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新 《花木盆景》2005,(3):16-17
日前从报刊中得知,在业界维护盆景原创作作权益渐次成为一种呼声并受到部分人士认同。联系当前盆景发展现状,笔以为,盆景“作权”的归属问题现在提出和呼吁实行“终身制”还为时尚早,起码就目前而言,是一种不科学而且也不利于盆景事业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盆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近年来,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出现一种盆景造型风格,给人以“动”感,展现了“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的艺术风格,先后在许多地,市出现,并得到海内外一些志同道合之士的赞同和参与探讨、制作,形成动势盆景作群,并将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  相似文献   

4.
自盆景大师胡乐国先生《谈“传统”》一在本刊刊出后,盆景理论界的反响很大,近来边疆拜读了相关议论章,遂想就“传统”、“规则式”、“继承传统”与“创新”作一些诠释,试图理清概念,并就教于识。  相似文献   

5.
黄翔 《花木盆景》2005,(6):14-15
推出“盆景作权”问题的讨论,应是缘于大伙对沽名钓誉的反感及维权法律意识的提高,旨在规范盆景艺术活动,推进其健康发展。此举得到诸多盆景爱好的热烈响应,纷纷撰,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我想,这个问题不仅于盆景圈,甚至于法学界也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盆景存在着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植物“可变性”,  相似文献   

6.
在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向全体盆景界人士提出了“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展雄风”的要求.这是中国盆景从恢复、普及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后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位盆景工作,怎样将这个精神具体落实在一件件作品上?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的评委,用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去评价盆景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中国盆景艺术水平,增进相互交流,加速中国盆景发展,在中国盆景大观园开园之际,我们决定举办“首届中国盆景精品大奖赛”(以下简称大奖赛)。大奖赛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盆景展览方面作一些改革与创新,推动  相似文献   

8.
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2008年中国盆景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展览规模之大,参展盆景作品水平之高,展览运作方式之独特,都是近年来所罕见的。尤其是用黄金铸造奖牌,更成为世界盆景界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新闻媒体对“唐风展”及其会址——中国唐苑相关报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对“唐风展”创办人张小斌先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详细了解张小斌先生的盆景情缘和“唐风展”情怀。  相似文献   

9.
以前盆景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就是盆景越做越大、越大越好,第五届中国盆景评比展对盆景的尺寸作了一些要求,再三的强调了评奖尺寸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一种有益的导向。但在评选标准中,还有些不够合理和不够科学之处,希望能对此进行专题讨论,把盆景的尺寸定得更科学、更合理。首先,我们从观念上要有所改变,盆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盆景的发展非常快,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论“自然式盆景”》一中,对其生成的思想根源作了历史性的分析,以及自然式盆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辩证地给予说明,并且对它的艺术特征、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里我想就自然式盆景的基本要素、艺术品质及创作技法作进一步的论述,意在对自然式盆景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开辟“盆景入门”栏目已有4年之久了。设置这个栏自,是因为许多花卉园艺爱好者同时也是盆景爱好者,二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此栏目由一些盆景行家陆续介绍了许多盆景知识,对初涉盆景的读者帮助很大。然而,要实现“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的宗旨,“盆景入门”的话题是始终有话好说的。  相似文献   

12.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4,(12):12-13
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提出“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景雄风”的口号,精准地指明了当代盆景的发展方向。“创新”是期盼多元化的盆景风格,求精是期盼盆景艺术水平的提升。我们欣赏一件有新意的作品常谓其为“有个性”,对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常称其为“精品”。新而不精是“怪”,精而不新易“俗”,所以创新与求精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欣赏者希望看到更多动人心魄的新作,  相似文献   

13.
白荷 《花木盆景》2005,(5):20-20
泉州盆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原以榕树盆景见长,有“海内独步”之美誉。榕树盆景《凤舞》历经三代人创作养护,集全国盆景展、亚太地区盆景展、世博会盆景展金奖于一身,是泉州盆景的活古董。  相似文献   

14.
人品与艺品     
高品位的盆景艺术创作应是人品与艺品的和谐统一。盆景作品是作思想境界、气质特征、审美水平,艺素养和园艺功力的综台反映。有些人搞盆景是陶冶性灵,探寻更高的人生境界;有些人却只欣赏其表象,选致劳其筋骨为满足。“画如其人”、“如其人”、“艺如其人”,高品味的盆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我国从事盆景艺术的工作者而言,2008年称得上是一个空前的盛年,仅国庆期间就同时迎来了在南京举办的有“中国盆景界奥运会”之称的“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及在常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盆景业峰会暨盆景精品展”。三大展览中涌现出的众多精品盆景,让人眼前一亮,新人、新技术、新工艺、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较集中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盆景艺术从衰微走向繁荣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盆景流派中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岭南盆景风格,并结合江西实际,提出了岭南盆景对江西盆景发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读本刊2005年第九期B版刊登的《海天佛国》盆景,及对该作的“鉴赏”解读,笔者觉得其中摆件与有些解析,实在有悖中国传统盆景的优良古雅风格,难于认同。下面笔墨劳动,与上述作者参与推进中国盆景向前开跋的目标是一致的,我的“偏见”只为寻求一个正确的判断。不妥之处,请大家匡正。一、关于盆景《海天佛国》制作中的问题探讨。据传说,浙江普陀山是观音普萨修行得道的地方。以佛教“五蕴”皆空的思想,普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盆景爱好者,平时喜欢摆弄盆景,也喜欢阅读《花木盆景》杂志及一些盆景书籍。我读书刊,主要是想从中学些盆景的制作技艺和养护方法,希望能直接指导我的实践,而对于盆景的理论与历史则兴趣不大。去年五月号上,“盆景教室”栏目开始连载由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老师撰写的《中国盆景文化史》一书。这些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我国盆景文化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盆景杂谈     
赵庆泉 《花木盆景》2014,(10):38-41
盆景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自然物为主要材料,通过园艺栽培和艺术创作,在盆中浓缩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艺术品。 中国盆景已有一千几百年历史,近代曾一度衰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盆景开始恢复,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初步的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理论成果尚不完善。近三十年来,中国盆景发展迅猛,史无前例,创作实践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许多基本的概念尚有模糊之处。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盆景发展的需要,很有必要对一些基础理论再作深入探讨,以求得到共识。  相似文献   

20.
陈茂良 《花木盆景》2000,(1A):67-67
要使山水盆景把自然景观凝于盆盎之内,盆景作者必须要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运用缩山移水之功法,产生“立数寸作干仞之高,横咫尺作百里之回”的艺术效果,才能达到颂扬祖国锦秀河山,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