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对黑条矮缩病抗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包含不育系、中籼稻恢复系、粳稻恢复系和常规粳稻等不同类型在内的175份水稻种质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自然诱发鉴定,同时调查粳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抗感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条纹叶枯病呈相互独立的遗传关系;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可分为抗/高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等5种类型,三系早籼稻不育系基本为感或高感型,绝大多数的中籼稻恢复系为抗病型,通过籼粳杂交培育的粳稻恢复系基本为感或中感型,而常规粳稻中分布有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不同基因型.筛选抗性种质,加以创新和改良,可有效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育种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19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选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杂交稻组合提供材料。【方法】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鉴定出高抗不育系1份,为13s;中抗不育系3份,为分别1s、8s、14s;中感不育系4份,分别为17s、19s、15s、6s;感病不育系10份,分别为18s、3s、9s、12s、11s、4s、16s、5s、7s、2s;高感不育系1份,为10s;未发现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免疫的材料。【结论】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普遍表现为抗病性不强,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13s、1s、14s、8s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19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选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杂交稻组合提供材料。【方法】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鉴定出高抗不育系1份,为13s;中抗不育系3份,为分别1s、8s、14s;中感不育系4份,分别为17s、19s、15s、6s;感病不育系10份,分别为18s、3s、9s、12s、11s、4s、16s、5s、7s、2s;高感不育系1份,为10s;未发现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免疫的材料。【结论】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普遍表现为抗病性不强,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13s、1s、14s、8s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5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30个杂交组合,研究籼型杂交稻稻米中重金属Cd含量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遗传力。结果表明:稻米中Cd含量有明显的杂种负优势效应;Cd含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及二者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低Cd组合的选育,双亲的遗传改良和组合的评价筛选都很重要。Cd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均较高、相差较小,分别为97.73%和80.10%,说明稻米Cd含量以基因加性作用为主,亲本改良在早期世代选择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连云港农科院籼稻资源和外引杂交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分析,结果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基因具有显性抗性基因效应。高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种质占3.53%(发病率低于5%)。杂交稻中引杂4和引杂26表现出高度抗黑条矮缩病。这些抗性资源将有利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育种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用2个雄性不育系和5个转几丁质酶基因抗病品系按NCП设计配制10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转基因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各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 但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与其抗病性的强弱并不完全相关,而与其组合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的超亲优势强度小,但组合间抗性差异极显著,病级和病情指数的特殊配合力也达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遗传力高,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以加性遗传较为重要,源于转基因父本的加性效应明显高于不育系母本的加性效应.转基因水稻E 14-1和Pin 4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组合Hai 3 S/Pin 4和GD 1/E 14-1特殊配合力效应突出,是初步筛选出的优良抗性组合.  相似文献   

7.
选用甘蓝型油菜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5个优势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对25个组合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依次对杂交F1代的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有明显影响;特殊配合力效应对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产量的表现有较大影响;5个不育系中A1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5个恢复系中R4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产量特殊配合力好的组合是A5不育系×R1、A4不育系×R4.遗传力分析表明,产量、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株高和千粒重等的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黑米亲本总黄酮、花色苷含量的配合力和遗传力,为高活性成分黑米两系杂交稻亲本的选育及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不育系、5个恢复系,按6×5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模式对总黄酮、花色苷含量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总黄酮、花色苷含量的配合力方差显著差异;总黄酮、花色苷含量的性状受组合特殊配合力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控制,一般配合力所占的比重较大;两系不育系D38S、D40S,恢复系R48、R92都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所配组合D38S/R92、D40S/R48的特殊配合力都很大;花色苷含量的性状受不育系影响更大;总黄酮、花色苷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均较高,花色苷含量的狭义遗传力大于总黄酮含量。[结论]总黄酮、花色苷含量性状存在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亲本基因的加性效应对这两个性状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这两个性状遗传力高,可在育种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D38S、D40S、R48、R92是富集总黄酮、花色苷的优异亲本,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水稻抗纹枯病性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个雄性不育系和5个转几丁质酶基因抗病品系按NCTI设计配制10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转基因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各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与其抗病性的强弱并不完全相关,而与其组合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的超亲优势强度小,但组合间抗性差异极显著,病级和病情指数的特殊配合力也达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遗传力高,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以加性遗传较为重要,源于转基因父本的加性效应明显高于不育系母本的加性效应。转基因水稻E14-1和Pin4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组合Hai 3S/Pin 4和GD1/E14-1特殊配合力效应突出,是初步筛选出的优良抗性组合。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研究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精米长和长宽比外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糙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和精米厚等性状则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粒型和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影响,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则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除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值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外,其他性状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且多数性状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供试材料中,不育系以95122A最好,香粳8016A次之;恢复系以J16最好,R187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专用配方肥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根据磷钾肥衡量监控技术原理,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4.67%和11.85%,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3.45%和42.62%.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可以使水稻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而小调整处理效果优于大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12.
Germination and processing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etabolic compositions of rice. In this study, polished rice (rice), brown rice, wet germinated brown rice (WGBR),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reated WGBR (WGBR-HTP), and low temperature-treated WGBR (WGBR-T18) were enrolled. An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ssay isolated 6 122 positive ions and 4 224 negative ions (multiple difference ≥1.2 or ≤0.8333, P<0.05, and VIP≥1)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These identified ions we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compounds with biological roles, lipids, and phytochemical compounds. In addition to WGBR-T18 vs. WGBR, massive differenti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s were revealed between rice of different forms. Flavonoids, fatty acids, carboxylic acids, and organoxygen compounds were the dominant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Based on 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database, there 7 metabolic pathways (phenylalanine/tyrosine/tryptophan biosynthesis, histidine metabolism, betalain biosynthesis, C5-branched dibasic acid metabolism, purine metabolism, zeatin biosynthesis, and carbon metabolism)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brown rice and rice. Germination change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pyrimidine, and purine metabolisms in brown rice. In addition, phosphonate and phosphinate metabolism, and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were differential metabolic pathways between WGBR-HTP and WGBR-T18. To sum up, there were obvious variations in metabolic compositions of rice, brown rice, WGBR, and WGBR-HTP. The changes of specific metabolites, such as flavonoids contributed to the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GBR. HTP may further improve the nutrition and storage of GBR through influencing specific metabolites, such as flavonoids and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与菰杂交后代稳定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稻松前与菰的杂交后代19个稳定品系及其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稳定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以母本酶带为基础,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互补型,新增酶带型,互补兼新增酶带型,母本型,母本酶带缺失型,这表明,在高世代稳定品系可能仍有菰的基因存在并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特定时期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对外源茉莉酸(JA)的响应,为揭示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时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JA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稻瘟病菌株95234I-1b和普通感病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试验材料,通过外源JA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1,分别用100和400μmol/L JA处理水稻叶片,6 h后接种95234I-1b菌株;处理2,水稻叶片接种95234I-1b菌株72 h后,分别用100和400μmol/L JA处理水稻叶片)处理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特定时期的水稻,调查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并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JA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均能减轻受侵染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并诱导水稻防御相关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用100和400μmol/L JA喷雾水稻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的诱抗效果分别为15.06%和25.63%;稻瘟病菌株孢子接种水稻72 h再喷雾100和400μmol/L JA的诱抗效果分别为36.60%和47.12%.与对照相比,JA抑制了水稻水杨酸(SA)途径相关基因的大幅上调表达.在一定JA浓度范围内,高浓度JA对SA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抑制程度高于低浓度JA的抑制程度;高浓度JA诱导J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幅度高于低浓度JA的诱导程度;高浓度JA诱导PR1a上调表达幅度小于低浓度JA诱导的上调幅度,高浓度JA诱导PR10a上调表达幅度大于低浓度JA诱导的上调幅度.[结论]JA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特定时期的水稻,均能诱导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和J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抑制SA途径相关基因的大幅上调表达,表明水稻防御体系中的病程相关基因及JA途径的相关基因主要参与了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JA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施稻糠有机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稻糠有机肥是在引进日本稻糠耕作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创新而研究出的新的稻糖杂合肥配方。以其在水稻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它具有除草、施肥、增强抗性、改善稻米品质等作用。水稻施用稻糠有机肥是生产有机稻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国外稻种资源在广东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在利用国外稻种资源进行水稻优质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绿黄占,七黄占,双七占等优质抗病新品种。利用外引资源育成优质稻主栽品种七桂早25号,七山占,粳籼89和特籼占等,育成杂交稻恢复系3550,4480,广恢122,广恢128等以及育成不育系粤泰A和泰丰A。  相似文献   

18.
江苏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知的不同抗病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通过在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和分离有相似序列的DNA片段,可以快速鉴定出候选抗病基因。选择3对扩增条带多样性较高的引物XLRRfor/XLRRrev、S1/AS3和Ptokin1/Ptokin2,对江苏27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PCR分析(resistance gene analog—PCR,RGA—PCR)。结果显示,3对引物共扩增出清晰可辨的谱带127条,其中多态性带1ol条,占总数的79.53%。根据聚类分析,3对引物对或引物组合扩增的RGA图谱可将品种分为多种类型,这些RGA图谱类型与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接种鉴定的抗病表型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体外模拟消化方法测定10个品种稻米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特性和淀粉组分,同时测定稻米中直链淀粉的质量分数,以及稻米的胶稠度、糊化温度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淀粉消化指数以粳糯米最高,粳米样品又高于籼米样品,但各籼米样品间仍有很大差异。直链淀粉质量分数、胶稠度和糊化温度与抗性淀粉质量分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846,P<0.05;r=-0.765,P<0.01;r=-0.735,P<0.05),但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并不能作为预测淀粉消化特性的有效指标。凝聚性与淀粉消化指数显著正相关(r=0.634,P<0.05),可以利用米饭的质构特性推测其消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产梗稻为例,研究稻米外观分选对其食味品质的影响.根据外观品质将单-品种米样分为整米无垩白、整米垩白少、整米垩白多、碎米无垩白、碎米垩白少、碎米垩白多6个等级,分别测定6种米样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米粒垩白多少和米粒的整碎相关性显著;整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碎米的低,胶稠度比碎米的长;垩白越少其直链淀粉含量越低,胶稠度越长.所以剔除碎米和垩白米能够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稻米分选不仅可以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还可以改进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