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18年生早酥梨园为试材,连续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玉米秸秆+地膜覆盖、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和清耕试验,研究5种树盘覆盖方式对丘陵山地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OC含量增幅最大的是0~30cm土层,效果最明显是玉米秸秆+菌肥覆盖处理,TOC含量比清耕(对照)增加了64.7%。年生长周期内,土壤TOC含量呈现先稳定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添加秸秆有机物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含量,玉米秸秆+菌肥覆盖TOC含量增幅最大,比清耕增加了11.0%。随着覆盖年限的增长,添加秸秆有机物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增幅最大,其次为玉米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所占TOC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可用于以培肥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玉米秸秆+黑色地膜覆盖可用于以增温效应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覆盖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果树提质增效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辽中地区较为典型的低碳砂质果园土壤为栽培基质,以‘寒富’苹果/山荆子幼苗(Malus×domesica‘Hanfu’/M.baccata)为试材,以有机物料分解最终产物之一且易被吸收利用的葡萄糖作为碳源,通过设置添加葡萄糖及土壤灭菌处理,研究苹果根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和根系呼吸等生理代谢过程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添加葡萄糖和灭菌后添加葡萄糖处理整体上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而单纯土壤灭菌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添加葡萄糖和灭菌后添加葡萄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苹果植株根系参与呼吸代谢途径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并且增强光合能力,促进了植株生长。综上,在低碳砂质土壤中,按照土壤微生物碳本底水平添加5倍量的易分解碳源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碳库组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强化了苹果叶片光合能力,并最终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研究玉米秸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丰富了盐渍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有效序列数量增多,菌群结构趋于丰富化,主要影响的菌群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添加玉米秸秆可以改善盐渍化土壤的团聚体结构,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加快了设施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释放,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降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番茄株高、茎粗、光合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产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秸秆覆盖还田对黄瓜土壤碳氮比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云  李明  李登明  尹春 《北方园艺》2016,(19):180-183
以"津春改良2号"黄瓜为试材,研究了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处理对温室黄瓜结果期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微生物的影响,以期探讨秸秆还田的效果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覆盖0.72kg·m-2秸秆量和地膜处理最为理想,可显著提高黄瓜结果初期和后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能显著提高黄瓜结果初期土壤5种微生物数量和后期细菌数;土壤中细菌数与0~20cm处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20~40cm碳氮比与纤维分解菌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固氮菌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7种不同科属的作物秸秆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连作10年的番茄土中添加不同的秸秆,以不添加秸秆的番茄连作土壤为对照,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对番茄生长及土壤酶、根结线虫的影响,以期为番茄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及克服连作障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对番茄生长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玉米和分蘖毛葱秸秆处理番茄生长势最好。添加不同作物秸秆均可增加土壤pH,同时降低了土壤EC值,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添加万寿菊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50 d显著高于对照。在各取样时期不同作物秸秆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0 d,万寿菊和菊芋秸秆处理的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40 d,玉米和万寿菊秸秆处理的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50 d,分蘖毛葱和大蒜秸秆处理的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60 d,玉米和小麦秸秆处理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70 d,番茄、玉米和小麦秸秆土壤转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中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酶和有机质、pH和EC值的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C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蘖毛葱秸秆对番茄根结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综上,将一定量分蘖毛葱秸秆添加入番茄连作土中,能显著促进番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南丰蜜橘’果园土壤为对象,分析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清耕条件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草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 > 5 mm粒级团聚体居多(占比28.52% ~ 35.14%),而清耕对照处理以 < 0.25 mm粒级团聚体居多(35.51% ~ 36.86%);水稳性团聚体各处理均以 < 0.25 mm粒级团聚体为多(55.71% ~ 80.47%);大团聚体比重R0.25总体为黑麦草 > 白三叶草 > 对照。在0 ~ 10 和10 ~ 20 cm土层中,白三叶草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26.03%、106.8%和57.69%、31.25%,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降低了13.29%和12.41%;黑麦草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提高了140.41%、125.17%和82.69%、64.58%,PAD分别降低了12.85%和16.61%,表明生草处理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且禾本科类牧草黑麦草处理明显优于豆科类牧草白三叶草处理。生草处理较大幅度提高了0 ~ 10 cm表层土层水稳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且白三叶草处理明显优于黑麦草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MWD和GMD与1 ~ 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AD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出负相关。生草处理能明显提高‘南丰蜜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改善果实鲜食品质,且白三叶草处理明显优于黑麦草处理。  相似文献   

7.
‘南丰蜜橘’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果园生草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构建合理的果园土壤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进‘南丰蜜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南丰蜜橘’园为对象,分析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清耕条件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结果】与清耕对照相比,生草后能明显提高土壤TOC、MBC、WSOC、ROC、LFOC、HFOC的含量,其中种植白三叶草后分别提高了11.74%、52.69%、80.20%、67.95%、92.45%、18.08%,种植黑麦草后分别提高了3.72%、19.38%、23.35%、32.69%、56.60%、7.51%,且2者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豆科类牧草白三叶草处理在提高土壤各有机碳含量上优于禾本科类牧草黑麦草处理。生草处理能显著提高粒级>2 000μm和粒级250~2 000μm团聚体和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降低粒级53~250μm微团聚体占比。【结论】生草能明显提高‘南丰蜜橘’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性,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不施肥(CK)、常规施肥(CM)、施玉米秸秆+鸡粪(SM)、施草炭+鸡粪(PM)、施蘑菇渣(MM)和施高量鸡粪(HM)6个处理的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对新建蔬菜大棚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碳、氮分解残留率的大小顺序为MMPMCMHMSM。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其中MM、PM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比空白处理提高36.64%以上,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1.90%以上;HM、PM、MM处理土壤全氮、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全氮含量比空白处理提高18.89%以上,铵态氮含量提高92.74%以上;土壤硝态氮含量仅HM、PM处理高于CK处理,而CM、SM、MM处理都低于CK处理。施用有机物料也能提高紫甘蓝的产量,其中以HM、MM处理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综合考虑紫甘蓝产量及土壤碳、氮等指标以MM处理效果最好,因此注重粪肥与菇渣等有机物料的配合施用能提高新建大棚土壤碳素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紫甘蓝增产。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栾城长期耕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F1)、翻耕秸秆还田(F2)、旋耕(X)和免耕(M)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秸秆分解速率及CO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季节呈动态变化,6~7月份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4~5月和8~9月,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在不同耕作措施情况下表现为:X>M>F2>F1,旋耕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其它处理11.27%~91.46%.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别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温度和CO2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秸秆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4种耕作处理中旋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免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低于旋耕是由秸秆还田深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以东北黑土区庆安、绥陵、明水、海伦、望奎、绥化北林区、哈尔滨等地区的设施栽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设施栽培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了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率。结果表明:从不同粒径来看,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粒径1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范围内,而粒径0.106 mm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粒径在0.5~1.0 mm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达到23%,粒径在0.25~0.50 mm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达到26%。对不同栽培年限下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进行具体分析可知,栽培年限为0~5年和15年时,粒径5.0 mm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尿素、鸡粪、玉米秸秆在Ⅰ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24%、27.43%、26.3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5.42%、39.85%、33.28%。均显著高于对照。在Ⅱ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34%、49.03%、50.25%;使土壤全氮分别增加20.00%、61.98%、42.29%。在Ⅲ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4.13%、51.55%、71.7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22.90%、83.36%、70.99%。3种肥料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顺序依次是鸡粪、秸秆、尿素(Ⅰ施肥水平)和秸秆、鸡粪、尿素(Ⅱ、Ⅲ施肥水平)。在不同施肥水平上,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均是鸡粪、玉米秸秆和尿素。  相似文献   

12.
深耕及增施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克服设施菜地土壤耕作层变薄、理化性质恶化的现状,试验设置了浅翻(CK)、深翻(D)、浅翻+有机肥(OF)、深翻+有机肥(DOF)、浅翻+有机肥+秸秆(OFS)、深翻+有机肥+秸秆(DOFS)6个处理,研究了深耕及增施有机肥对土壤耕作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深翻或施有机肥后,土壤容重显著下降、含水量增加,其中深翻+有机肥+秸秆(DOFS)处理效果最为明显,相对空白对照而言,DOFS处理容重降低了0.201 g/cm3,含水量增加5.88%.施有机肥和秸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OFS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且C/N值分别增加了0.47和1.12,差异显著.表明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适时深耕和增施有机肥料对于保持土壤耕层厚度、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龙  周飞  田杰  王晓军 《北方园艺》2019,(16):104-109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利用不同农作物秸秆,开展了稻草、玉米秸、麦草、蔬菜瓜果残茬等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玉米秸秆、稻草、麦草和蔬菜瓜果残茬设置内置式生物反应堆,均能明显地提高地温、增加设施大棚内CO2浓度、提高重茬西瓜的抗病性、提早上市期、增加西瓜中心糖含量、提高西瓜的食用品质,同时极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其中玉米秸秆提高效果最好,稻草效果次之,麦草和蔬菜瓜果残茬效果相仿。  相似文献   

15.
魏淑莲 《蔬菜》2021,(3):19-24
为了解决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盐化潮土质量和甜菜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了牛粪、油菜籽饼、玉米秸秆和食用菌渣对河西内陆灌区盐化潮土性质及甜菜含糖率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C K2)比较,牛粪有利于降低盐化潮土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团聚体,容重降低8.82%,总孔隙度和团聚体分别增加4.53和8.28个百分点;玉米秸秆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16.
新垦殖紫色土果园土壤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紫色土新垦殖果园理化性状的测试和不同有机物料配比对土壤改良效果及对植株生长影响的观察,提出了对新垦殖果园土壤的改良应以有机营养为主。鲜体绿肥、秸秆能迅速分解提供果树所需的矿质氮素及其它营养元素,同时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提高新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无机部分的复合;饼肥分解缓慢。适量的秸秆与绿肥配合施用,既有利土壤结构的改善,提高改土效果,又能增加腐殖质的矿化性,促进幼树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城市污泥施用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以石漠化土壤和城市污泥为试验材料,采用模拟土壤熟化试验,分析了20%~75%比例的污泥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养分、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了22.04%~67.07%,持水时间延长了5.19~16.25 d;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是随污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污泥施用比例为20%~35%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高比例的污泥添加。50%~75%的污泥施用还导致Cd和Zn超过土壤质量标准。因此,适量的城市污泥施用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以20%~35%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18.
Urban forests play a vital role in building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in urban areas. In many cases, urban forests are constructed on land previously used for agriculture, parks, or buildings. However, it is still being determined whether historical land use affect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cks in these forests. In this study, we asked: 1) How are SOC and its labile fractions (LOC) in urban forests affected by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2) How do SOC and LOC vary with time and vegetation type in urban forests built on land with different histories?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at three soil depths, 0–10, 10–20, and 20–30 cm, in 48 evergreen and 77 deciduous forest plots in 77 parks in Beijing, all built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Plots represent two historical land use types, vegetated or non-vegetated, and three planting time classes, young (5–10 years), intermediate (11–20 years), and old (21–30 years).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istorical land use types in SOC and microbial organic carbon (MBC), this may be due to backfill soil before greening on non-vegetated land. Urban forests that were built on vegetated land accumulated SOC over time, while those on historically non-vegetated land did not. Evergreen forests had greater SOC and LOC than deciduous forests only on historically non-vegetated land. In addition, SOC and LOC were found to b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increased soil bulk density. However, soil bulk d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oth historical land use types and urban forest types. Overall,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if SOC sequestration is a high priority in urban forests, cities could concentrate on 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to increase SOC, such as soi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use of evergreen t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