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由于近两年早春低温、寡照,水稻立枯病呈抬头趋势。经调查江苏省淮海农场1998年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为16%,1999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0%,2000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5%,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  相似文献   

2.
<正>位于冀东滨海地区的滦南县、唐海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有3万多公顷。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2000年个别地块零星发生;2005年唐海县大发生,滦南县中等发生,个别地块偏重发生;2006年滦南县大发生,个别地块水稻减产严  相似文献   

3.
利用镇远县2005~2009年5~8月气象资料中的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降雨量和气象灾害等对镇远县水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日照年水稻丰收、少日照年水稻欠收;气温偏低年份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雨季早,是丰年,雨季晚,是欠年;灾害性天气对镇远县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为了解气象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桐乡市2001—2013年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数据,运用指数平滑法测定水稻趋势产量,分离出水稻气象产量,与水稻生育期逐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桐乡市水稻产量与当地气象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度最高的为9月日照时数和6月日照时数。水稻产量预测公式对2001—2013年历年水稻产量进行校验,平均准确度达99.0%;对2014—2017年水稻产量进行预测,平均准确度达96.2%。  相似文献   

5.
<正>浑粳219水稻品种由沈阳博科种业有限公司承接沈阳市苏家屯区浑河农场杨守仁水稻育种组的基础上,选育成中晚熟水稻品种。从2005年开始经过13年品种选育,进行人工杂交、混选。浑粳219水稻品种经对比试验、生产试种,均表现增产幅度较大。2014年参加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2015-2016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省同组生产试验,2018年通过辽宁省水稻品种审定为浑粳219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我们邀请省、地、县部分水稻科技人员,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问题,作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讨论.大家回顾了几年来杂交水稻的种植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杂交水稻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省杂交水稻的发展情况大家认为:几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成绩是主要的.1975年开始试种;1976年多点种植1200余亩;1977年达31200余亩,扩大了30倍,遍及全省70个县市;1978年62.6万亩,又扩大了20倍,虽遭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大部分地区仍获得增产;1979年进一步扩大到182万亩,这一年由于狠抓政策落实和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大江南北、淮河两岸都传来丰收喜讯.徽州地区23万亩杂交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7.
<正>察布查尔县常年种植水稻133千米2左右。近几年,察布查尔县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在全疆率先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有机水稻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县。一、有机水稻发展现状2008年,察布查尔县在良繁场试种有机水稻1.4公顷取得成功,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8公顷,667米2产量达420千克;2011年,全县种植有机水稻6.5千米2,完成万亩有机水稻基地国家认证,产品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黔中地区气象因子与水稻灌浆速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方法】利用2013—2017年水稻灌浆-成熟期逐日气象数据(风速、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发量)与灌浆速度、千粒重数据,通过倾向变化率分析潜在蒸散量、灌浆速度、千粒重变化特征;借助RDA探讨气象因子与产量要素的相关性,进一步得出水稻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结果】2013—2017年,黔中地区仅2016年水稻灌浆-成熟期日均潜在蒸散量有增长趋势;2013、2014、2017年,水稻灌浆速度曲线为单"峰"型,2015年为双"峰"型,2016年为"平抛"型;2013—2017年水稻千粒重为弱变异。【结论】蒙特卡洛分析表明,气象因子与灌浆速度表现为正相关,与千粒重变化呈负相关,最低温度是影响水稻灌浆-成熟产量因素的关键因子;2013—2017年,水稻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在0.86~0.98之间,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充裕。  相似文献   

9.
<正>察布查尔县常年种植水稻133千米2左右。近几年,察布查尔县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在全疆率先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有机水稻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县。一、有机水稻发展现状2008年,察布查尔县在良繁场试种有机水稻1.4公顷取得成功,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8公顷,667米2产量达420千克;2011年,全县种植有机水稻6.5千米2,完成万亩有机水稻基地国家认证,产品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一、2009年水稻生产情况 2009年我市水种植面积57.6万亩,占三大作物总面积的28.2%;水稻平均亩产461.9公斤,较三大作物平均亩产增加39.8%;水稻总产26.6万吨,占三大作物总产量的39.4%.2009年,水稻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12.9%,较前年增长17.6%,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4~2012年江西省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借鉴"索洛剩余"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研究2004年以来科技因素、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江西省水稻增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贡献率稳步上升,农业技术对水稻增产起关键作用;面积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水稻增产仍起重要作用;结构调整对水稻增产贡献稳定,对水稻增产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土壤是影响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因素之一,深入研究南北方稻田土壤对水稻生长及氮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调控区域水稻高产优质提供参考。【方法】2018—2019年,以黑龙江省黑土型水稻土,江苏省乌栅土型水稻土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水稻盆栽试验。每种土壤设置3个施氮水平,即N0:不施氮肥;N1:0.87 g N/pot(相当于150 kg N·hm-2);N2:1.74 g N/pot(相当于300 kg N·hm-2)。测定水稻分蘖、SPAD值、分蘖成穗率、土壤矿化氮量、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结果】黑土型水稻土的早期分蘖对施氮有响应,分蘖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在拔节期后才对施氮有响应。土壤对水稻分蘖的影响存在年际间差异,2018年土壤类型对分蘖数有显著影响,不施氮时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比黑土型水稻土高4.41%—43.04%,而施氮后乌栅土型水稻土比黑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低8.25%—12.98%;2019年黑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数多数高于乌栅土型水稻土4.41%—46.53%。两种水稻土的分蘖成穗率与叶片SPAD值在2018年有显著差异,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叶片SPAD值比黑土型水稻土高19.28%—21.19%,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分蘖成穗率比黑土型水稻土高23.89%—40.53%,2019年土壤类型对水稻分蘖成穗率与叶片SPAD值均无显著影响。28 d淹水培养试验表明,两种土壤的无机氮总量基本相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初始矿化速率比黑土型水稻土高,但后期矿化速率比黑土型水稻土低,黑土型水稻土的矿化势更高,有更大的矿化潜力。黑土型水稻土的AEN(氮肥农学效率)比乌栅土型水稻土高,而乌栅土型水稻土的PFPN(氮肥偏生产力)比黑土型水稻土高,乌栅土型水稻土的Y0/Nr(Y0为无肥区产量,Nr为施氮量)更高,供氮与施氮更加协调。2018年黑土型水稻土的REN(氮肥吸收利用率)和PEN(氮肥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乌栅土型水稻土,2019年土壤类型对REN和PEN无显著影响。【结论】土壤差异不是南北方稻田氮效率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氮效率差异是土壤、气候和品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于黑土型水稻土而言,前期养分供应能力强的乌栅土型水稻土应减施基、蘖肥,适当增施穗肥,以保证后期供氮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试验目的明确不同45%咪鲜胺水乳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为登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条件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Gav)。水稻龙粳31(2013年发病较重的水稻品种)。2.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试验地为连作七年的水稻田,在2013年水稻穗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7,(8)
<正>牵动着亿万农民心的2017年水稻最低保护价下发之后,引发了水稻市场的轩然大波。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与2016年相比,各品种水稻每斤收购价格依次下调0.03元、0.02元和0.05元。水稻最低保护价"整体下调"的形势与2015年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如出一辙,可以推测,水稻库存的压力已经显现。水稻价格恐将下滑。相应地,  相似文献   

15.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和田地区有90 000亩水稻,主要分布在于田、墨玉、和田三县。1981年以来偶见蚜虫在水稻上发生,但未造成经济损失,1988和1989年却为害成灾。1988年于田县20 000余亩早播水稻全部受害,其中2 000余亩不得不翻耕重种;1989年全地区早播水稻50 000余亩全部受害,虽然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仍有500余亩翻耕重种,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7.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1961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由此启发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0年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等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命名为“野败“;1973年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95年,正式宣告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1997年,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总理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和2004年,指挥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分别达到中国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大面积单产10500kg/hm2)、第二期(大面积单产12000kg/hm2)目标;随后,进一步提出超级杂交稻第三期要达到大面积单产13500kg/hm2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农业气象站1981-2018水稻生长季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1990-2018年水稻播种、抽穗和成熟的具体日期以及1994-2018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8年永吉县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减少幅度不太明显;1990-2018年永吉县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现出逐年提前的趋势,只是提前幅度不尽相同,其中以播种期提前幅度最大,其次是成熟期,抽穗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小;水稻全生育天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0.177 d/10年,变化不太明显;1994-2018年永吉县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产18.559和14.872 g/m2,两者增加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水稻作为湖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湖南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水稻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韧性理念融入水稻产业链的研究作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视角,有望突破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保持水稻产业链韧性的发展。基于汨罗市新市镇2012-2021年的数据,从经济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政策韧性、贸易韧性五个角度分析水稻产业韧性水平,研究发现:水稻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总生产值、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指标对汨罗市新市镇水稻产业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利工程投入资金、年降水量、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化率、水稻出售额、农业产值指标对汨罗市新市镇水稻产业链韧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水稻产业链韧性测度增长体系综合水平有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水稻产业在社会贸易方面得到了较多关注。并就水稻产业链韧性发展提出提升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