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麝的饲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又称香獐,属鹿科动物,体型较小,成年麝体重9.2~15.5kg。雌麝稍重,雌、雄麝头上均无角,雄麝犬齿较长,约2.4~5.5cm,露出嘴外,是防身、争偶的武器。成年麝每年5~7月大量分泌麝香,麝香是世界各种香料中的姣姣者,也是贵重的药材。雌麝不产香。一、种麝来源1、从饲养场引入种麝。我国从1958年以来,先后在四川、陕西和安徽等省建立了专业人工饲养场,现在已发展到10多个省、市,进行专业化饲养。总饲养量达2千余头。从饲养场引入种麝优点很多,主要是驯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麝又名獐子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麝香近年来一直被列为紧缺动物药材之一。人工养麝 ,既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1 麝的特征习性我国麝有 3种 :马麝、原麝和林麝。马麝个体较大 ,但不产麝香。人工养麝 ,以林麝为主。年体重一般在 4~ 9公斤 ,体长约 70~ 80厘米。成年雄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口外 ,腹下生殖器开口处有一香腺囊 ,用以分泌和贮存麝香。成年雌麝犬齿不露出口 ,无香腺囊。麝的饲养场地要求通风干燥 ,环境安静。一般以每 8平方米养 1只麝为宜 ,围栏砖墙要 2米以上。麝的觅食、排泄和反刍等活动较有规律。排泄后…  相似文献   

3.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属偶蹄目、麝科、麝属。在所有麝属动物中体型最大;两性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或獠牙状,露出唇外;全身灰褐色(夏毛沙黄褐色);最突出特点是吻部较长,有一张似马的“长脸”,其外部特征明显区别于其它麝种。马麝还是珍贵的药用动物,200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麝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4.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救护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麝资源现状及救护措施盛和林(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我国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麝香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当人们一旦获悉:麝即将在我国绝迹,以麝香为原料的百余种传统中成药可能被迫停产;或为拯救麝的命运,国际组织象虎骨和犀角那样禁...  相似文献   

5.
麝的标记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的标记可用于同种个体间传递信息,具有识别、警报、显示领域、吸引异性等功能。麝是一种独居性的小型鹿类动物。通常以粪尿、腓腺、尾腺和香腺进行标记。 粪尿标记 麝的尿液和粪粒中都含有外激素,有标记作用。雌雄麝都有较为固定的排粪场所。每次排粪后用前肢扒土或枯叶掩埋粪便,其生物学意义在于,掩盖粪堆可延长粪堆信息激素的作用时间。在野外,对一成年马麝观察发现,在其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一共6堆。但在饲养条件下,我们对雌麝群进行观察,看到有几只雌麝共用同一粪堆排粪的现象。同时,还发现,雌麝群中优势个体在…  相似文献   

6.
麝沙门氏菌性化脓病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病料来源从四川养麝研究所白沙养麝场和金凤山养麝场采集142份病料,其中有病麝和死亡麝的化脓灶及脓汁、死亡麝的实质器官。病麝以呼吸困难、口鼻腔和体表组织化脓等临床症状为主,死亡后以全身败血症、各器官组织化脓为主。  相似文献   

7.
林麝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成年麝体重6-10 kg,公麝分泌物———麝香是名贵的中医药和化妆品原料,野生林麝变家养已有5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林麝尿石症     
林·麝·尿·石·症王洪永蔡永华(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611830)张化贤沙国润(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林麝是我国名贵药用经济动物。某林麝饲养场从60年代建场以来,每年均有尿石症发生,成为4~6月龄雄麝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将1992~19...  相似文献   

9.
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年以来,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33个病死麝肺中分离得到18株霉形体。菌体呈以环状为主的多形态;菌落无中心,经Dienes染色,菌落中心呈深蓝色;其生长需要胆固醇,能产生过氧化氢,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精氨酸和尿素,氯化四氮唑还原反应呈阳性。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分离的霉形体其生长均能被其中的10号代表菌株抗体所抑制(表明为同种),但该抗体不能抑制猪肺炎霉形体Z、绵羊肺炎霉形体Y98、絮状霉形体、殊异霉形体、丝状霉形体丝状亚种C88、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C87、猪鼻霉形体BTS-7、禽败血霉形体S6和无乳霉形体(表明为异种)。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株对枝原净高度敏感,土霉素中度敏感,氯霉素低度敏感,红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研究证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原发性病原为麝肺炎霉形体,继发病原为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该病用枝原净等治疗后X光胸透证明,治愈率达90%。  相似文献   

10.
《经济动物学报》2014,(4):F0002-F0002
王建明,男,农工党党员,四川养麝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动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理事,农工党都江堰总支主任委员。 198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动物专业,同年到四川养麝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此期间,主持比格犬的养殖及圈舍建设研究,是西南地区第一家成功养殖比格犬的单位;主持四川省计委“人工养熊活体取胆”课题项目,研究的“规范化黑熊自繁自养引流取胆体系”成为国家养熊取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麝香的重要作用,麝香来源,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野生麝资源状况和发展麝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麝香资源与应用进行了概述,针对麝香长期供不应求,直接影响医疗用药的问题,根据我国50多年的人工养麝经验,指出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和实现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就我国人工养麝概况,人工养麝发展存在的问题,突破人工养麝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业化养麝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评 《野生动物》2003,24(2):39-41
说到林麝,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麝香,麝香是极为名贵的药材,出口价格很高,经过提炼后制成的纯麝香精等产品,每磅价值数万美元,它既能制成专治惊痫、痉挛和心脏麻痹的贵重药品,又是制造高级香水的原料。麝是最原始的鹿类,有原麝、马麝、黑麝和林麝,其中林麝的麝香是麝香中的极品。  相似文献   

14.
捕捉性肌病是新捕获野生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发病率可达50%以上。多见于野外猎捕、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等。发病动物中,以麝最易发生,其次为大羚羊、小羚羊、红娟羚、野牛、獐、鹿、麋、犀牛等,斑马、狍、狒狒、大象亦可发生。临床上以肌肉僵硬、运动失调,麻痹,排咖啡色肌红蛋白尿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随野生动物养殖的增多,本病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员的重视,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可大大减少误诊误治,避免经济损失。1.病因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其发生与追逐和捕捉时的肌肉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湖南土鸡种鸡脱肛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土鸡(衡阳土鸡)原产于南岳衡山地区,具有鲜明的品种特色和肉质风味,属于特优质类型的高档土鸡,其特点是耐粗食、抗病力强,羽毛光亮、颜色以黄为主,参杂有少量皱麻、黑、白等毛色;体型瘦长,脚瘦高,户外散养时常栖于树木及屋顶,一般很难捕捉,野性较其它品种大。其特性为肉质细嫩鲜甜、营养丰富,因而其在珠三角地区有较广阔的市场,颇受好评。成年母鸡平均体重1.0~1.2kg,成年公鸡平均体重1.2kg,种鸡比较早熟,一般140~150天左右开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家养林麝寄生虫虫种调查沙国润,张化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蔡永华,王洪永,刘洪义(四川养麝研究所)麝是一种珍稀药用动物,分布于东部亚洲,属偶蹄目、鹿科的一种小型反刍动物。我国以林麝(Mochusberezovskii)为主。麝在世界上除原...  相似文献   

17.
麝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单个麝的麝香分泌量非常少,严重制约着麝香产业的发展和经济价值,本文从雄麝年龄、饲料营养、中药、激素方面就如何提高麝的泌香量进行阐述,旨在为提高麝香的分泌量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麝化脓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都江堰市某养麝场自1999年以来,麝常发生化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动物开始发病时表现精精神萎靡,食谷下降,而后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硬脓包,一周左右脓包变软,并伴随体温升高,出现脓包的病麝往往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死亡,,剖检死亡麝发现在肺部和肝脏等实质器官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化脓灶。经采取死亡麝的的肺、肝等实质器官和脓汁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分离了3 病原菌,分别化脓棒状杆菌(Corynebcterium)、淋巴管隐球菌(Cryptococcus farciminosus)和侵肺拟杆菌(Bacteroides pneumosintes),通过动物试验证它们均为化脓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林麝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把麝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调整为附录Ⅰ,我国政府于2003年2月将麝属所有种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于是,人们开始从事野生林麝人工饲养,以求保护和扩大种群,合法、科学地利用资源。但过去捕获的野生林麝人工驯化饲养多归失败。为了探索野生林麝抢救驯养的方法技术,我们将群众捕获的受伤野麝调往凤县林麝养殖。截至目前,该野生麝生长发育正常,已与原有麝群合群饲养,抢救驯养获得成功,在宝鸡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0.
从奶牛、鸡、猪、羊、兔、黑熊、长臂猿、大熊猫、麝等19种动物的2512份病料中分得绿脓杆菌794株,属中国(CHN)1~12型的有498株,以Ⅰ、Ⅲ、Ⅴ、Ⅵ、Ⅷ、Ⅺ型居多;属国际抗原分型系统(IATS)的296株,为Ⅲ、、、、型。其中从大熊猫、长臂猿、麝、黑熊中分离的绿脓杆菌属IATSⅢ型。分离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托布拉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利福平、链霉素、土霉素等呈中度敏感,对红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林可霉素等不敏感。用试制的兔源、羊源和猪源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早期治疗,对绿脓杆菌感染动物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