应的心材渗透性。溶剂置换对渗透性的影响 ,边材比心材明显。无论是杉木还是马尾松 ,较之于气干材 ,溶剂置换使得边材的渗透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而心材的渗透性 ,多数试材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少数则变化很小或有一定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轮木材早材黏弹性,探讨全干密度、管胞胞壁率、微纤丝角等因子与木材黏弹性之间的关系,从细胞水平理解木材黏弹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工林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剖面密度仪、ZEISS Imager A1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动态力学分析仪(DMA 2980)分别测定第3、6生长轮(心材)以及第14、18生长轮(边材)早材的全干密度、管胞胞壁率、微纤丝角、弹性模量、贮存模量和损耗模量。【结果】1)边材(第14、18生长轮)的全干密度比心材(第3、6生长轮)略高,4个生长轮管胞胞壁率无明显差异,微纤丝角随树龄增加呈减小趋势。2)早材的弹性模量、贮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随树龄增加而增大,微纤丝角与弹性模量、贮存模量、损耗模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在本研究测量温度范围内(-120~120℃),4个生长轮早材均出现2个力学松弛过程:一是在10℃附近的α力学松弛过程,关于其分子运动归属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二是在-40℃附近的β力学松弛过程,是基于木材细胞壁无定型区中伯醇羟基的回转取向运动引起的。不同生长轮之间的力学损耗峰温度几乎无差异。4)随测量频率(1、2、5和10 Hz)增加,β力学松弛过程的损耗峰温度移向高温方向,α力学松弛过程的损耗峰温度并不随测量频率增加而改变,即无频率依存性。5)与位于边材区域(第14、18生长轮)的早材相比,位于心材区域(第3、6生长轮)的早材发生力学松弛过程所需的表观活化能均较大,可能是由于杉木心材相较于边材有更多的抽提物,抽提物的沉积限制细胞壁中分子链段运动所致。【结论】微纤丝角是影响不同生长轮内早材刚度和阻尼的关键因子,心材与边材表观活化能的差异可能是抽提物沉积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径级大花序桉人工林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对35年生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生材密度、基本密度、树皮率、心材率以及生材含水率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35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体积百分率为8.92%,树皮质量百分率为12.35%,生材密度为1.12g·cm^-3,基本密度为0.76g·cm^-3,生材含水率为44.79%。各部位含水率差别不大,各指标表现都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印加果种子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组分,了解其发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动态特性,为深入开发和利用印加果籽油香气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成年印加果植株的18、36、54、72和90DAF种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印加果种子挥发性物质的组分,通过面积归一法对相对含量进行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在印加果种子整个发育过程中分离鉴定出23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35种酯类化合物(42.70%),37种醇类化合物(24.02%),18种烯烃类化合物(15.32%),17种醛类化合物(2.72%),60种烷烃类化合物(4.50%),28种苯环类化合物(4.15%),8种酮类化合物(0.17%)以及27种其他化合物(6.42%)。随着成熟度增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2,6-二羟基苯甲酸等物质逐渐减少,1,8-桉叶油素、柠檬烯、β-月桂烯以及水芹烯等物质逐渐增加,挥发性物质逐渐从以酯类物质为主转变为以萜烯类物质为主。【结论】在印加果种子发育过程中,推测酯类物质和萜烯类物质主要通过印加果籽油中的脂溶性成分转化而来。印加果籽油既具有常见食用油的芳香气味,又具有一定的花香和坚果香气,适宜作为色拉油和营养胶囊食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火炬松、意大利杨和巨尾桉三种立木在胸高处的动态含水量和木材的基本密度.结果表明:三种立木含水量在不同季节均以意大利杨最大,火炬松最小,而且心材含水量均比边材大,三种立木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方向之间,三种立木含水量最大最小差值不同季节各不相同,彼此之间也不存在共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为心材的差异比边材大.木材基本密度以火炬松最大,意大利杨最小,而且二者的边材密度均大于心材,巨尾桉心边材密度差异甚小.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伴生树种人工林酸枣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组分的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伴生树种马尾松和杉木提高了酸枣人工林木材密度、干缩系数、差异干缩和力学强度及其波动性,且杉木的影响大于马尾松;伴生树种马尾松和杉木对酸枣人工林木材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杉木对酸枣人工林木材除弦面硬度和冲击韧性外的其它力学强度指标的影响极显著或显著,而马尾松对酸枣人工林木材力学强度指标均影响不显著;马尾松降低了酸枣人工林木材抽出物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素含量,提高了酸枣人工林木材戊聚糖含量,而杉木影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对人工林粗皮桉不同家系木材的表面视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皮桉心材和边材材色在CIE(1964)XYZ空间、CIE(1976)L·a·b·均匀色空间及孟塞尔色空间中,均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粗皮桉不同家系木材材色和表面光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顺纹理入射的表面光泽度(GZL)与垂直纹理入射的表面光泽度 (GZT)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林龄柚木人工林心边材生长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林龄柚木人工林心、边材量及心材年轮数和心材高度的生长变异特征,以期为了解该区域柚木心边材发育特征、心边材量预测及高质量、大径级柚木目标树的高效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大青山10、18、31和41年生柚木人工林平均木的解析木为研究对象,对心、边材的方位变异和心、边材量的株间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曲线估计法拟合心、边材量与横截面直径、总年轮数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柚木心、边材生长变异特征。【结果】各林龄柚木树干心材半径主要为北向最大,边材宽度则主要为北向和东向最大,各林龄内,树干4个方位的心材半径、边材宽度均无显著差异(P0. 05)。各林龄柚木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均表现为随树高增加持续减小,边材宽度在树干基部(0~1 m)明显偏大,且在树干一定区域内保持相对稳定。林分心、边材量总体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不同林龄林分间除边材宽度差异不显著外(P0. 05),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01)。横截面心、边材量随横截面直径和总年轮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与横截面直径的相关性高于总年轮数,而总年轮数对心材发育早期影响较大。各林龄内,柚木个体的心边材量、心材消失最大高度存在较大的株间变异,其中,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的变异程度相近,心材半径、边材宽度和心材消失最大高度的变异程度相近。柚木最早在4年生时开始有心材形成,不同林龄的心材年轮数均表现为随总年轮数增加而增加,总年轮数可解释心材年轮数80%以上的变化,10、18、31和41年生柚木心材年轮数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0. 9轮、0. 7轮、1. 0轮和1. 0轮。柚木心材消失最大高度、心材消失的相对高度均与林龄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林龄的增大,心材在树干更高处消失。【结论】柚木心材形成初始年龄最早为4年生,属心材形成较早的树种。各林龄内,方位对柚木心、边材影响较小。柚木的心材半径、心材面积、边材面积和心材消失最大高度,均表现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边材宽度无显著变化。柚木横截面直径可以更好地解释横截面心、边材量的变化,总年轮数仅能解释柚木前期(31年生)心材量的变化。研究认为41年生柚木心材仍有很大增长潜力,若要达到高质量、大径级的培育目标,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分密度对桉树幼林木材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和尾巨桉DH32-29)在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1250、1657、2500、5000和6667株.hm-2)的木材材性(包括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分析(纤维形态特征分两种不同材型分析:心材与边材)。结果表明: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 500株.hm-2)木材基本密度最大,为452 kg.m-3,DH32-29以林分密度2(1657株.hm-2)的木材密度最大,为436 kg.m-3;相同无性系相同林分密度下,边材纤维长度比心材纤维长度长,边材长宽比一般比心材长宽比要大,纤维宽度则无显著差异;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500株.hm-2)和林分密度5(6667株.hm-2)是符合林分蓄积量、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最大值的组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西加云杉木材中植物单宁的提取工艺、分布和组分构成,为木材单宁变色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L9(34)正交试验,优化西加云杉木材中植物单宁的提取工艺;采用香草醛-紫外法测定西加云杉木材内植物单宁在径向(由髓心至树皮方向)和轴向的含量分布;通过定性鉴定试验确定单宁类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成分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最佳提取条件为70%(体积分数)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18(g∶m L),提取次数2次;单宁含量在径向上分布情况为内部心材单宁含量5.440 mg/g,近心边材转换区的心材部分单宁含量最高,平均达10.015 mg/g,心边材转换区部位单宁含量介于心材和边材之间,平均为6.363 mg/g,靠近转换区的边材部位单宁含量最低,平均为4.821 mg/g,近树皮边材含量为6.997 mg/g。西加云杉木材内5种原花青素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占5种原花青素总量的83.21%,原花青素B2次之。由此可知,有机溶剂法适用于西加云杉木材中单宁的提取;木材中单宁含量径向分布自髓心至树皮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心材大于边材的规律,轴向分布规律表现为下部含量略高于上部,但差异不显著;西加云杉木材内植物单宁类型为缩合单宁,儿茶素为西加云杉木材单宁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与木材内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降香黄檀内生真菌价值评价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为指导降香黄檀人工促进心材形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木材理化性质,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手段分析其与降香黄檀内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2 193 336条序列,碱基总数为761 438 850 bp,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385 bp。得到3 621个OTUs,分属26纲67目116科167属186种。纲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伞菌纲、粪壳菌纲和散囊菌纲,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粪壳菌纲、座囊菌纲、伞菌纲、地舌菌纲和银耳纲;属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暗枝顶孢壳属、镰刀菌属、孢子丝菌属、黑酵母样真菌属和球托霉属,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毛色二孢属、枝孢属、念珠菌属、德巴利酵母属和木霉属;种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孢子丝菌环境种、卵形孢球托霉菌和尖孢镰刀菌,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可可毛色二孢菌、酵母菌和镰刀菌。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结果表明,p H、灰分和钾元素与降香黄檀内生真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呈负相关,热水抽提物、镁和钙元素与大部分属真菌群落呈正相关,与少量属真菌群落呈负相关。含水量、热水抽提物、矿质元素钙和镁与多样性指数Chaol、Shannon和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p H、灰分和钾元素与其呈负相关。【结论】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群落,群落结构丰度和多样性均为心材大于边材。引起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 H、灰分和矿质元素钾,引起多样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 H、含水率、矿质元素钙和钾,且含水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频真空干燥、常规窑干和高温干燥3种方法对杉木人工林木材的心、边板材进行干燥处理,用毛细管上升法评价干燥后试样的浸注性能,用半薄切片法测定干燥试样具缘纹孔的闭塞率,最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试样微观构造的变化,比较分析3种干燥方法对杉木人工林木材浸注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杉木边材,经高频真空干燥后试样的浸注性显著高于常规干燥和高温干燥后试样的浸注性,后2种干燥方法对试样浸注性影响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杉木心材,高频真空干燥与高温干燥后试样的浸注性存在显著差异,而高频真空干燥与常规干燥之间、高温干燥与常规干燥之间对试样浸注性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3种干燥方法处理后,杉木边材的浸注性均显著高于心材的浸注性;具缘纹孔的闭塞率较低以及部分具缘纹孔周缘破裂是高频真空干燥后木材浸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