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温(25℃)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1)高温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12 h后达最大值(P<0.05),相比初始含量升高了37.9%.(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温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在48h时达最大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高温组海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胁迫48 h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38.5% (P<0.05).(4)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48 h时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47.2%,呈显著性差异(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波动趋势,处理8h后,SOD活性达最小值;40h后,SOD活性达最大值,与初始值相比上升了36% (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处理36h后,海带幼苗的CAT活性略有升高;处理48 h后,CAT活性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75.8% (P<0.05).(5)高温条件下,海带幼苗的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量(Fv/Fm)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处理48 h后,高温组的Fv/Fm达最小值,与初始条件相比下降了56.8%,呈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海带的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温(25℃)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1)高温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12 h后达最大值(P0.05),相比初始含量升高了37.9%。(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温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在48 h时达最大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高温组海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胁迫48 h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38.5%(P0.05)。(4)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48 h时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47.2%,呈显著性差异(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波动趋势,处理8 h后,SOD活性达最小值;40 h后,SOD活性达最大值,与初始值相比上升了36%(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处理36 h后,海带幼苗的CAT活性略有升高;处理48 h后,CAT活性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75.8%(P0.05)。(5)高温条件下,海带幼苗的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量(Fv/Fm)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处理48 h后,高温组的Fv/Fm达最小值,与初始条件相比下降了56.8%,呈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海带的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3种水草搭配模式对河蟹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水草搭配模式对河蟹的生长性能及水体环境的影响,以河蟹池塘养殖最常用的3种水草为基础,设计了伊乐藻、伊乐藻+轮叶黑藻、伊乐藻+黄丝草3种水草搭配种植模式,进行了河蟹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从养殖河蟹的产量和规格来看,3种模式下河蟹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黄丝草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河蟹产量;从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情况来看,单独种植伊乐藻组河蟹的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最好,其次为伊乐藻+黄丝草组,伊乐藻+轮叶黑藻组较差;从养殖水质净化效果来看,伊乐藻+黄丝草组效果最好,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组,最差的是伊乐藻单独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3种水草搭配模式中,伊乐藻+黄丝草的搭配模式最佳,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单独种植伊乐藻最差。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种植模式,比较了4种常见水草种植模式[单一伊乐藻、单一轮叶黑藻、伊乐藻∶轮叶黑藻=1∶1 (覆盖面积比)、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1∶1∶1 (覆盖面积比),分别记为Mode I—IV]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 4种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成蟹养殖过程中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9—10月对4组蟹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ode I组最高,Mode II组最低(P<0.05);2) 4组蟹的生殖蜕壳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月底两种混合水草模式的蟹生殖蜕壳率略高于单一水草组,11月中旬Mode I组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略高于其余组(P>0.05),分别约为7.8%和3.3%;3)在最终成...  相似文献   

5.
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一个80亩示范塘为示例,将生态养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一、水草种植水草种植品种有:苦草、伊乐藻、黄丝藻、轮叶黑藻、细金鱼藻等,冬季清塘以后移植伊乐藻,集中管理,春季分植到整个池塘中,轮叶黑藻在开春刚发芽时移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水草不同种植模式对蟹塘水质及产量的影响,在河蟹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以单一伊乐藻、伊乐藻和轮叶黑藻1∶1、伊乐藻和轮叶黑藻7∶3这3种栽植模式进行种草养蟹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蟹塘水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河蟹产量、出塘规格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采用伊乐藻和轮叶黑藻1∶1的种植模式,河蟹的平均出塘规格最大,大规格蟹(雌蟹≥150 g、雄蟹≥200 g)的比例最高,虽然成活率和产量略有下降,但单位面积净利润最高。结果表明,按恰当的比例种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比单一种植伊乐藻更能抵御极端高温天气,降低养殖风险,同时有助于提高河蟹的出塘规格和大规格蟹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正>任城区故河道较多、面积较大,宜渔资源闲置无法利用。河道内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水草面积占故河道水面的1/3以上,主要包括芦苇、菖蒲、轮叶黑藻、伊乐藻和苦草等,尤其是伊乐藻、轮叶黑藻数量较多,水中还生活着浮游动物和小型野杂鱼类等水生动物。故河道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稳定的调节功能和  相似文献   

8.
自6月份进入夏季,温度开始升高,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但六七月份正值"黄梅"季节,天气炎热多变,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一、水质调节1.河蟹池塘应种植多种品种的水草,并管理好水草。水草种类可以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马来眼  相似文献   

9.
在温度(23±1)℃,盐度31,光照度5000 lx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氮浓度(0、55、440、880、1760、7040μmol/L)培养基对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氮浓度对2株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3011的Fv/Fm、叶绿素含量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040μmol/L时达到最大值;8701的Fv/Fm、叶绿素含量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40μmol/L时达到最大值,其后随氮浓度的增加其上述指标反而下降。3011和8701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氮浓度分别为7040μmol/L和440μmol/L。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铜藻Sargassum horneri幼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仪,通过测量经过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变化(Fv/Fm),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铜藻幼苗光合作用的变化.数据表明,幼苗存活温度上限为28℃,最适生长温度为22~24℃.在消减的太阳光照射下,受胁迫的幼苗即时荧光产量(Fm′)最低降到0.4.随着光强降低,Fm′可恢复到初始值0.73;在室外太阳光直射下,胁迫幼苗的Fm′最低降到0.11,24 h恢复后为0.5,叶片有萎焉现象.结果表明,铜藻幼苗易受高温、强光胁迫,最好进行遮光培育.9~60盐度的胁迫6 h以内对幼苗的Fv/Fm影响不明显,淡水在1 h内对铜藻的Fv/Fm无影响,可以将苗帘直接浸泡在淡水中以清除对低盐敏感的附生杂藻.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刁永芳  陈书秀  荣玲 《水产科学》2011,30(8):435-440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1~2 d,20℃处理组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rETR、ΦPSⅡ)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30℃的处理组的上述荧光参数从第1 d开始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20℃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温度为10~25℃,最适温度为2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小新月菱形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范丽敏  梁英  田传远 《水产科学》2012,31(5):249-254
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了棕鞭藻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营养盐浓度(f/4、f/2、f、2f、4f)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细胞密度、单位体积干质量、总脂含量和总脂收获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为2f时,该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单位体积干质量、总脂含量和总脂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由此可以看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合棕鞭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营养盐浓度是2f。不同营养盐浓度对棕鞭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著影响,培养6~10d,f/4处理组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化学淬灭)最低,其次为f/2处理组(P0.05)。培养7~10d,2f处理组的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化学淬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培养结束时(第10d),各处理组细胞密度和总脂含量依次为:2f4fff/2f/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为f/4~2f时,棕鞭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单位体积干质量和总脂含量与营养盐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营养盐浓度为2f~4f时,上述各值与营养盐浓度则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4种沉水植物断枝再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4种长江中下游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金鱼藻、伊乐藻、黑藻和穗花狐尾藻)断枝在投掷和扦插的移植方式下,生物量、株高、节数的变化及不定根和新芽形成的时间.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各种断枝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金鱼藻外,其他3种沉水植物均有不定根产生;除穗花狐尾藻外,其他3种沉水植物断枝均有新芽产生.投掷和扦插对金鱼藻断枝生物量、节数和新芽的产生无明显影响,对株高影响显著;对黑藻和伊乐藻断枝生物量、株高、节数、不定根和新芽的产生影响显著;对穗花狐尾藻断枝的生物量、株高影响显著,对节数影响不明显,而对不定根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退化水体的修复、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低CO_2浓度(充无CO_2空气,low CO_2,简称LC)、正常CO_2浓度(充正常空气,normal CO_2,简称NC)、高CO_2浓度(充正常空气+0.2%CO_2,high CO_2,简称HC)3种条件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 Zhang et Xia)的特定生长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培养6 d后,与NC组相比,L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特定生长率(SGR)、1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及PSII最大光量子产率(Fv/Fm)均显著降低(P0.05);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藻红素、叶绿素a含量、PSII实际光量子产率(Fv/Fo)、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α)、最大电子传递效率(ETR_(max))及半饱和光强(I_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NC组相比,H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SGR、Fv/Fm及α显著增加(P0.05),藻红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6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Fv/Fo、α、ETR_(max)及I_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LC组相比,H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1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SGR、Fv/Fm、Fv/Fo、α均显著增加(P0.05),而藻红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却显著下降(P0.05),6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ETR_(max)、I_k无显著变化(P0.05)。对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CO_2浓度升高降低了光合色素含量,同时提高了光系统光能转换效率,而对藻体饱和光强下净光合放氧速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是CO_2浓度升高却仍然可能通过降低无机碳利用的能量消耗及提高营养盐吸收利用而显著促进藻体的生长。比较不同CO_2浓度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差异,有助于初步揭示其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杂食性鱼类往往是修复后浅水湖泊的优势鱼类。大鳍鱊是一种小型杂食性鱼类,在无锡蠡湖生态修复区内发展成为优势种;虽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但对不同沉水植物的选择性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关杂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较大的种类(如鲤、鲫),而对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大鳍鱊对4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选择性摄食,分析了大鳍鱊对这些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鳍鱊组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H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肠道内含物分析结果显示: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是大鳍鱊的主要食物,其所占肠道内含物的体积比分别为75%和17%;而大鳍鱊对密刺苦草的选择性较低(8%),且内含物中未出现黑藻;3)大鳍鱊显著抑制了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的生长(RGR),而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RGR有促进作用。沉水植物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与湖泊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鳍鱊等小型鱼类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主要生活在沉水植物丰富的水域。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鳍鱊可显著增加水体营养盐浓度,对不同沉水植物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摄食活动可显著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因此,大鳍鱊或者其它小型杂食性鱼类(如麦穗鱼和鲹等)可能会通过选择性摄食沉水植物的途径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严重时可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湖泊管理与生态修复中,需要关注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种群规模,将其控制在较低生物量水平。该研究探讨了大鳍鱊的选择性摄食行为以及该行为带来的影响,为浅水湖泊的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磷限制及恢复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同磷浓度(0、10、36.3和290.4μM)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磷添加后各荧光参数的瞬时变化(nutrient induced fluorescnce transients,NIFY反应)及恢复情况。培养温度为20±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100μmol·m^-1·s^-1。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磷浓度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磷浓度为36.3μM。小球藻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含量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磷浓度为36.3μM达到最大值。磷重新添加后,瞬时荧光不断下降,ФPSII出现瞬间的上升后恢复至原初状态,qP、非光化学淬灭(NPQ)则不断上升。限制7d后重新添加磷,各处理组的Fv/Fm、ФPSII、ETR、NPQ 24h内基本恢复,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底质是沉水植物扎根生长并稳定繁衍的基本条件,不同类型底质物化特性存在差异。为了探究沉水植物大规模引植过程中产生形态学顶端颠倒现象对其恢复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族缸模拟实验和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区原位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底质(湖泥、湖泥+沙子、沙子、黄土)和正反向扦插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底质类型对黑藻生物量积累、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湖泥中黑藻生长最佳,其增加生物量(6.27 g)、分蘖数(19.8枝)在4种底质中最大;其次为黄土(5.14 g和18.8枝),其能促进植株和根系伸长;叶绿素、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以上结果。各种底质中,反向扦插处理的黑藻分蘖数和根数较正向扦插均有显著减少,尤其是黄土底质中,反向比正向扦插分别减少10.2枝和22.8根,生物量降低2.961 g,但不影响最终形态学上端的形成。西湖茅家埠原位实验表明,在含水率和营养较低的底质中,盆栽黑藻长势相对优于含水率和营养较高底质中的黑藻,且同一底质盆栽于原位时比异位时更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建议恢复沉水植被时可以适当改良底质,尤其是物理特性,种植时需区分植物形态学的上下端。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底质的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在高原湖泊中广泛分布([NH4+] < 3mg/L)但在高浓度铵氮水体([NH4+] > 15mg/L)中无法存活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大茨藻(Najas marina)和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3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铵氮(0、0.1、3、15和50mg/L)对3种沉水植物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在湖泊铵氮浓度升高和铵氮浓度更高的黑臭河道中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当水体铵氮浓度超过15mg/L时,植物体内叶绿素和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碳氮平衡被打破;植物叶绿素荧光显著降低,说明植物在浓度达到15mg/L时,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以上研究说明,当水体浓度达到15mg/L时,在湖泊中广泛分布的沉水植物物种无法存活,而碳氮平衡的破坏导致植物光合能力下降是影响其存活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机理层面初步揭示了以上湖泊广布物种在高铵氮水体中消失的原因,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高浓度铵氮污染水体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氮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书秀  梁英  王虎 《淡水渔业》2012,42(1):15-19
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利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了2个单因子(不同氮浓度、不同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叶绿素相对含量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长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最适氮浓度为1760μmol/L;最适磷浓度为18.16μ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失水胁迫是野生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主要胁迫因子之一.为揭示条斑紫菜对失水胁迫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2016年3月采自山东青岛湛山的野生藻体为材料,研究了失水胁迫下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在失水率60%左右时降至最低值,但复水1h后可恢复正常值.叶绿素a(Ch1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逐渐降低,藻红蛋白(R-PE)和藻蓝蛋白(R-P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藻胆蛋白(R-PE+R-PC):SP比值的变化趋势与藻胆蛋白的变化趋势类似,但在失水率40%时上升至对照水平,失水80%时显著高于对照值.丙二醛(MDA)含量在失水率≤30%时没有显著变化,失水率≥40%时显著上升,但失水率在40%-80%时,藻体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失水率≤20%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随着失水率增加,3种酶的活力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但失水率在50%-80%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失水早期,抗氧化酶SOD、CAT,尤其POD起着关键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因此,MD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失水程度增加,藻胆蛋白的抗逆作用逐渐显现,为藻体在复水后快速恢复光合作用(Fv/Fm)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