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植物界存在的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三大系统中,无融合生殖是较少研究而又有特殊价值的一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属于无融合生殖的一种,它是指植物体内大孢子母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裂后所产生的单倍性卵细胞未经受精,单独发育成胚而后生成种子或长成植株。孤雌生殖与花粉(花药)培养均属于单倍体育种的范畴,是快速育种的重要途径。但比起花粉培养,目前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诸如孤雌生殖的产生机理及各种作物的有效诱导技术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茶尺蠖成虫延迟交配对其产卵量、孵化率和雌雄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配时间的延迟,雌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延迟3d以上,下降趋势明显,延迟6d产卵量最低,且卵的孵化率为零。随着延迟天数的增加,成虫寿命显著延长,雄虫最高可达15.82d,雌虫可达13.97d,较之对照显著增加。茶尺蠖雌虫具有较短的交尾期,其生殖活力随着日龄增加而显著减弱。因此,采用性"迷向法",用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在此时间段干扰交配,将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合成昆虫性诱剂捕杀麦蛾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昆虫激素,基本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二大类。内激素主要是昆虫内分泌器官分泌的、能在体液内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以及一般生理代谢作用。外激素是由昆虫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能在体外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借空气或其它媒介散布到体外,影响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殊行为。近年来生态学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发现在昆虫与昆虫,昆虫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如昆虫求偶,寻找食物、定向栖息搜索寄主、受到侵扰时向同类告惊等行为都存在着化学物质的作用。自七十年代初到现在,国内外已知产生外激素的昆虫达300多种,其中约80余种昆虫的性诱物质已能分析提纯并阐明了它的化学结构式,有近30种的性诱物质可以人工合成,已经商品化了的有19种。昆虫性息激素,具有极强的引诱力,只要空气中有微量存在,即能吸引同种异性(雄或雌成虫)产生生理效应。鳞翅目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一般位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节间膜上,多数种类是由雌虫释放以引诱雄虫前来交尾;也有些种类是由雄虫释放,以引诱雌虫的。昆虫的性激素,仅对同种异性个体发生作用,而不会把别的昆虫引来,这样就保持了种的连续和生殖隔离,但也有亲缘相近的种类(如同属或同科)相互间有一定的引诱力,因此不会伤害天敌。  相似文献   

4.
室内条件下,22℃,L:D=16:8;RH:60%~80%,棉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Ashmead)]个体发育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1个世代需12.5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06℃,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为176.95日度。发育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三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交配后的雌蜂产两性后代,未交配雌蜂营产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5.
室内条件下,22℃,L:D=16:8;RH:60%-80%.,棉蚜茧蜂[Lysiphlebia (Ashmead)]个体发育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1个世代需12.5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06℃,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为176.95日度。发育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三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交配后莳雌蜂产两性后代,未交配雌蜂营产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的象虫引诱酯Sitophilate可以有效地吸引谷象SitophilusGranarius。在信息素的剂量为570、5700和57000毫微克(ng)的条件下,对未交配的雄虫、未交配的雌虫和雌雄混杂的谷象种群进行试验。未交配的雌虫要比本交配的雄虫敏感,在低剂量信息素的条件下雌性成虫也可引诱过来。在有低剂量信息素存在的情况下,当可能与雌虫进行接触时,雄虫谷象的聚集增加。信息素浓度很高时,对谷象两性有排斥的作用。信息素被看作是一种阻止谷象活动的化学物质,而不是一种引诱物质,因为当信息素的浓度相当高时,谷象就停止了活动。合成象虫引诱酯…  相似文献   

7.
明确温度与米蛾成虫生殖和卵发育的关系并进行模式化表达,为人工智能规模化繁育米蛾及利用其卵进行天敌昆虫的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5个恒温条件下(15℃、20℃、25℃、30℃、35℃)测定米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进度、孵化率及成虫产卵量、产卵动态、寿命等。结果显示,米蛾卵在15℃条件下停滞发育(不能孵化),在20~35℃的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V=0.25/[1+exp(5.06-0.24t)](R=0.9993,F=358.06,P=0.0373),孵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项式关系模型y=1/[0.0144+526644.37exp(-t)](R=0.9471,F=26.14,P=0.0145),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米蛾成虫单雌产卵量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米蛾单雌产卵量(y)与温度(t)的关系符合二项式模型y=-2.38t2+128.42t-1383.58(R=0.9941,F=84.28,P=0.0117),成虫寿命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米蛾雌虫产卵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最适温度为26.98℃,卵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6.90℃。  相似文献   

8.
室内条件下,22℃,L:D=16:8;RH:60%-80%,棉蚜茧蜂[Lysiphlebiajaponica(Ashmead)]个体发育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1个世代需12.5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06℃,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为176.95日度。发育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三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交配后的雌蜂产两性后代,未交配雌蜂营产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9.
龙桑和垂桑胚胎发育观察及其异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科植物的两个变种龙桑与垂桑的雌株为材料(种植园内无雄株),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单性结实桑科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单性结实的垂桑和龙桑胚胎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大孢子卵细胞不经过授粉受精直接开始发育,发育成类似于合子的胚状体结构,再进行分裂,依次经棒状形、球形、心形、鱼雷形,至果实成熟时形成子叶胚.其胚珠倒生,胚囊发育类型属于蓼形胚囊,生殖方式属于二倍体孤雌生殖.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现,珠心、珠被细胞解体、大孢子卵细胞不正常分裂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四纹豆象单头雌虫的产卵量通常取决于它们唯一可以利用的豇豆量。巴西品系的雌虫和也门品系的雌虫在40粒豇豆上比在5粒或10粒豇豆上所产的卵多。但是,当给它们提供100粒或140粒豇豆时,其产卵量也不会再增加。在给尼日利亚品系的雌虫提供5粒或更多的豇豆时,其产卵量并无明显的不同。单头雌虫在不同数量的豇豆上所产的卵孵化而成的成虫数因豇豆的数量与雌虫所属的品系而变化。也门品系大约平均每粒豇豆产生一头成虫,其每粒豇豆上至少着一粒卵。因此,每头雌虫产生的后代成虫数便随着着卵的豇豆数目稳定增长。当尼日利亚品系的每头雌虫可以利用来产卵的豇豆是40粒,而不是50粒或10粒时,它就会产生更多的成虫。但是,如果它们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豇豆,成虫的数量也不会再增加。巴西品系每头雌虫产生最大数量的成虫后代所需的豇豆量为100粒。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决定最大限度产卵力和成虫后代产生的条件在品系内及品系间是不同的。如果把这些材料用于种群模拟,其意义就特别重要了!其原因在于它说明了这一害虫对生态因素的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11.
温汤处理(46℃、18min)2n×2n的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后,得到了18头正常着色卵(+re)、幼虫表型性状为黑缟(ps)、黄血(Y)雌蚕.发蛾后再与re9雄蛾交配,经过产卵、饲育,发育到成虫,获得14个子代雌蚕.分析为3种类型(1)12头ZZW3倍体(+/+/re)蚕SB数为1个,产下不整形卵,出现正常着色卵和赤色卵,均为胚致死.(2)1头ZWW型3倍体蚕(+/+/+)SB数为每核2个,虽然也产下不整形卵,但均为正常着色卵的大型卵,没有赤色卵出现.(3)1头ZZWW4倍体蚕产下不整形卵,但均为正常着色卵的大型卵,没有赤色卵出现.对该蛾区得到的孵化个体的FC法的调查,确认为4n.该4n雌蚕的发生原因,分析是2n×2n温汤处理的ZZW(+/+/re)型3倍体发生过程中,染色体同时又发生加倍的ZZZZWW6倍体(+/+/+/+/re/re)的卵核与2倍体精核融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亚洲型舞毒蛾中国地理种群飞行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的飞行能力,以采自河北和内蒙两地的亚洲型舞毒蛾为试验对象,应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分析亚洲型舞毒蛾的最大飞行速度、累计飞行距离和累计飞行时间。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雄虫比雌虫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雄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6.76 km,雌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1.85 km;1日龄成虫已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在飞行时间、飞行距离上,雌虫随着日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交配对雄虫的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雌虫产卵后飞行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发现草履蚧1年发生1代,大多数以卵在卵囊内于土中、树洞、树杈或老翘皮等处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孵化期,2月下旬后,若虫开始出蜇上树危害,危害期长达3个月。若虫主要吸食林木树冠上层的1~2年生枝条上的嫩枝、幼芽汁液为害。雌性若虫3次蜕皮后即变为雌成虫,雄虫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雄虫羽化后和雌成虫交配。通过开展防治草履蚧的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药剂防治草履蚧,建议优先使用5°Be石硫合剂,其次是40%杀扑磷乳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5.56~-13.38℃,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2.32~-10.41℃,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5.56~-11.22℃,平均-8.88℃;体液冰为-0.7~-7.71℃,平均-3.80 ℃。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正>昆虫虽小,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卵到成虫再到死亡,需要经过多次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叫变态。昆虫的种类很多,变态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变态(完全或不完全变态,过变态或无变态),都是受激素来控制的。昆虫都有发育阶段,如飞蝗、稻飞虱、蜻蜓等一生要经历卵、幼(若、稚)虫、成虫三个时期;粘虫、蚕、苍蝇等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就在这样小的身体中,内部器官却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天山蒲公英(Taraxacum tianschanicum)具有有性和无融合两种生殖方式,为了解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性细胞分化的异同点,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天山蒲公英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分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无融合生殖个体与有性生殖个体的小孢子分化阶段无明显区别,四分体分化期之后,两性生殖个体的雄配子体依次分化形成单核、二核、三核花粉,而无融合生殖个体进入了雄配子体败育期;与两性生殖个体的大孢子和雌配子体分化过程相比,无融合生殖个体的大孢子母细胞不经过四分体分化期,二分体的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胚囊,卵细胞不通过受精作用就发育成心形胚。无融合生殖个体雄配子体败育可能是胼胝质不分解或绒毡层结构发生异常所致;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出现可能是该植物适应多变气候特征的进化对策。本研究可为蒲公英植物的分类和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机理提供胚胎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昆虫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例如,每只雌性飞蝗产卵达300400粒。与果蝇不同,飞蝗的卵小管属于无滋式,即卵小管没有滋养细胞,卵成熟所需的营养和大分子主要在脂肪体中合成,通过血淋巴运输到发育中的卵母细胞。而且,飞蝗的卵子产生包括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成熟主要是由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调控。但是,对以飞蝗为代表的具有  相似文献   

18.
百事问     
雄介壳:长形,白色,比雌介壳略小,壳点1个,在头端突出。寄生观赏植物:牡丹、芍药、木兰、杜鹃、红梅、紫玉兰、海棠、月季、绣球、蜘蛛抱蛋、柑橘、丁香、茶花等。生活史:北方1年1~2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长江流域1年2~3代,以老熟若虫越冬:南方1年3代为主,以各虫态越冬。沈阳地区1年1代,5月产卵,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同一壳内的卵经5~21天才能陆续孵化完毕,8月间出现雌、雄成虫,交尾后雄虫很快死去,雌虫继续取食为害,并在原处越冬。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乙烯利(Eth.)和硝酸银(AgNO3)配制液,在蓖麻花芽分化前,叶面喷施对蓖麻单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可促进蓖麻向单雌性分化或产生"部位不育",100×10-6 GA3处理,雌株率较高.乙烯利(Eth.)和硝酸银(AgNO3)处理,可使单雌蓖麻发生性逆转,而在雌穗上产生镶嵌性雄花,促进蓖麻向正常两性株分化.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X射线对日本沼虾精子的灭活效果,利用X射线对雄性日本沼虾进行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将处理后的雄虾与刚完成生殖脱壳的雌虾交配。待雌虾产卵后,计数雌虾抱卵天数,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卵的畸形情况。X射线管照射强度为100 k V,5 m A,源距10 cm,照射时间为0、30、60、90、120 min。结果发现:照射30 min组的抱卵天数及卵的畸形率较0 min组无变化,卵的畸形率为0,卵能正常发育至孵化出膜。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在30~90 min之间,雌虾抱卵天数逐渐减少,且所抱卵的畸形率呈上升趋势。照射120 min组的抱卵天数较90 min组变化不大,卵的畸形率达100%。在本试验照射时间范围(0~120 min)内,灭活日本沼虾精子遗传物质的最佳照射时间为90~12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