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甜椒为试材,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观测4种不同水分处理对甜椒全生育期内的根区土壤温度变化规律,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温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土壤浅层温度增加较快且变幅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增加缓慢,变幅迅速变小。各层土壤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延迟。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呈指数关系,且各处理15:30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土壤25cm深度范围内平均温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减小。灌水定额对土壤温度变幅与土层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影响。土壤含水率、温室温度与土壤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4和0.6512,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021和0.6172,说明土壤含水率和温室温度对土壤温度的提高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以地膜和小麦秸秆为覆盖材料,研究了黄瓜地面覆盖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的效果大于秸秆覆盖,覆盖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平均温度,且对最低温度的提高作用大于最高温度;秸秆覆盖延缓了土壤温度变化的速度,对土壤增温作用小,且土壤最高温度低于对照而最低温度高于对照,温差最小,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因此,秸秆覆盖作用更为稳定,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面不同覆盖技术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年生梨树园为试验对象,设生草、覆草、覆地膜(覆膜)、覆遮阳网(覆网)、覆无纺布(覆布)5个处理,以清耕为对照,用ECH2O土壤监测系统,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和研究了覆盖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以探索果园土壤管理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库尔勒香梨生产效率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果园地面各种覆盖方式均有调节土壤温度的效果,覆盖对土壤表层的土壤温度调节效果明显,土层越深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越小;与清耕相比,覆膜的表层土壤平均温度高1.8℃,覆布、覆网、生草和覆草低0.3、0.6、1.7℃和2.1℃;0~20cm土层覆膜的温度高1.2℃,覆布和覆草分别低0.5℃和2.6℃;20~40cm土层温度覆膜的高1.8℃,覆草和覆布分别低2.3℃和0.3℃;40~60cm土层覆膜的高1.0℃,覆草和覆布分别低2.5℃和0.8℃;在浅层土壤昼夜温差依次生草清耕覆膜覆布覆网覆草,20~60cm土层各处理昼夜温差较小,在0.2~0.6℃之间,覆膜、覆布、覆网和覆草均可缩小土壤温差,防止土壤温度剧烈变化,其中覆草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了日光温室内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同时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在特征时刻的递减梯度;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幅相对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于平缓.对比研究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中,滴灌技术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掌握日光温室葡萄根区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实施人工精准调控,监测了不同土层地表、20cm、40cm和60cm土壤温度。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不同月份和灌水后不同时间土壤温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浅层土壤地表、20cm和40cm处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和灌水后变化较剧烈,在6~24时和4~12月呈抛物线形变化,灌水后0~11天呈倒抛物线形变化,在全天16时,全年8月份分别有1个峰值,为21.25℃、17.08℃和14.18℃,23.25℃、19.08℃和16.18℃,在灌水后第4天分别有1个谷值,为12.70℃、9.24℃和8.04℃;而深层土壤60cm处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和灌水后变化较平缓,呈近似直线变化。  相似文献   

6.
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对土壤温度及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幼苗"欧耶"为试材,研究了宁夏地区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处理对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温差、日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及番茄发病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覆膜加麦麸太阳能消毒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明显降低番茄枯萎病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覆膜加麦麸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其中10、20、30cm土壤日最高温度分别达到56.9、49.2、44.8℃,较CK分别提高10.5、8.6、6.4℃;增大了土壤日温差,其中0~20cm土层日温差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土壤温度超过40℃的天数百分比较CK显著增加;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了9.53%,平均667m2产量增加了679.4kg,且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塑料大棚内辣椒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寒温带暗棕壤上培育的保护地土壤地温随时间和土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为正弦曲线,日最高地温波动比日最低地温的波动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蓄热时间变长,散热时间缩短,蓄放热时间随深度增加依次滞后,且强度小。大棚内地温日振幅因受到环境因子影响产生的波动情况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不同覆盖方式对“赤霞珠”葡萄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不同覆盖方法,研究了葡萄越冬期间枝蔓、根系附近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变化及对翌年葡萄生长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温度最低时,化纤毯加覆土与聚苯乙烯保温被处理,枝蔓附近土壤温度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3、0.8℃,根系20cm附近土壤温度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1.9、1.4℃;化纤毯加覆土处理枝蔓附近土壤含水量较覆土处理提高了1.7%;化纤毯加覆土与聚苯乙烯保温被处理,根系20cm附近土壤含水量较覆土处理分别提高了3.5%、1.5%;化纤毯加覆土覆盖处理"赤霞珠"葡萄翌年萌芽率最高,单果质量最大,为1.35g,可溶性糖含量为21.33%,总酸含量为8.09%。说明化纤毯加覆土覆盖对"赤霞珠"葡萄越冬防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阿拉尔垦区枣园间作三叶草、剪股颖、黑麦草和百脉根的密植园为研究对象,清耕枣园作为对照,研究生草栽培对枣园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枣园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枣园间作牧草后微域环境发生变化,4种生草枣园近地层7月日均空气温度较清耕枣园分别降低1.34、1.01、0.64、1.26℃;日均空气相对湿度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15.04%、8.66%、7.36%、7.39%;日均土壤温度分别较清耕枣园土壤温度低3.46、2.22、1.76、1.60℃。土壤理化性状也发生变化,生草能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三叶草枣园土壤容重降低效果最明显,为1.44g/cm3;枣园生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了1.65、0.65、0.10、1.51g/kg;土壤全氮含量均值比清耕枣园增加1.03、0.32、0.41、0.80g/kg;土壤全磷略有降低,但随着土层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土壤全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说明生草枣园能改善园内的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0.
于甜樱桃园进行垄上覆膜和行间种白三叶草试验,观察其对土壤温度和新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上覆草和行间种白三叶草后,不同深度和不同时刻的土壤温度与清耕区有明显差别.两项措施均能降低各土层温度日较差,增加同土层温度稳定性.早春覆膜有利于提高地温;行间种白三叶草有利于降低地表温度,降温效果明显.覆膜和行间种白三叶草对2年生樱桃的新梢生长具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拱棚内温湿度的变化及对春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T5”K]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小拱棚和不同苗龄处理,对不同小拱棚内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小拱棚处理对春大白菜长势、产量、耐抽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拱棚对昼气温的增温效果非常明显,而对夜气温的保温效果不明显。与单层小拱棚相比,双层小拱棚保湿效果好,但增温、保温效果不明显。与无水袋小拱棚相比,有水袋双层小拱棚能加速昼气温的上升、缓冲夜气温的下降。小拱棚对春大白菜的长势、产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能有效地延缓叶球内花薹的伸长。相对而言,在本试验中无水袋单层小拱棚处理在春大白菜长势、产量及耐抽薹性方面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葡萄促早栽培休眠期和生长期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海娣  张亚红 《北方园艺》2010,(15):177-182
对宁夏银川地区日光温室促早栽培葡萄休眠期至果实成熟期温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休眠期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延长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低温(0~7.2℃)时数,但夜间应将棚室风口开小或者关闭。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使温室内地温不会下降很快,升温后地温仅比气温延迟1 d达到10℃以上,满足葡萄根系生长和冬芽萌发需求;葡萄初花期至盛花期和浆果生长期至成熟期温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16.1~20.0℃、19.9~22.3℃,对于葡萄开花期和浆果成熟期的最适温度来说,气温略低;葡萄萌芽生长期到浆果生长期,日光温室内的最高气温达到29.8~40.4℃,最低气温为3.7~8.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应注意通风降温,夜间注意保温。  相似文献   

13.
耕作和覆盖对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比分析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园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措施结合玉米秸秆、地膜及生草覆盖对苹果园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各处理土壤3种酶活性均达到显著差异(P < 0.05) , 采用土壤耕作和覆盖均能提高果园土壤酶活性; 而耕作和覆盖相结合可更有效地提高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的活性, 以翻耕+秸秆覆盖效果最好, 3种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翻耕无覆盖) 高13.82%、27.41%和363.26%;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大小也存在差异, 其中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均有所降低, 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升高趋势。因而, 在渭北旱塬苹果生产基地, 采用翻耕+秸秆覆盖技术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改善土壤微环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连续3 a研究了免耕生草对云南高原山地栽培魔芋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魔芋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相吻合;免耕生草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具有气温升高时减缓地温上升和降温时延缓温度下降的双向动态调控作用,调控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降低了日较差,增强了同一土层温度的稳定性,其调控幅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观察时刻表现出13:00>19:00>7:00的规律;显著地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明显地降低了持续高温期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温室内土壤有效热量从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流失,以无保温基础作对照,在热阻值相同的前提下,设置外置、内置聚苯乙烯泡沫板(EPS)2个处理,探究不同位置隔热层对温室地温及室内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隔热层内置还是外置,温室内平均地温均极显著高于对照。隔热层内置处理的保温效果优于外置处理,水平方向地温较外置处理、对照平均提高0.5、1.3℃;垂直方向地温显著高于外置处理(平均提升0.6℃),极显著高于对照(平均提升1.3℃),5~25cm范围内随耕层深度增加增温幅度先增后减;番茄植株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外置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番茄产量较外置处理、对照分别增产10.9%、29.1%。综上,内置隔热层可有效提高温室内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地温,不同位置地温均匀度更好,番茄根系活力和产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豆瓣菜和小麦秸秆为试材,低温季节按500 kg·(667m^2)^-1将小麦秸秆截成10 cm后覆盖并浅水种植豆瓣菜,高温季节按1 000 kg·(667m^2)^-1覆盖并浅水种植水蕹菜,研究了不同季节设施水生蔬菜田土表覆盖截段小麦秸秆的腐解规律以及对水生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菜田土壤改良和小麦秸秆利用新途径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低温季节140 d和高温季节163 d的腐解,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为66.67%和85.00%;土表水层电导率前期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低温季节第3天达最大值1 180μS·cm^-1,高温季节第12天达最大值1 806μS·cm^-1;氧化还原电位表现为前期迅速下降,低温季节第3天降至-80 mV,高温季节第5天降至-180 mV,后期处理与对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小麦秸秆还田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可有效增加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磷、钾的含量,提高土壤脲酶活性,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7.
越冬期茶园覆盖的生态效应及对茶树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a生鸠坑种为试材,设置覆草、间作鼠茅草、覆膜及不覆盖(对照)4种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以及对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其中覆草处理土壤保温效果最好,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覆膜处理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覆草处理,平均值较对照分别提高9.23%和5.81%,且处理与对照间、处理与处理间在保水效果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覆盖处理能维持膜系统和根系活力的稳定,且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覆盖是保证茶树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且覆草与间作鼠茅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4、7、10 a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覆沙年限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苹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覆沙主要在苹果开花期之前有增温效应,可明显提高0~20 cm土壤地温2℃左右;覆沙4~7 a保墒效应明显,10 a后逐渐减弱,需要换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