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30头,其中6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临床酮病奶牛。将临床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为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不给药组。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9d,前1d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间连续5d给药,后3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后1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的浓度,结果显示:(1)中西医组降血浆β-羟丁酸作用和升糖作用较好,治疗奶牛临床酮病的治愈率90%以上。给药的病牛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1.95mmol/L降至0.86mmol/L,血糖的浓度由442.1mg/L升至588.1mg/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8d;(2)中西医组与中药组对β-羟丁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血清中Glu浓度与中西医组无显著差异(P0.05);NEFA水平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无差异显著(P0.05),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含Ca2+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医组GO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医组与西药组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药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药法可有效地在用药5d治愈奶牛亚临床酮病,并降低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30头,其中6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临床酮病奶牛。将临床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为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不给药组。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为9d,前1d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间连续5d给药,后3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后1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浓度,结果显示:(1)中西药组降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1.95mmol/L降至0.86mmol/L,血糖的浓度由442.1mg/L升至588.1mg/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8d;(2)中西医组与中医组对β羟丁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西医组差异差著(P0.05);中医组、西医组血清中Glu浓度与中西医组无显著差异(P0.05);NEFA水平中西组与中医组无差异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医组与西医组含Ca2+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医组、西医组与中西医组GO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医组合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药法可有效地在用药5d治疗好奶牛亚临床酮病,并且医药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对奶牛隐性酮病的防治效果,选取24头试验奶牛,分为4组,每组6头。其中Ⅰ、Ⅱ、Ⅲ组均为隐性酮病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Ⅰ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200 g/(d.头),Ⅱ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200 g/(d.头),Ⅲ组为隐性酮病对照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Ⅲ和Ⅳ组均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Ⅰ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试验后第15天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浆β-羟丁酸呈现下降趋势,血糖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添加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能对防治奶牛隐性酮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酮病是奶牛泌乳早期的常见代谢病,其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病牛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临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  相似文献   

5.
曹杰 《兽医导刊》2013,(11):47-49
一、酮病及亚临床酮病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从上世纪90年代起,酮病已成为影响美国奶牛场最重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关注度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亚临床酮病指泌乳前几周"临床表现"正常的奶牛,其血浆β-羟丁酸的值高于1.4 mmol/L(也有文献将此指标定义为血浆β-羟丁酸高于1.2 mmol/L)。1.病因。酮病的发生与奶牛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过瘤胃脂肪对泌乳早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高产荷斯坦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头。Ⅰ组、Ⅱ组、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头每天添加200g、300g和400g过瘤胃脂肪;Ⅳ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20d。在饲喂前、饲喂后10d和20d检测试验奶牛血浆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尿素氮、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Ⅲ组血糖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浆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变化均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表明过瘤胃脂肪能提高血糖水平,从而改善奶牛的能量负平衡。  相似文献   

8.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9.
Ⅰ型、Ⅱ型酮病对奶牛血液某些理化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了解Ⅰ型、Ⅱ型酮病发生时奶牛体内某些理化参数的变化。在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7~28 d、平均胎次为2~3胎的试验奶牛,根据血浆中β-羟丁酸(BHBA)、葡萄糖(Glc)、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以及临床发病特点分为Ⅰ型酮病组(20头)、Ⅱ型酮病组(20头)和健康对照组(10头)。结果显示,三组间血浆中Glc、BH-BA、NEFA的浓度与体况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三组试验奶牛的泌乳量、产后天数、血浆中胰岛素(INS)含量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理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为深入探究奶牛Ⅰ型酮病与Ⅱ型酮临床病理学、早期检测和诊断以及详细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为今后有效地预防奶牛Ⅰ型、Ⅱ型酮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产后初期亚临床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羟丁酸、铜和锌的代谢水平,以期进一步完善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生化诊断。结果表明,与健康奶牛相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羟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葡萄糖和锌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无显著差异。揭示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和锌含量可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生化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奶牛酮病治疗效果以及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实验室选用甘草、陈皮、藿香、半枝莲为组方,于每天投料前对试验奶牛灌服中草药500 mL,并监测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中酮体及葡萄糖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灌服中草药的奶牛泌乳量显著升高,β-羟丁酸含量降低,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试验组降低酮体效果最好(P0.05)。表明这四味中草药对提高围产期奶牛的产奶量,对降低奶牛血酮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生成增多,而引起奶牛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酮血、酮尿、酮乳和低糖血症。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是危害奶牛健康的主要代谢性疾病之一,通过测定牛乳中丙酮和β-羟丁酸的含量可以对奶牛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筛查.对云南4家DHI参测牧场的酮体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根据Foss公司推荐的判断标准,4个牧场亚临床酮病平均发生率为6.1%,范围在3.3%~9.4%,临床型酮病发生率为0.7%,范围在0.4%~1.8%.Ⅰ牧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防控奶牛产后酮病方面的应用效果及适宜添加剂量,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依据胎次、体况评分、上一泌乳周期单产相近的原则,选20头新产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牛。I组为对照组,II组、Ⅲ组、IV组为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试验组于产后4 ~ 30天在常规日粮中每天每头牛按低、中、高三个水平(80、100、120 g)添加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每头牛早上饲喂的时候人工饲喂添加剂,保证每头牛每天按规定添加量完全饲喂。每头牛试验期27 d,每9 d为一个采样周期。其他饲养管理按牛场原有程序常规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由于奶牛个体差异较大,虽然添加不同水平对产奶量影响不显著,但Ⅲ组产奶量提高水平最大,比I组提高51.34%。乳指标中Ⅲ组到第30天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比I组降低56.60%,其他乳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血清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各组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β-羟丁酸到第30天Ⅱ组和Ⅲ组显著低于Ⅰ组(P < 0.05),均降低20.6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Ⅲ组比I组酮病发病率、产后首次配种时间、妊娠配种次数分别降低100%、3.84%、8.57%,首次情期受胎率提高60%,乳房炎降低100%。综合考虑,该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血液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产后酮病、繁殖性能及其他疾病死淘情况均具有改善作用,整体Ⅲ组表现较优,建议该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新产牛中的推荐用量为100 g/(头·d)。 [关键词] 奶牛|产后酮病|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奶牛隐性酮病发生率与乳脂率及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试验选取泌乳天数小于30d的奶牛,从产后7d开始检测奶牛隐性酮病,每周检测1次,连测4次,同时测定乳脂率和乳中体细胞数、β-羟丁酸含量,试验期为2年。结果显示,泌乳天数小于30d内,奶牛患有隐性酮病比例与乳脂率、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489头泌乳奶牛,通过对尿中和乳中酮体采用酮粉法检测进行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0.63%;第1和第2个泌乳月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第3个及以上泌乳月;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3~5胎最高;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亚临床酮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日产奶量在30kg以下奶牛;养殖小区以及规模户饲养奶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春 《兽医导刊》2013,(11):41-43
一、奶牛亚临床酮病的产生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到10 L不等,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遭到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美元,而且在此情况下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  相似文献   

19.
探究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与奶牛泌乳天数、胎次及体况的关系。选取7个规模化奶牛场的493头临床状况健康荷斯坦奶牛进行检测,采用全血中β-羟丁酸(BHBA)≥1.2 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的标准。研究发现,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5%~62.5%,不同牧场之间发病率差异很大,亚临床酮病高发期为奶牛产犊后1个月内,高发胎次为3胎及以上,高发牛群的体况评分在3.5及以上。牧场应该提高饲料品质和改善产后护理来确保奶牛达到理想体况,降低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高产奶牛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可严重地影响奶牛健康及牛场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某个集约化高产牛场,调查在2012~2014年间的酮病发生情况。根据血浆β-羟丁酸(BHBA)浓度,将试验奶牛分为酮病组及健康对照组,跟踪调查了奶牛疾病发病率、泌乳量和繁殖性能,并检测了血中NEFA、GLU和AST等指标。结果显示:该场三年酮病发病率依次为47%、16%和20%。患酮病奶牛首次发情天数、输精次数和配种天数及产犊间隔显著的增加(P0.05),并与血浆BHB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奶牛酮病与多个疾病有关,其中与蹄叶炎有密切的关系,酮病与真胃变位、胎衣不下、前胃弛缓、腐蹄病及乳房炎的关联性不显著(P0.05)。患病奶牛产后2~3周平均每头每天产奶净损失4.6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