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有三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呈世界性分布.可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其广泛分布,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它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的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最高死亡率达90%~95%,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具有诊断意义。所有的抗生素对本病无效.而采用以下办法防治本病具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韩华 《中国畜禽种业》2012,8(6):151-15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致死性最强,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表现为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80—100%),剖解病变特征主要为肝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出血斑.是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门峡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雏鸭保护试验、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血清 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鸭病毒性肝炎标准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 ,用此高免血清给发病雏鸭紧急注射 ,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成年鸭亦可感染,但不发病,而成为该病的传染源。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VI.二联疫苗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早期免疫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不含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和含不同滴度母源抗体水平的1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经皮下注射、饮水、滴鼻和喷雾进行免疫,探索不同免疫途径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续期,选出最佳免疫途径。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最佳是皮下注射和  相似文献   

7.
杨银凤  冯敏 《农家致富》2005,(24):39-39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鸭,其主要病变特征是肝脏肿大、出血、色泽淡红,呈红黄相间的花斑状。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山东地区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单抗Dot-ELISA鉴定、氯仿敏感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地区雏鸭所患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早期免疫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不含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和含不同滴度母源抗体水平的1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经皮下注射、饮水、滴鼻和喷雾进行免疫,探索不同免疫途径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续期,选出最佳免疫途径。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皮下注射和饮水免疫,其中皮下注射效果比饮水稍好:①到3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4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②皮下注射到3日龄、饮水免疫到4日龄均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保护期持续2个月以上。2.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饮水免疫:①到34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5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②34日龄产生对鸭瘟部分免疫力,5日龄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其免疫持续期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死亡后多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土黄色并有出血斑点为主要特征,且胆囊扩张.脾脏多呈灰白色.主要组织学病变为肝呈变质性肝炎,表现为肝弥漫性空泡变性、局灶性坏死和出血.脑水肿,包括脑小血管周围水肿,神经细胞水肿.脾脏发生坏死性脾炎.胰腺、心肌、骨骼肌等组织间质水肿及实质细胞水泡变性.胸腺、胰腺、法氏囊均有坏死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易发。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7-20日龄的雏鸭发生率和死亡率特别高。我县为养鸭大县,年饲养量为130多万只。近几年雏鸭病毒性肝炎屡有发生,且无特效药可治,成为我县鸭的主要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对养鸭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快速诊断,做好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笔者现将多年来用特异性疗法结合中草药治疗该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5%。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委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全国发行邮发代号8-348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最高死亡率达90%~95%,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肠病毒。  相似文献   

16.
雏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抵抗力较弱,常患感冒、小鸭病毒性肝炎、球虫病、曲霉菌病和下痢等疾病,影响雏鸭成活率。因此,要加强对雏鸭疾病的防治,以保证雏鸭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谢进 《新农村》2000,(11):17-17
1.主要症状雏鸭病毒性肝炎由1型病毒所致,发病突然,传染迅速,主要危害25日龄的雏鸭。病鸭出现明显精神症状,角弓反张,头颈弯向背部,两脚向后痉挛地反复踢蹬为特征。 2.病理变化雏鸭肝肿、质脆、色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以I型鸭肝炎病毒(DHV-1)危害最大,对易感雏鸭具有高度致死性且传播迅速,1周龄以内的易感雏鸭病死率常在95%以上。我国以DHV—I流行最为严重,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3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Ⅱ、Ⅲ型,最常见的为DHVⅠ型,属肠道病毒;DHVⅡ型属星状病毒;DHVⅢ型属核糖核酸病毒。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急性、高致病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主要危害5~10日龄雏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采取种鹅、雏鹅疫苗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鸭舍消毒、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陕西周至县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并从接种雏鸭死亡情况得知该分离株为强毒株。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公鸡高免血清紧急注射发病雏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