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克新13为材料,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缩节安(Mepiquat chloride,简称DPC)以及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显著增加了单薯重、淀粉产量和鲜薯产量,其中,以DTA-6调控效果为最佳,单薯重、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10.40%、40.26%、26.56%和11.32%,块茎还原糖含量比CK降低了20%。此外,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加快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各指标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的叶片淀粉和蔗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调节剂对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的调控效果呈不同规律的变化。总体而言,调节剂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改善了块茎品质,其中DTA-6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节水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中量施肥法"(N,P2O5,K2O施用量分另4为190,90,100kg/hm2)、"氮高量施肥法"(N,P2O5,K2O为210,90,100 kg/hm2)、"氮低量施肥法"(N,P2O5,K2O为170,90,100kg/hm2)对饲料稻威优198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ase)活性、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中量施肥法处理水稻旗叶和粒籽中的SPS、SUS、ADPase活性较高;旗叶净光合作用速率较快;叶和籽粒中蔗糖含量较高,蔗糖转化成淀粉的能力较强.氪中量施肥法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德和籽粒产量,有效穗分别比氮高量栽培法和氪低量施肥法提高了7.70%和10.32%,籽粒产量分别比氮高量栽培法和氮低量施肥法提高了12.02%和8.47%.  相似文献   

3.
20%多效唑·甲哌 FEE7 微乳剂防止小麦倒伏和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二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0%多效唑·甲哌鎓微乳剂375 mL/hm2,可以显著抑制茎秆基部节间伸长,增加各节间充实度,其中赤霉素(Gas)和生长素(IAA)降低,可显著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和降低田间倒伏率.处理还协调了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增产幅度6.2%~28.6%.增产原因可能在于促进籽粒灌浆强,增加籽粒中内源Gas、IAA、细胞分裂素(CTKs)的水平,增强了籽粒库活性,同时促进茎叶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  相似文献   

4.
20%多效唑·甲哌Wong微乳剂防止小麦倒伏和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二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0%多效唑·甲哌鎓微乳剂375 mL/hm2,可以显著抑制茎秆基部节间伸长,增加各节间充实度,其中赤霉素(Gas)和生长素(IAA)降低,可显著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和降低田间倒伏率.处理还协调了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增产幅度6.2%~28.6%.增产原因可能在于促进籽粒灌浆强,增加籽粒中内源Gas、IAA、细胞分裂素(CTKs)的水平,增强了籽粒库活性,同时促进茎叶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  相似文献   

5.
水分处理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处理下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呈“S”型变化趋势,并用三次多项式对其进行模拟,其中,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受水分处理影响不同。当水分处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时,提高(早)了豫麦34籽粒各项灌浆参数,提高了豫麦49灌浆速率和粒重,提早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高了豫麦50灌浆持续期和粒重;60%处理下增加了豫麦49灌浆持续期,提早了豫麦50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80%时增加了豫麦49有效灌浆持续期,提高了豫麦50的灌浆速率。同时,豫麦34和豫麦50粒重与各灌浆参数均呈正相关,但差异均不显著;豫麦49粒重与灌浆持续期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豫麦34产量在60%处理下最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豫麦49和豫麦50产量在80%处理下最高,且差异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糜子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糜子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研究了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成熟期中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重度水分胁迫(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25%)对糜子强、弱势粒灌浆特性与抽穗后物质积累和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全生育期充足供水,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相比,重度水分胁迫下,籽粒的起始生长势R0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Tmax延迟,灌浆后期时间缩短,灌浆中期和后期的贡献率下降,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降低,进而影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孕穗期重度水分胁迫的穗粒数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4.62%和38.19%,是降幅最大的;中度水分胁迫加快了糜子灌浆进程,促进了糜子叶片和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提高了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提高了糜子产量,其中拔节期中度水分胁迫是增加幅度最大的,其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4.17%、17.92%、7.19%、41.14%。因此,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协调并提高糜子籽粒的灌浆起始生长势和前期、中期的灌浆速率以及茎鞘向穗的物质转运率,对于保证和提高糜子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糖分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苹果果实套袋止采收期,每隔20 d在树冠中外部不同方位采样,以不套袋果为对照,研究测定了红富士苹果套纸袋对果实各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红富士苹果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总糖、还原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但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同。套袋后果实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中性转化酶(NI)、酸型转化酶(AI)和淀粉酶的活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低于对照,但是变化动态相一致。其中,对照果实SPS和SS活性波动幅度大,SPS活性随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SS活性上升不大,而套袋果实SPS和SS活性在发育期变化较缓和;随着果实成熟,对照和处理果实NI、AI和淀粉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且NI和AI酶活性变化动态相一致,AI活性略高于NI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氮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用不同方程对籽粒生长动态进行拟合,Cubic、Quadratic及Logistic方程的R2值均达显著水平,且三种曲线的R2值间差异明显。粒重与灌浆参数W、S、Se、Ws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通过栽培技术措施调控,稳定提高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及有效灌浆持续期的粒重增加值等灌浆参数,对提高粒重具有重要意义。施氮水平对两种穗型品种的千粒重表现出不同的趋势,而对于目标性状产量来说,豫麦49高于豫麦66,且均以施氮225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冬灌1 800 m3/hm2的基础上,生育期设3次灌水处理(T1: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2、次灌水处理(T2:拔节期、开花期)和1次灌水处理(T3:拔节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研究了水分对春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T2条件下3粒小穗比率、穗粒数、穗粒重、产量和WUE都是最高;T3条件下无效小穗比率最高,而1粒小穗比率、2粒小穗比率、穗粒数、产量和WUE则最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WUE在三种水分处理条件下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在T3条件下穗粒数与产量和WUE显著负相关,穗粒重与产量和WUE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穗粒重在T1、T2条件下极显著正相关,而在T3条件下不相关。表明适宜灌水提高了3粒小穗比率,进而增加了穗粒数和穗粒重,提高了产量和WUE,而缺水降低1粒和2粒小穗比率,增加了无效小穗比率,减小了籽粒饱满度,进而减小穗粒重,降低产量和WUE。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籽粒糖及淀粉累积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 kg/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不同栽培模式灌浆期小麦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及淀粉累积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存在差异。与常规栽培相比较,在覆草栽培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在灌浆前期高于常规栽培,在成熟期低于常规栽培;而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常规栽培,且籽粒的饱满指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在灌浆前期高于常规栽培,在成熟期低于常规栽培;而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常规栽培,且籽粒的饱满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栽培。在覆草和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的合成代谢旺盛,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积累量高,"库"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供应充足,可溶性总糖、蔗糖的降解代谢旺盛,具有较强的同化物利用能力,为籽粒中淀粉的快速积累以及最终实现较高的粒重和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水剂对旱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水剂的应用为旱地玉米实现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探究山西旱地玉米田适宜保水剂类型,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水剂类型下旱地玉米生理指标及其产量的变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聚丙烯酸钾(PAAS)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保水剂、黄腐酸保水剂(HA),另以不施保水剂(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能有效缓解玉米生长前期的干旱胁迫,显著提高玉米苗期、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降低玉米籽粒败育率,使秃顶长变小,同时玉米穗长、穗粒数以及单穗重增加,从而提高旱地玉米产量。不同保水剂类型作用效果不同,各指标均表现为PAASPAMHA。与CK相比,PAAS处理玉米产量提高21.6%,穗长增加11.4%,穗粒数增加120粒,单穗重增加21.6%。为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PAAS可作为试验当地春玉米田保水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咪唑乙烟酸对抗性及常规谷子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抗性机理,以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冀谷35和常规谷子品种冀谷38、冀谷41、晋谷21、晋谷59、长农44、龙谷39和中谷9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及田间试验比较其苗期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对咪唑乙烟酸的响应.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咪唑乙烟酸按有效成分93.5 g/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以持绿性品系高粱B35和非持绿性高粱品系三尺三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施氮处理(每盆0和6 g尿素),在灌浆期干旱-复水条件下测定光合特性及抗氧化代谢指标。结果表明,氮素显著提升B35和三尺三在干旱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提高了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活性;干旱胁迫下,施氮显著提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施氮使B35和三尺三PEP羧化酶分别提高了29.17%和25.66%, 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对氮素不敏感。与三尺三相比,氮素对B35的光合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干旱胁迫下氮素显著提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B35和三尺三的SOD活性分别提高了25.56%和17.07%,POD活性分别提高了48.97%和76.62%。B35抗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三尺三。同时,氮素降低了B35和三尺三丙二醛(MDA)含量。复水后,氮素显著提升B35和三尺三Pn、Tr和PEP羧化酶活性,Pn升高幅度分别为33.66%和60.01%,Tr升高幅度分别为36.59%和41.57%,PEP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分别为23.47%和18.64%,同时显著降低了初始荧光值(Fo),Fo降低幅度分别为18.50%、10.98%。施氮有利于提高复水后的B35和三尺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复水后,与三尺三相比,B35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较高。两个施氮处理的B35产量均高于三尺三,氮素使B35和三尺三生物产量分别增加9.73%和10.08%,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4.47%和21.79%。氮素调节气孔导度及光系统Ⅱ活性,降低干旱对光合机构的损伤;复水后,氮素通过提高光系统Ⅱ活性,提高光合酶活性,光合性能提升。干旱及复水条件下,施氮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的损伤。氮素有利于干旱及复水条件下B35和三尺三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稻秆覆盖结合除草剂减量使用对甜玉米田杂草控制效果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将乙草胺、二甲戊乐灵按常量(田间常规推荐剂量)、半量(1/2常量)、1/4量(1/4常量)分别与稻秆覆盖相结合,研究不同处理对甜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甜玉米移栽至收获,若仅用稻秆覆盖对甜玉米田杂草的株防效、鲜质量防效分别为59.92%、74.10%;若将除草剂与稻秆相结合使用,从对总草的控制效果看,二甲戊乐灵常量、1/4量与稻秆相结合均不同程度好于乙草胺相应剂量与稻秆相结合的效果。二甲戊乐灵1/4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即对甜玉米田总草的株数、鲜质量防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分别为69.56%、82.87%,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11.5%。  相似文献   

15.
沈糯9号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生育特性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糯玉米主栽品种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为对照,在5个种植密度下对沈糯9号及两个当地对照品种的鲜穗产量、鲜籽粒产量、穗部性状、植株性状及熟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三个品种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密度下鲜穗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均显著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籽粒深度、行粒数、百粒重及株高与京科糯2000相当,显著高于垦粘1号,但穗位显著低于京科糯2000;沈糯9号熟期较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分别晚6 d和早9 d。综上所述,沈糯9号在产量、穗部性状及田间长势均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且填补了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之间的熟期空白,因此,沈糯9号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乃至全省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寒地粳稻本田使用的除草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3种除草剂2个施用剂量对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水稻氮代谢、抗逆性、形态特征和产量构成等影响各异,与清水对照比,30%莎稗磷EC显著增加水稻前期MDA含量,并显著降低水稻前期的NR活性、收获期有效分蘖数、穗长和小穗数;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处理效果相近,均对水稻体内的NR活性、MDA含量影响较小,但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穗粒重。粳稻本田施用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处理效果好于30%莎稗磷EC,与后者相比,施用60%丁草胺EC和50%丙草胺EC高剂量可诱导植株的NR、GS、CAT活性显著增加,而MDA含量显著降低,这种效果一直延续到生长后期,使穗长、小穗数、穗粒重及稻谷产量均得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比较块茎中转化酶、淀粉酶活性变化以及蔗糖、淀粉、维生素C等含量变化的差异,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块茎生长过程中,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对块茎...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