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NaC1胁迫对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萝卜在盐胁迫土地上高产栽培及抗盐育种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探讨了NaCl胁迫对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萝卜种子发芽率、萝卜幼苗的根长和苗长均呈下降趋势。但NaCl对萝卜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NaCl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其对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苯甲酸对萝卜种子萌发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萝卜品种枇杷缨全红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对萝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苯甲酸浓度为10-3mol/L时,萝卜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苗长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5.0%、39.5%和40.9%;苯甲酸浓度为10-7~10-5mol/L时,种子萌发率、幼苗根长和苗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萝卜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SOD和POD)分别在苯甲酸浓度为10-5mol/L和10-4mol/L时受到显著抑制。[结论]苯甲酸对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高浓度时抑制,低浓度时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苦丁茶超声辅助不同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及超临界CO2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苦丁茶不同提取物DPPH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依次为:超声-乙醇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物>超声-乙酸乙酯提取物>超声-石油醚提取物,羟基自由基和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超声-乙醇提取物>超声-乙酸乙酯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物>超声-石油醚提取物。GC-MS结果显示,苦丁茶不同提取物中主要有5类物质,共有49种化学成分,7种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肿柄菊氯仿萃取相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Lour.) Rupr]、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innaeus)和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aeus)为供试植物,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对不同质量浓度(0.1、0.05、0.025 g/mL)肿柄菊氯仿萃取相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肿柄菊氯仿萃取相化学成分中共鉴定了48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81.28%.肿柄菊氯仿萃取相化学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菇类等,其中含量较高的依次为豆甾醇(10.335%)、穿贝海绵甾醇(8.640%)、十六酸乙酯(7.164%)、7-tert-butyl-1-tetralone( 6.304%)、2-单棕榈酸甘油(4.226%)、新植二烯(4.089%)等.通过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试验发现,肿柄菊氯仿萃取相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总体上均产生抑制作用,并且随质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其中肿柄菊氯仿萃取相对白菜种子萌发和莴苣幼苗生长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浓度乙醇对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 f. var. denneanum (Kerr.) Z. H. Tsi. ]叶进行提取,再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60%乙醇粗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部位进行成分分析,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其中,总黄酮在正丁醇层最高(24.89%);多糖在水层最高(0.23%);各萃取层均有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二氯甲烷层>石油醚层。筛选出正丁醇层、水层为抗氧化主要活性部位,其抗氧化活性是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提取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周兵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7):1229-123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满江红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就提取物浓度与水稻生长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4 000μg/mL的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不产生显著影响;1 000μg/mL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分别对水稻幼苗根长和苗高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对应的促进率为27.32%和9.15%;25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1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2 00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单株鲜重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1.85%、14.28%、23.41%、16.49%和10.94%。拟合满江红醇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215x2+1.541x+5.133,p=0.001;苗高y=-0.035x2-0.062x+5.574,P<0.001;鲜重y=-0.685x2+1.484x+100.0,P<0.005)以及水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005x2-0.276x+7.012,P<0.001;苗高y=-0.123x2+0.760x+4.490,P<0.001;鲜重y=-1.742x2+10.49x+89.27,P<0.005)均以二次曲线函数较佳。  相似文献   

7.
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  王婷  余李 《大豆科学》2019,38(4):548-553
为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通过对大豆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20,40,80,100 g·L^-1)大蒜鳞茎浸提液的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下胚轴长、植株鲜重、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并计算化感觉效应指数以及综合化感效应,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化感效应。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0~40 g·L^-1时,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MDA含量变化不大;浸提液质量浓度为80~100 g·L^-1时,对大豆种子和幼苗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SOD和POD活性开始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对大蒜化感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对根长的化感作用较为敏感,可作为衡量大蒜对大豆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苦丁茶提取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分部萃取苦丁茶(Ilex kudincha C.J.Tseng)热水提取物(粗提物),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萃取剩余物,然后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多酚含量,同时应用DPPH法、TEAC法和FRAP法分别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Fe3+能力。结果表明,苦丁茶提取物具有较高的多酚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法和FRAP法测定各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萃取剩余物>氯仿萃取物,TEAC法测定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氯仿萃取物>萃取剩余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所用抗氧化测定方法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南瓜根系及根部土壤水浸液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芳  曹晓华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268-2273
以黄瓜、西瓜作受体材料,研究南瓜根系及根部土壤水浸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南瓜根系及根部土壤水浸液对受体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根长、苗高和苗干重存在化感促进或抑制效应。对指标进行综合效应分析,发现南瓜根系及根部土壤水浸液化感作用呈现浓度效应及受体差异性,一定浓度水浸液处理对受体种子萌发阶段、幼苗生长阶段及整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西瓜较黄瓜对浓度敏感,0.02 g/mL南瓜根系及根部土壤水浸液对黄瓜化感促进强度最大,0.04 g/mL处理下,表现为化感促进强度降低或微弱抑制作用;0.02和0.04 g/mL南瓜根系水浸液及0.04 g/mL根部土壤水浸液对西瓜则表现为强烈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辣木叶不同提取物对百香果扦插苗成活率及生根的影响,获得较好的促进百香果生根的提取物。[方法]通过水培法,以百香果插条为供试对象,研究辣木提取物的促生根活性。[结果]不同浓度提取物处理的百香果插条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培养至40 d时,均无萎蔫现象。0.5000和1.0000 g/L乙醇提取物、1.0000 g/L石油醚提取物处理的插条生根率达到100%。1.0000 g/L石油醚提取物处理插条生根数最大,达到4.45条/株;0.0625 g/L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的插条表现为最大的生根根长。[结论]为获得较高品质扦插成活苗,建议选用1.0000 g/L石油醚提取物处理插条,既可获得100%的生根率,也可获得较多的生根根数。  相似文献   

11.
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配方普洱茶饮用的安全性,以标准普洱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理化成分,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得标准普洱茶、灵芝普洱茶、洋参普洱茶、橄榄普洱茶、荞芽普洱茶等5个茶样对小白鼠的LD50依次为10.32、10.02、10.02、10.96、10.32 g/kg;在理化指标上:配方普洱茶与标准普洱茶没有明显的差异,且符合普洱茶的国家规定。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与标准普洱茶同样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4个配方普洱茶都属于实际无毒。  相似文献   

12.
自然立地条件是影响普洱茶种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普洱茶树为研究对象,考虑气象,地形等因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云南省普洱茶树的种植进行了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普洱茶种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思茅(今普洱市)、西双版纳等地区。该研究可为保护普洱茶适宜的生境、人为科学地指导普洱茶种植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对普洱市香蕉种植施肥状况情况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发现普洱市香蕉施肥存在有机肥施用少,以化肥为主,造成有的种植地块有机质降低;磷肥施用量大幅偏高,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且施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国内的发展情况,对普洱香蕉生产的施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普洱香蕉要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合理改进N、P、K肥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普洱茶自2007年价格泡沫破裂以来的产销现状,对普洱茶后期市场发展做出研判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茶树类型和产地来源影响普洱茶品质,而茶树类型和产地不同,其冠层光谱也存在特征性差异.因此,利用这一特征差异,可明确普洱茶鲜叶来源,对保证普洱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景东、景谷、澜沧、宁洱4个典型普洱茶山的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为研究对象,用地基光谱测定仪测定其野外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分析它们之间的光谱反射特征和...  相似文献   

16.
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昌云  彭远菊 《茶叶》2007,33(3):165-168
普洱茶作为一种具有品饮和历史文化双重价值的特殊茶类,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普洱茶发展遇到的良好机遇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做大做强普洱市普洱茶产业,促进普洱茶产业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省普洱市小粒咖啡主要栽种区病虫害及荫蔽树种类、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普洱市小粒咖啡害虫有13种,病害有7种,常用荫蔽树有17种。文中还分析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关系,就普洱市咖农的管理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糖脂代谢紊乱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能够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葡萄糖吸收与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饮食诱导引起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没食子酸通过AMPK途径、IR-Akt途径以及PPAR-γ受体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吸收,从而维持糖脂代谢稳态。本文综述了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及其改善饮食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加工条件,提升自动化发酵水平,研究开发了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传统大堆发酵料分割成独立小单元,以小罐为载体进行封装,配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流水线作业完成装罐、发酵和出罐,发酵过程不翻堆、不补水,精准控制发酵温湿度,解决了传统渥堆发酵生产装备水平低、环境可控性差的难题,提升了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水平。结果显示,立体小罐发酵技术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规模化自动发酵具有可行性;较传统发酵工艺,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40%,缩短发酵周期15~20 d,减少人工成本约75%;茶叶外形条索更完整,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态氮含量以及pH显著提高,品质稳定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