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就2种菌组合协同固态发酵生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工艺参数优化的工业化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其模式为:2种菌组合→液态接种→发酵池封闭式发酵。筛选菌种: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经优化后发酵工艺参数:时间38h;pH值为7~8;初始培养温度(37±1)℃;芽胞杆菌菌液接种量2%,乳酸菌接种量为3%;料水比为2∶1;底物组成:豆粕90%、麸皮7%、玉米粉3%。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择地衣芽孢杆菌作为发酵菌种,以粗蛋白含量为考查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固态发酵银杏叶蛋白饲料工艺。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银杏叶生产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8%、含水量50%、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84 h。经固态发酵后,银杏叶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02.16%、49.03%、20.34%、40.30%,粗纤维、总黄酮含量降低55.68%、10.26%,更适合作为饲料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固态发酵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发酵试验,确定菌种组合为解淀粉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解脂假丝酵母为2∶2∶1∶1。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餐厨垃圾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餐厨垃圾和麸皮添加质量为80∶20,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72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3.8%,较发酵前提高41.7%。  相似文献   

4.
对适用于固态发酵生产功能大豆肽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了筛选试验并优化其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配合使用,效果最好。其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接种比例为1∶1,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为38℃,发酵时间为36h。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麸皮为辅料,利用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对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种配比、玉米秸秆和麸皮的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等条件的研究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种配比1:1、玉米秸秆与麸皮配比4:1、接种量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96h、含水量45%为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粗蛋白的含量由5.62%提高到了25.67%。  相似文献   

6.
段伟伟  陈建保 《饲料研究》2022,(14):100-103
试验旨在提高马铃薯渣的饲用价值,降低养殖中的饲料成本。试验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汉逊酵母、多孢木霉等量混合作为主要发酵菌剂,以马铃薯渣为饲料原料进行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考察发酵时间、温度与微生物接种量对蛋白含量的影响以获得混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分析显示最佳发酵时间处于60~84 h,适合微生物增殖代谢的最适温度为32~34℃,最佳微生物接种量为2.5%~4.5%。利用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将最优工艺参数调整为发酵时间79.9 h、发酵温度33.6℃、微生物接种量3.3%,在此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为23.74%。研究表明,在最佳工艺参数下混菌固态发酵可以高效生产蛋白饲料,提高马铃薯渣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清香型白酒糟为原料,添加酿酒酵母SY、枯草芽孢杆菌D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探索麸皮添加量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比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酒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和发酵培养基初始酸度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从而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清香型白酒糟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酒糟和麸皮比为9∶1,在酒糟初始水分为50%~60%的条件下,发酵培养基总装料量为50 g,其中清香型白酒糟45 g,麸皮5 g。混菌固态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3%、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6 d、初始酸度0.90 mmol NaOH/10 g。在此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测得酒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4.97±0.05)%,感官评价最终得分18分,等级为优良。研究结果对混菌固态发酵酒糟制备蛋白饲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花盘、秸秆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向日葵花盘、秸秆为原料,研究多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结果表明,混合菌种发酵生产的蛋白质含量优于单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合菌种发酵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啤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绿色木霉接种比例为2 2 1,接种量2%,发酵时间48 h,含水量50%,培养温度29℃。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粗蛋白增加率为92.62%,粗纤维减少率为15.43%。  相似文献   

9.
<正>1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的由来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俗称发酵豆粕,又名生物肽、生物豆粕、生物活性小肽、大豆肽、大豆多肽、大豆肽蛋白饲料。由于名称较多且混乱,为区别于治疗、保健用的大豆肽及突出发酵豆粕中所含大豆寡肽的功能及其作为优质蛋白原料的属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的名称似乎更为妥当。所谓发酵豆粕,就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发酵菌种技术,以优质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提高黄芪固态发酵的效果,试验选择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和发酵温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选用L9(33)正交表,以黄芪甲苷收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黄芪的最优工艺为发酵时间62 h,发酵温度37℃,菌种接种量1.5%。  相似文献   

11.
将豆粕加入木瓜蛋白酶和酵母菌在40℃条件下进行液态酶解发酵处理24h制备液态酶解发酵豆粕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72头体质量(31.25±0.22)kg健康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分别为对照料、添加10%液态酶解发酵豆粕和添加20%液态酶解发酵豆粕组,预饲期7d,正试期28d。结果表明,豆粕经过液态酶解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有所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钙和磷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水溶性蛋白、小肽、小分子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大分子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饲养试验表明,添加10%液态酶解发酵豆粕和20%液态酶解发酵豆粕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2.14%和20.81%(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1.33%和22.29%(P〈0.05);粪中氮的排泄量分别降低了11.11%和8.80%(P〈0.05);粪中磷的排泄量分别降低了3.59%(P〉0.05)和23.95%(P〈0.05),粪中铜的排泄量分别降低了2.22%(P〉0.05)和7.52%(P〉0.05),粪中锌的排泄量3个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豆粕经木瓜蛋白酶和酵母菌酶解发酵后蛋白质成分有所改善,饲喂生长育肥猪可以提高生产性能,降低粪中部分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相似文献   

12.
混合菌株发酵豆粕生产复合蛋白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虾壳发酵液和豆粕为原料,根据影响发酵效果的几个因素,设计6组实验,通过测定系列指标,比较不同处理组豆粕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复合蛋白粉)与原料豆粕相比,感官良好,带有酒香的浓郁酸香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酸溶蛋白、游离氨基酸、小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混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极大提高。在各实验组中,以实验5组效果最佳,该组的发酵参数是:发酵原液pH值6.5,添加未灭菌豆粕,料液比为1:1.8,酿酒酵母接菌量为豆粕质量的15%,发酵后12 h添加豆粕质量10%的葡萄糖,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  相似文献   

13.
以分别晾晒4h、8h、12h和24h后调制的紫花苜蓿青贮为主要原料,添加8%豆粕和22%玉米粉后进行二次青贮,室温贮藏45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添加豆粕和玉米粉能显著改善晾晒4h、8h后青贮的紫花苜蓿青贮饲料再次青贮的发酵品质(P<0.05),而对于晾晒12h、24h后青贮的紫花苜蓿青贮饲料,添加组的发酵品质普遍较差;第二次青贮后,氨态氮占总氮的百分含量随着晾晒时间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晾晒4h、8h后青贮的紫花苜蓿青贮饲料再添加玉米粉和豆粕调制混合发酵饲料是可行的,其中以晾晒4h后青贮的紫花苜蓿青贮饲料为原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建立了红枣山羊乳乳扇的加工工艺,并对其配方及加工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红枣山羊乳乳扇的加工工艺:加入食用白醋→加热至65℃→加入灭菌山羊乳→迅速搅拌→形成絮状凝乳→揉搓成团→洗涤→加入白砂糖、大枣粉→混合均匀→制成饼状→入模成型→自然干燥24~48 h→成品。(2)红枣山羊乳乳扇的配方为:食用白醋使用量占鲜羊乳的12%,大枣粉、白砂糖质量分别占凝乳块的1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水分及菌酶协同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水分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1∶0.4、1∶0.5、1∶0.6、1∶0.7、1∶0.8,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使用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粪肠球菌=1∶1∶1)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分析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及活菌含量,确定最适料水比。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处理组,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400、800 IU/g,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进一步测定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活菌含量及蛋白质亚基分布,确定最佳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结果]①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各处理组发酵豆粕粗蛋白水平无显著(P=0.074)差异,料水比为1∶0.6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较发酵前提高了9.39%;随着初始发酵水分的提高,发酵豆粕pH值极显著(P<0.01)降低,乳酸含量及3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升高,1∶0.6组发酵后乳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1∶0.4组和1∶0.5组;复合菌的存活量在料水比为1∶0.8时最高,总量达到1.43×109 CFU/g。结合上述试验结果并考虑工业化生产条件,选择料水比为1∶0.6作为最适发酵水分开展后续试验。②在料水比为1∶0.6条件下,不同蛋白酶添加水平对各组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小分子蛋白水平线性提升,在蛋白酶添加量为800 IU/g的处理组中,<30 kDa范围内的蛋白质水平高达65.56%,较未添加组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2.61倍;发酵豆粕中3种菌的存活量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00 IU/g处理组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200、400、800 IU/g处理组,酵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400、800 IU/g处理组。[结论]选择料水比为1∶0.6并在底物中添加100 IU/g的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可有效改善豆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对黑曲霉AS3.350和米曲霉A-9005双菌种混合发酵产大豆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较优工艺为:黑曲霉和米曲霉的菌种比为2∶1,初始pH为6.0,温度32℃,发酵时间144h,结论得到在最佳条件下的大豆肽转化率为89.61%。  相似文献   

17.
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温度分段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温度分段控制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影响。选用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在对菌株生长性质和蛋白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豆粕蛋白水解度为测定指标,对影响菌株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温度因素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运用混料设计法对不同温度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了优化预测及验证。结果表明:在用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过程中,通过温度分段控制,可以达到生产多肽饲料的目的(豆粕蛋白水解度10%以上),并得到了最优发酵条件:0~33.5 h、26℃;33.5~50 h、23℃;50~65 h、45℃,在此条件下,豆粕蛋白的水解度为19.5%。温度分段控制对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影响明显,可大幅度提高豆粕蛋白的水解度(比原有工艺提高了140%)。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植物乳酸菌对豆粉进行液态发酵,在发酵24,36,48,60,72 h时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水解度和免疫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1)48 h为植物乳酸菌发酵豆粉的最佳时间,可去除71.08%的β-伴大豆球蛋白和64.22%的大豆球蛋白的免疫活性(P<0.01),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去除程度显著高于大豆球蛋白(P<0...  相似文献   

19.
蛋花羊奶皮子配方及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传统奶皮的加工工艺,研究开发出一种营养价值更加全面,外观和风味更好,更易吸收的新型鸡蛋花羊乳奶皮子。本研究以新鲜山羊奶和鸡蛋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蛋花奶皮子的最佳制作工艺以及原料配方。试验得出:(1)蛋花奶皮子最佳制作工艺:原料乳→过滤、灭菌→均质→加热翻扬搅拌(90℃,2h)→加入鸡蛋糊(2%)→轻搅混匀→保温(4-6h)→停止加热使其自然冷却(约12h)→从锅中倒出奶皮子→干燥→冷藏。(2)蛋花奶皮子最佳原料配方:新鲜羊奶98%,鸡蛋添加量2%,新鲜羊奶≥3.5 kg。研制的新型羊乳制品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而且还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健脑益智,改善各个年龄组的记忆力,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