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平叶幕和直立叶幕所构成的微域环境对套袋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分别以棚架、篱架代表水平叶幕和直立叶幕,连续两年对棚架和篱架的‘摩尔多瓦’葡萄进行套袋,于果实膨大期开始实时监控果穗袋内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从转色期至果实成熟,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浆果果皮花色苷单体组分与含量,以及果皮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分析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2015年、2016年棚架水平叶幕下套袋果实袋内的高温极值及高温比例和湿度波动幅度与篱架直立叶幕套袋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连续两年成熟果实还原糖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的高18.33%和15.41%,且棚架的果实酸度较低;2015年测定棚架套袋果实的单宁及花色苷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的提高22.32%和35.29%,果实果皮红色度显著提高,而2016年夏季较冷凉,棚架套袋果实的总酚、黄烷醇、类黄酮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降低10.72%、10.97%和45.04%。2015年花后77 d,棚架套袋果实的花色苷单体含量较高,但到花后91 d时,篱架套袋果实花色苷单体含量补偿性增加。成熟果实果皮中均检测到21种花色苷单体,棚架套袋葡萄花色苷双糖苷化、甲基化及总修饰度均高于篱架套袋果实,但有19种花色苷单体含量低于篱架套袋果实。花后63~105 d,除Vv OMT外,棚架与篱架套袋葡萄花色苷代谢途径中Vv UFGT、Vv LDOX、Vv5GT和Vv PPO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但相关酶活性差异较大。由此可见,水平叶幕可降低果实微域环境的温湿度,增加套袋果实品质及花色苷单体修饰程度,但降低花色苷单体含量,并影响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及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3年生的酿酒葡萄"品丽珠"为试材,采用疏叶和疏果的处理方法,测定果实中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研究谢花后不同叶果比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适宜叶果比,以期探索提高"品丽珠"葡萄品质的最佳叶果比。结果表明:提高叶果比可以提高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采收时果实的品质均得到提高。在处理过程中,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花色苷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滴定酸、单宁、总酚含量显著负相关。在葡萄果实采收时,20cm2·粒-1疏果处理果实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含量分别比对照(15cm2·粒-1)提高了16.9%、19.1%、15.7%和15.9%,和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该处理的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最适叶果比,可以显著提高贺兰山东麓"品丽珠"葡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北玫’葡萄为试材,采用HPLC法测定葡萄果实中单体酚类物质的含量,研究了成熟期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对果实品质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降低土壤含水量处理可以提高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甲基花青素、花翠素葡萄糖苷的含量,显著提高了二甲花翠素的含量;总花色苷和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CK,总酚含量也显著高于CK。对采收期果实中酚类物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50%~60%相对土壤含水量处理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以‘北红’葡萄为试材,在果实成熟期进行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研究其对果实品质、花色苷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土壤相对含水量明显提高了葡萄果实总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50%~6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葡萄糖苷的含量,总花色苷、单宁、总酚含量也显著高于CK。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采收时果实中单体花色苷和果实品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50%~6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果实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北红’葡萄果实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60%时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湖南省中方县的‘紫秋’和‘涩葡萄’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为试材,研究其位于3个不同海拔(240、620、700 m)葡萄园的果实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为湖南省优质酒用刺葡萄果实生产及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法对2个刺葡萄品种(品系)成熟期果皮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测定成熟期果皮香气物质含量。【结果】(1)‘紫秋’葡萄在海拔240 m,其果实还原糖、花色苷单体含量、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在3个园中最高。(2)‘涩葡萄’在海拔700 m,其果皮花色苷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单体含量和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拔的葡萄。【结论】海拔240 m的‘紫秋’葡萄及海拔700 m的‘涩葡萄’风味物质含量最佳,更有利于葡萄酒酿造。  相似文献   

6.
套袋和植物内源激素对京优葡萄果实发育及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京优葡萄为试材,研究套袋、NAA和ABA处理对葡萄果实的质量、体积、硬度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鲜食葡萄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套袋可推迟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与对照(CK1)相比,在成熟期套袋使葡萄浆果的含酸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降低,果皮着色差.在采收期提前15 d解袋可使还原糖和花色苷的含量增加,从而提高果实的口味和外观品质.NAA处理可延缓葡萄果实成熟,而ABA则相反.NAA可抑制果实变软、有机酸降解、还原糖和花色苷的积累.ABA则促进果实软化、有机酸降解和花色苷积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颜色果袋引起的光环境差异对新郁葡萄着色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7年生新郁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5种颜色果袋(白袋、红袋、黄袋、蓝袋、绿袋)进行果实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测定不同果袋内的透射光谱和采收期葡萄品质指标及果皮花色苷组分。【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颜色果袋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果际总辐射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果皮花色苷含量,绿袋提高了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果粒质量;白袋降低了3’-羟基取代类花色苷比例,提高了3’,5’-羟基取代类花色苷比例,而红袋、黄袋、蓝袋和绿袋则效果相反;白袋、红袋和黄袋提高了总修饰类花色苷比例,而绿袋则降低了总修饰类花色苷比例。红袋的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为1 418.67 mg·kg-1,葡萄果实色泽指数(color index of grape,CIRG)为4.80,颜色为红色,着色最好。相关分析表明,橙光和红光辐射强度与3’-羟基取代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西北干旱区采用红色果袋套袋能够改善新郁葡萄着色,提高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于果实转色前分别套白、红、绿和蓝色果袋,以不套袋为对照,测定和分析各处理果袋内的光质特征、光照强度、温度以及浆果品质、单体花色苷含量、花色苷积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果袋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透过性,各果袋内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均低于对照,但红、绿、蓝袋内温度无差异。套袋处理延缓了浆果的生长和成熟,但蓝、红、绿袋处理则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浆果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和总花色苷的含量,且蓝袋效果最显著。此外,蓝、红、绿袋增加了成熟期果皮中乙酰化花色苷比例,而白袋则降低了酰化花色苷含量。蓝、红和绿袋处理显著增加了成熟期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F3’H和DFR的活性,花色苷合成基因、修饰基因和转运基因的上调表达,相关分析显示酰化与非酰化花色苷的转运存在差异。综上,蓝袋、红袋能促进葡萄果皮花色苷积累,提高果实品质,且蓝袋提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赣州筛选出结果特性良好的65个野生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ёx)株系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的基本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总酸、pH)及果皮中酚类物质(总酚、总花色苷、总单宁、总类黄酮、总黄烷醇)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果皮中17种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并根据果实品质指标对刺葡萄资源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刺葡萄资源选育与综合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5个株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85°~22.40°Brix,总酸含量为4.52~7.68g·L~(-1),pH 3.27~4.68;总酚含量为15.17~99.91mg·g~(-1),总花色苷含量为4.78~48.68mg·g~(-1),总单宁含量为0.35~23.31mg·g~(-1),总类黄酮含量为1.19~35.82mg·g~(-1),总黄烷醇含量为0.77~4.60mg·g~(-1);17种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中黄烷醇类含量为0~14.74 mg·kg~(-1),黄酮醇类含量为1.62~40.07mg·kg~(-1),羟基苯甲酸含量为0~72.75 mg·kg~(-1),羟基肉桂酸含量为3.14~68.53mg·kg~(-1),芪类化合物含量为0.36~4.07 mg·kg~(-1)。65株刺葡萄可聚为三大类(A、B、C),B类的2个亚群中,B1类刺葡萄果实适合作为制干和果汁加工的原料;B2类酚类物质丰富,适合酿酒或开发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2种不同水分调亏处理方式对葡萄果皮酚类物质的影响。【方法】以寒香蜜和紫甜无核2个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滴灌控水,设置正常水分(CK)、浇水量减半(T1)及浇水次数减半(T2)3个处理,测定各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花色苷及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T1与T2处理均能增加寒香蜜和紫甜无核葡萄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提高果实品质。寒香蜜葡萄果实中,T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更能促进果皮中酚类物质的积累。而紫甜无核葡萄果实中,T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T1,与T2处理相比,T1处理更有助于葡萄果皮中低聚黄烷醇、酚酸及芪类物质含量的增加。【结论】寒香蜜葡萄应采用T2处理提高果实品质,T1处理更适用于紫甜无核葡萄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白沙枇杷品种‘白玉’为试材,分析了白色单层、黄色单层、黄色双层和外灰内黑双层等4种纸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改善果实表面的光泽度。白色单层纸袋处理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而其他3种纸袋处理都导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套袋还降低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外灰内黑双层纸袋下降最大。套袋后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白玉’枇杷宜用透光性好的白色单层纸袋。  相似文献   

12.
 以‘凯特’杧果为材料,研究了栽培中果实套袋至采果时、采前除袋和除袋后喷钙3种处理对采后果皮着色、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的果实采后果皮的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总酚含量在青熟时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显著高于对照;3种处理不仅加速果皮由绿色向黄色转变,显著提高果皮和果肉的钙含量,而且显著降低果实采后软化速率并抑制果实病情发展,其中除袋后喷钙处理效果最佳;3种处理果实在青熟时果肉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果实蔗糖、还原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种处理均有利于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并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果袋对砀山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选用了18种不同果袋对砀山酥梨果实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后砀山酥梨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大;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单果重均显著降低,平均比对照分别降低10.57%,11.74%,27.96%;套袋梨果的石细胞含量比对照降低10%~52.7%;套三层果袋的果实内在品质比套双层果袋和单层果袋果实的内在品质降低更显著;套袋对果实光洁度和果点等外观品质明显改善,三层果袋和双层果袋效果显著优于单层果袋。  相似文献   

14.
以环渤海湾地区主栽葡萄品种"玫瑰香"为试材,采用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及比色法,研究了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镇、河北省昌黎县十里铺乡和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地区"玫瑰香"葡萄的果实品质及酚类物质的差异性,以期为"玫瑰香"葡萄的高效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玫瑰香"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18.80%)和总糖(16.92 g·(100g)^-1)含量较高;河北地区可滴定酸(0.43 g·(100g)^-1)和维生素C(2.69 mg·(100g)^-1)含量比其他两地高,糖酸比为36.15;山东地区"玫瑰香"葡萄的整体品质欠佳。"玫瑰香"葡萄不同部位中酚类物质含量呈现葡萄籽>葡萄皮>葡萄果肉。天津地区葡萄籽中总原花青素和总多酚含量高于河北和山东地区,山东地区葡萄籽中总黄酮含量相比其他两地较高。天津地区"玫瑰香"葡萄相比河北和山东地区品质较好,酚类物质相对丰富,山东地区果实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5.
套袋、喷钙对酥梨果实矿质营养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酥梨果实套袋后,对叶鲜、干重,叶绿素和N、P、K含量,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而成熟果实中K、Ca、Mg含量值则分别下降10.6%、58%、9.3%,总糖下降0.9%,维生素C下降7.4mg/100g。平均单果变小,减产约13.4%。若采取喷钙后套袋,同单纯套袋相比,上述各项指标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甚至接近或略超过CK处理的含量。对不套袋的梨果喷施(3种)钙肥,与CK相比,上述各项指标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增产2.9%~7.4%。3种钙肥喷施的综合效果,腐殖酸钙和高能钙稍好于补钙王。  相似文献   

16.
周兴本  郭修武 《果树学报》2005,22(3):207-210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研究套袋对葡萄果实中糖代谢及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实在发育过程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果实成熟后套袋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在果实发育前期,套袋明显提高了果实中蔗糖的相对含量及酸性转化酶活性。套袋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果实发育早期转化酶活性来影响果实糖分积累。  相似文献   

17.
套袋对巨峰葡萄果实糖分变化及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套袋对葡萄果实中糖代谢及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实在发育过程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果实成熟后套袋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在果实发育前期,套袋明显改变果实中蔗糖的相对含量及酸性转化酶活性.套袋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果实发育早期转化酶活性来影响果实糖分积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葡萄转色期乙醇处理对葡萄果实成熟进程影响,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在转色期进行1%氯化钙(CaCl_2)、15%乙醇(EtOH)中溶入1%氯化钙(CaCl_2)、15%乙醇(EtOH)果穗喷施处理,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定期采样测定果实成熟期间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以及果实色度角、果皮亮度、叶绿素含量、花青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5%乙醇(EtOH)中溶入1%氯化钙(CaCl_2)能显著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葡萄果皮总酚含量的累积,同时延缓了花青素含量的积累以及叶绿素的降解,保持了较高的果皮亮度。15%乙醇(EtOH)中溶入1%氯化钙(CaCl_2)处理能够显著延缓葡萄果实的成熟和着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