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腐真菌菌株共培养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坤  李会宣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27-1329
[目的]探究白腐真菌菌株共培养对降解玉米秸秆的影响。[方法]以白腐真菌(P-6和L-9)为供试菌株,采用分光光度法、DNS法、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等,分别测定两菌共同降解玉米秸秆时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酶活力、全纤维素的降解率、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增加率,并与两菌分别培养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菌共培养的最佳条件为pH值5.5、含水量60%、菌量(L-9/P-6)1∶3、含氮量2.5%;共培养后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了35.6%和3.6%,粗纤维含量降低了21.3%。[结论]从总体思路考虑,两菌共培养优于单独培养。该试验同时获得了1种高蛋白、多营养的饲料载体,为研究玉米秸秆饲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株秸秆分解菌的分离及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腐烂的玉米秸秆中分离到一株能分解秸秆的青霉菌(PenicilliumSP),对其进行了滤纸分解度、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的测定以及固态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不到12h将滤纸全部分解,CMC酶活达2.494mg/ml·30min,天然纤维素酶活达118.6mg/ml·d。秸秆经该菌株发酵3d,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由2.05%提高到6.60%,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含量高222.0%,是一株发酵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能在低温条件下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提高秸秆在低温条件下纤维素的降解速度,以新疆寒冷地区腐木为试验材料,对低温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在4 ℃条件下筛选得到4株可在低温下生长且具有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低温菌进行鉴定,分别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桔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2株、脉纹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耐冷试验表明,筛选获得的菌株都为耐冷菌。通过对4株低温菌产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 d,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7,最佳温度为25 ℃,最佳接种量为5%。秸秆降解试验表明,筛选获得的4株真菌对秸秆具有降解能力,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最好,酵解率都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异Vc钠生产废液(WEP)复合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高蛋白饲料.通过富集培养、分离与鉴定等方法得到1株耐15%WEP的犁头霉(Absidia sp.)Z2菌株,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Z2和白地霉混菌固态发酵WEP和玉米秸秆生产高蛋白饲料的条件.结果表明:m秸秆∶m麸皮=5∶1,固∶液(液体为15%WEP,1 g·L-1硫酸铵,0.5 g·L-1磷酸二氢钾,0.1 g·L-1的硫酸镁)=1∶4,初始pH值5.5,28℃,发酵4 d时发酵物料中的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101.2 mg·g-1和62.5 mg·g-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2.96%和26.0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1.20%和8.57%,发酵后物料为黄褐色、香味浓郁.异Vc钠生产废液复合玉米秸秆经犁头霉和白地霉混菌发酵后提高了玉米秸秆作为饲料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提高秸秆降解效果并缩短秸秆腐解时间,从腐烂秸秆及附近土壤中,筛选获得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细菌,并研究其对秸秆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分离纤维素降解菌,结合纤维素刚果红测定、滤纸条降解试验和秸秆失重法筛选到2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CMC-red、CMC-I),经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CMC-red为Massilia arvi菌属,菌株CMC-I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banpakuense)。菌株CMC-red的降解能力强,10 d可将滤纸降解成糊状,10 d内对秸秆的降解率可达24. 14%。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图可以得出,经纤维素降解菌降解的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吸收峰减弱,纤维素的结构变得疏松。筛选获得的2株细菌中,菌株CMC-red对秸秆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秸秆和麦麸为原料,利用具有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力的黑曲霉、地衣芽孢杆菌、酵母、植物乳酸杆菌4种菌混合发酵,降低原材料的纤维素含量,提高玉米秸秆的饲料营养价值。由单因素试验确定各种菌接种时间、发酵时间、无机水含量、温度;由正交试验确定秸秆和麦麸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6 d、秸秆与麦麸比例为2∶1、水的添加量50 mL,粗纤维降解率为26.68%。采用4种菌分批发酵,即先用黑曲霉和芽孢杆菌发酵72 h后,再添加酵母和乳酸杆菌继续发酵,粗纤维下降率为27.95%,蛋白质含量为24.67%。  相似文献   

7.
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生产发酵饲料是当前饲料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可将纤维素分解为牲畜可利用的糖。此项试验从各种土壤及饲料中分离到12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测定滤纸分解度、CMC酶活、FPA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筛选出6株对天然秸秆纤维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改变其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的含量,发现随着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含量的增加,酶活力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配制复合酶制剂及对照发酵玉米秸秆试验,了解复合酶制剂不同配比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发酵效果。[方法]用不同比例单酶配制复合酶制剂A、B、C组,以百益宝玉米秸秆发酵剂和自然发酵为对照,进行玉米秸秆和秸秆饲料发酵试验。[结果]添加A的饲1组,与CK1组相比纤维素含量降低30.0%,氨基酸态氮和总糖含量分别增加50.0%和37.2%;秸秆复合料发酵前后粗纤维含量降低12.5%,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8.7%和12.6%,粗灰分含量增加27.8%,氨基酸总量提高13.2%。[结论]复合酶制剂发酵玉米秸秆饲料明显优于百益宝玉米秸秆发酵剂和自然发酵,发酵后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ox-Behnken(BBK)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率。【方法】从玉米秸秆堆肥的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出4株高效耐盐纤维素降解菌WH2、WH4、WH7和WH9,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鉴定,确定4株菌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ormosens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松嫩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ngnenensis)。在单因素试验、BBK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法的基础上,以玉米秸秆降解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降解率的影响,优化菌种配比工艺。【结果】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最佳配比工艺:当秸秆添加量为2.0 g时,菌种WH2、WH4、WH7和WH9接种量分别为0.31、0.21、0.32和0.22 g时的玉米秸秆降解率达到最大值。【结论】在耐盐纤维素降解菌最优配比条件下,玉米秸秆降解率预测值为61.17%,验证值为60.90%,两值相差0.27%,证明了响应面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新疆盐碱地区玉米秸秆的微生物降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降解水稻秸秆细菌-真菌复合菌系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构建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细菌-真菌复合菌系,通过分离筛选、纯化鉴定具备降解水稻秸秆能力的细菌和真菌,选择出降解效率较高的细菌和真菌各两株用于复配。通过全组合将4株菌复配成多样性为1~4的15种复合菌系,采用水稻秸秆降解试验评估复合菌系的降解效果和3种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利用线性拟合和多元回归解析复合菌系产酶活力与其降解秸秆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腐解的水稻秸秆中筛选获得降解细菌和真菌各4株,其中以细菌分离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BB18、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JB7和真菌分离株草酸青霉ZA、烟曲霉ZL的秸秆降解能力和产滤纸酶活力较高。将该4株降解效果较高的菌株进行全组合复配,发现复合菌系对水稻秸秆的降解率以及产滤纸酶、纤维素内切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均随菌株多样性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以4株菌株组合的复合菌系BF1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效果最好,较单菌平均提高了1.6倍,酶活力增加了1~3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系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与3种酶的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纤维素内切酶和木聚糖酶对复合菌系降解能力的贡献最大。细菌-真菌复合菌系的降解效果与产酶能力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效应,维生素内切酶和木聚糖酶是驱动细菌-真菌复合菌系高效降解秸秆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两株侧耳属真菌对小麦秸秆化学组分及瘤胃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小麦秸秆木质素含量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低,作为反刍家畜的粗饲料营养价值低,饲料化利用受到限制.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leurotus sajor-caju)和JG1(Pleurotus Cornucopiae Roll)对小麦秸秆细胞壁化学组分的降解、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JG1、Tf1和两菌复合发酵21 d的小麦秸秆,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28.20%、30.78%和38.41%,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9.26%、19.28%和26.65%;48 h干物质瘤胃消化率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38.62%、44.81%和55.89%,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分别提高了38.91%、49.00%和63.08%;粗蛋白含量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58.60%、69.53%和72.22%.表明菌株JG1和Tf1在选择性降解木质素,改善瘤胃消化率,提高粗蛋白含量方面的优势,而且两菌株复合发酵具有协同作用,与单菌发酵相比.木质素降解率、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蚕沙及几种常用粗饲料在山羊瘤胃的降解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乐至黑山羊阉公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蚕沙和青贮玉米秸秆、花生藤、大豆秸秆、红苕藤和豌豆秸秆等四川地区常见的几种粗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2 h蚕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32%、45.47%和36.05%,青贮玉米秸秆为49....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乳酸菌发酵液直接吸附生产秸秆饲料的新工艺中,发酵液对秸秆饲料的保鲜作用及其机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以乳酸菌复合系SFC-2发酵液为处理剂,设不同添加量(0、75、150、375mL/kg),研究吸附后24h内秸秆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动态变化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SFC-2发酵液后:1)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风味,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2)添加75mL/kg时,秸秆的有氧稳定性提高,其余处理有氧稳定性降低;3)添加发酵液可以减少饲料有氧放置过程中粗蛋白的损失;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el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DGGE)图谱分析表明,添加发酵液的处理中主导菌群是SFC-2中的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L.plantrum,未发现对照中的杂菌条带。由此可见,添加适量SFC-2发酵液可通过有效抑制杂菌的繁殖,提高饲料的有氧稳定性等来实现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组复合菌发酵秸秆的理化效应及饲喂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培养及动物饲喂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粉经复合菌发酵后的变化及对鸡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经一组复合微生物发酵后,电镜显示秸秆细胞壁结构受到破坏,原来致密、有序的组织结构被打乱,形成了大量的空洞。秸秆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下降了26.36%,43.30%和26.96%,粗蛋白提高了60.41%。动物饲喂实验表明,可以替代10%的原混合饲料,说明农作物秸秆经复合微生物发酵后,秸秆中与木质素交连在一起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游离出来,增加了细胞壁及胞内容物与微生物酶的接触机会,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生物降解效率,提高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5.
汪建中  柯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8-6751
[目的]研究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并探讨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酵母种类(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酵母接种量和酵母接种时间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同时研究了各培养条件组合下木质素酶系、滤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A3B2C1组合培养条件下发酵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3.36%;在此发酵条件下,培养的第5~15天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最高,而各组合培养条件下基质滤纸酶和羧甲纤维素酶的活性则无规律可循。[结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接种平菇的同时接种10%的产朊假丝酵母液体菌种。木质素酶系的活性与发酵基质的粗蛋白含量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干稻草分别通过氨化和微贮处理后,进行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氨碱的作用下,纤维素与木质素表面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并使部分木质素、矿质、栓质溶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表面保护层结构变化,胞壁膨胀,纤维软化.稻草经微贮处理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聚糖链的木质素聚合物的酯键被酶解,增加了柔软性和膨胀度,表现为胞壁衬质物亲水强,富有可逆性,结构上的复性呈常态.相比之下,干稻草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交错在一起,粗糙坚韧.经饲料常规分析,普通稻草、氨化及微贮稻草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41%、9.55%、5.03%,氨化稻草、微贮稻草、干稻草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9%、1.2%、0.9%.其他成分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杂交高粱在新疆地区的适应性及品质特性,以辽杂37号、辽杂36号、辽杂19号、辽粘3号4个品种的杂交高粱为试材,比较不同杂交高粱在新疆奇台县的农艺性状、秸秆及籽粒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引进的4个高粱品种在奇台县都能成熟,生育期为139 d.辽杂37号的籽粒产量最高,为6 240.90 kg/hm~2,与辽杂36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辽杂19号和辽粘3号的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品种秸秆的总糖、还原糖和粗纤维素质量分数有差异,而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糖质量分数范围在1.61%~6.92%,其中辽杂37号秸秆的总糖质量分数最高,辽杂36号秸秆总糖质量分数最低.辽杂19号秸秆粗纤维素质量分数最低,辽杂36号秸秆粗纤维素最高.不同杂交高粱籽粒的粗蛋白质和淀粉质量分数有差异,而籽粒的粗灰分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辽杂36号的籽粒粗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为14.30%.辽粘3号和辽杂36号籽粒的淀粉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77.77%,76.80%,它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辽杂36号、辽杂19号、辽粘3号相比,辽杂37号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可溶性糖、粗蛋白质和高籽粒淀粉,综合性状比较好,在新疆奇台县具有一定的推广种植价值.  相似文献   

18.
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筛选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菌种,通过平板培养、单菌和混菌发酵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筛选。[结果]结果表明: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种作用于豆粕可以提高其粗蛋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M5094与热带假丝酵母C3161混菌发酵豆粕效果最好,发酵反应48h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1.50%,增加率为36.43%。[结论]选择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菌作为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复合菌种。  相似文献   

19.
为给贵州山区秸秆饲料的发酵工艺提供技术参考,采用单菌株固体发酵法,研究了赤9号、赤8号、贵11号、贵9号、贵10号、毕2号、铜3号等腐烂菌和3种不同配方对油菜秸秆降解率和降解后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6~7g、蔗糖0.6~0.7g、菌液15mL的配方3降解效果较好,赤9号菌株在该配方下降解粗纤维的效果达79%,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下降比例不大。该菌株对秸秆发酵生产饲料作为优良菌株的筛选、纤维素降解机理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20.
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需要量。[方法]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4.18%、29.81%、34.31%、39.68%、44.81%的5组等脂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3g的泥鳅幼鱼,经50d饲养后,对其特定生长率、饲料壶5率、成活率和鱼体肌肉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在蛋白质办平达39.68%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这些指标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24.18%组泥鳅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槌组,但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饲料蛋白质含量对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影响不大。[结论]泥鲫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干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